薛长孺&王鬷:“遇乱别退缩”,先“拆对方阵营”再“解决核心”
薛长孺:挺身“拆阵营”,让乱卒“不敢妄动”
薛长孺担任汉州通判时,驻守的士兵突然关闭营门,放火杀人,还打算谋杀知州和兵马监押。有人把这事报告上去,知州和监押都吓得不敢出门。
薛长孺却直接挺身而出,走出营门,对乱兵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为什么要做这种掉脑袋的事?这样吧,没参与谋划的人,都站到一边去,我不追究。”
听到这话,大部分士兵都不敢再动,乖乖站到一旁。只有最初谋划叛乱的8个人,冲破营门逃到各县,最后在乡村野外被抓获。当时人们都说,要是没有薛长孺,整个汉州城的人都会遭殃。可惜钤辖司不敢把这事上报朝廷,薛长孺最终也没得到奖赏。薛长孺,是简肃公薛奎的侄子。
王鬷:暗布“包围圈”,让乱卒“自曝身份”
忠穆公王鬷担任益州知州时,正赶上驻守士兵夜里焚烧军营,还胁迫军校一起叛乱。王鬷没声张,悄悄派兵把乱兵的军营包围起来,然后下令:“没参与叛乱的人,把手背在身后走出营门,我一概不追究。”
于是大部分士兵都陆续走出营门。王鬷再让军校指认叛乱的人,一下子找出十几个乱卒,当场处死了他们。等到天亮,益州城里的人都不知道夜里发生过叛乱。王鬷处理政务注重大局,不搞苛刻的审查,蜀地百姓都很爱戴他。
不“躲着乱局”,用“分化策略”破局,比硬拼更高效
面对叛乱,薛长孺靠“喊话分人”拆穿乱卒的阵营,让多数人放弃抵抗;王鬷靠“围营劝降”逼乱卒自曝,不费大力气就平定叛乱。他俩都没选择“硬碰硬对抗”,而是抓住“乱卒中多数人不想真叛乱”的心理,用“分化、安抚”的办法快速控局——既减少了伤亡,又稳住了人心,比盲目派兵镇压高明多了。
薛长孺和王鬷的智慧,在于看透“叛乱不是所有人的本意”:大部分士兵是被裹挟的,只要给他们“退路”,就能瓦解乱局。很多时候,面对集体性混乱,别只盯着“带头的人”,先通过“分化、安抚”稳住多数人,再处理核心问题,才能以最小代价平息混乱。
【管理智慧】
一、薛长孺的“正面拆弹逻辑”:不躲不硬刚,用“家人软肋+分化站队”破局
薛长孺敢挺身进营,不是“愣头青”,而是算透了“乱兵的软肋”——大部分士兵不是真想反,是被少数人裹挟,心里还惦记着家里的父母妻儿;只要给他们“划清界限”的机会,让他们知道“不参与就没事”,自然会脱离乱局。这放现代就是“遇到‘少数人挑事、多数人被裹挟’的群体事件(比如员工闹加薪、业主堵门),别躲别硬怼,先戳‘大多数人的软肋’(家庭、工作、利益),再给‘站队机会’,很快就能拆散乱局”。
当代案例:公司“老员工挑事闹加薪”,主管分化站队,轻松平事
某工厂有几个老员工,觉得“工资低、加班多”,故意煽动其他员工“一起找老板闹,不涨薪就罢工”,几十号员工围在老板办公室门口,场面乱糟糟的。
车间主管没跟着老板躲,反而走出去对员工说:“我知道大家想涨薪,这事我跟老板谈,但咱们得说清楚——是这几个老大哥挑头说要罢工,还是你们自己真觉得该这么闹?家里老婆孩子等着你们拿工资回去,真罢工了,这个月工资没了,谁来承担?不想闹的,现在回岗位上,我保证三天内给大家答复;想跟着闹的,咱们今天就把话说明白,罢工的后果得自己担。”
这话一说完,大部分员工都犹豫了——谁也不想丢工资。没一会儿,除了那几个挑事的老员工,其他人全回了岗位。主管接着跟老员工谈:“涨薪我帮大家申请,但煽动罢工不对,这次我不追究,以后有问题直接找我,别带头闹。” 最后老板给员工涨了10%的工资,这事就这么平了——要是主管当时躲着,员工只会闹得更凶,最后工厂停产,大家都没好处。
二、王鬷的“低调拆弹逻辑”:不声张不扩大,用“悄围+免责”精准抓首恶
王鬷悄悄派兵围营、天亮前解决,核心是怕“动静大了引恐慌”——益州是大州,一旦传“戍卒作乱”,老百姓会怕“打仗”,甚至可能有其他乱兵趁机起哄;所以他先围营不让乱兵跑,再用“免责”让无辜者出来,最后精准抓首恶,全程不声张,连城里百姓都没察觉。这放现代就是“遇到‘怕扩散的突发事’(比如社区小范围破坏、公司内部小骚乱),别大张旗鼓处理,先控范围,再分化,最后精准解决,不让小事演变成大恐慌”。
当代案例:社区“少数青年乱涂乱画”,物业悄围处理,不扰居民
某小区有几个外来青年,半夜在楼道墙上乱涂乱画,还砸了楼下的健身器材,保安发现时,他们已经躲进了小区的地下车库。
物业经理没急着报警喊“抓坏人”,也没在业主群里发“小心外来人员”(怕引起恐慌),反而悄悄派5个保安把地下车库的出口围了,然后对着车库里喊:“我们知道你们是来玩的,乱涂乱画、砸器材不对,但只要你们出来把墙擦干净、赔器材钱,我们不报警,也不告诉你们家里人;要是躲着不出来,我们现在就报警,警察来了,这事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没几分钟,那几个青年就出来了——谁也不想让警察找家里。物业让他们擦干净墙、赔了500块器材钱,没再追究。第二天业主们只看到“墙干净了,器材修好了”,没人知道昨晚发生了这事——要是物业当时大张旗鼓报警,不仅会让业主怕“小区不安全”,还会让这几个青年记恨,以后可能再来搞破坏。
三、两人的“拆弹共同点:不搞‘一刀切’,只打‘出头鸟’”
不管是薛长孺的“正面分化”,还是王鬷的“低调围堵”,核心都绕着两个原则,这也是他们能快速平事的关键:
1.不裹挟无辜者:都没把“所有士兵”当“乱兵”,而是明确“无辜者免责”——薛长孺让“不与谋者站一边”,王鬷让“不乱者出门不问”,避免“多数人被少数人拖下水”,也减少了对抗;
2.不扩大影响:薛长孺没喊“抓乱兵”,王鬷没声张“戍卒作乱”,都怕“动静大了引恐慌”——群体事件就怕“越闹越多人围观,越闹越乱”,他俩都做到了“小范围解决,不折腾其他人”。
这放现代管理里,就是“别因少数人的错,惩罚所有人”:比如公司有人迟到,别搞“全公司扣奖金”,只罚迟到的人;社区有人乱停车,别搞“全小区禁停”,只处理乱停的车主——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不得罪大多数人。
四、核心启示:遇到群体事件,记住“拆弹双招”
不管是职场、社区,还是日常管理,遇到“少数人挑事、多数人被裹挟”的情况,学薛长孺和王鬷这两招就行:
1.先“分化站队”:别跟乱局硬刚,先喊出“无辜者免责”的信号,戳中大多数人的“软肋”(比如工资、家庭、安全),让他们主动脱离乱局——多数人一走,乱局就成了“少数人的独角戏”,很好解决;
2.再“精准处理”:别搞“一刀切”,只抓“挑事的首恶”,不追究无辜者——薛长孺只抓8个首谋,王鬷只处理十几个乱卒,这样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不会激化矛盾,还能让其他人服气。
【原文】薛长孺 王鬷
薛长孺为汉州通判。戍卒闭营门,放火杀人,谋杀知州、兵马监押。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孺挺身出营,谕之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事?然不与谋者,各在一边。”于是不敢动,唯本谋者八人突门而出,散于诸县,村野捕获。时谓非长孺则一城之人涂炭矣。钤辖司不敢以闻,遂不及赏。长孺,简肃公之侄也。
王忠穆公鬷知益州,会戍卒有夜焚营、督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其营,下令曰:“不乱者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令军校指乱卒,得十余人,戮之。及旦,人皆不知也。其为政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