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李晓芸几人,沈念秋心里并没有轻松多少。这“牵线”的差事,看似是姑娘们之间的私事,实则牵动着屯子里最敏感的神经。她想起秦建国日渐沉稳的身影,以及老支书那意味深长的目光,心里渐渐明晰起来。正如那悄然浮现的念头所示,帮助这些女知青在屯子里安家,不仅仅是成全几桩姻缘,更是在这片土地上树立一种“扎根”的榜样。这对于极力推动屯子自救、凝聚人心的秦建国而言,无形中是一种强大的支持——看,跟着秦排长,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成家立业,连城里来的知青姑娘都愿意留下来。这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晚上,沈念秋把白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思量细细说给了秦建国听。秦建国靠在炕头,听着妻子条理清晰的分析,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拉过沈念秋的手,掌心粗糙却温暖:“难为你想得这么周全。这事,你看着办,我信你。虎子和猛子都是跟我一条心的兄弟,人品靠得住,家里也确实是屯里的厚实人家。要是真能成,对他们,对屯子,都是好事。”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至于回城……太远了,眼下,得先活好当下。”
有了秦建国的支持,沈念秋心里有了底。她没有直接去找虎子和猛子,那样太突兀,也容易让小伙子们尴尬。她选择了更迂回,也更自然的方式。
第二天,沈念秋以秦建国妻子的身份,去了虎子家。虎子娘正在院子里收拾冻肉,见沈念秋来了,很是热情。沈念秋也没绕弯子,一边帮着搭把手,一边闲话家常般提起:“婶子,虎子兄弟年纪也不小了吧?就没想着给张罗个对象?”
虎子娘叹了口气:“咋不想?这屯子里合适的姑娘少,咱家虎子又是个闷葫芦。咋,念秋你有啥好人家?”
沈念秋笑了笑:“好人家不敢说,就是知青点里几个姑娘,像李晓芸、赵卫红她们,干活利索,人也本分,最近常来跟我说话,看样子是想在咱屯子踏实过日子。我就寻思着,虎子兄弟这样的好小伙,她们指定看得上。就是不知道虎子兄弟自个儿乐不乐意找知青?”
虎子娘一听,眼睛亮了亮。知青,在屯里人看来是有文化的,要是真能安心留下,那可是桩好姻缘。她忙不迭地说:“他敢不乐意!念秋啊,你要是能帮着递个话,牵个线,婶子可得好好谢谢你!”
沈念秋用同样的方式去了猛子家,也得到了猛子娘热烈的响应。对于这些质朴的屯民来说,儿子能娶上知青媳妇,是脸上有光的事情,也意味着家族里多了个有文化的成员。
摸清了男方家里的态度,沈念秋心里更稳了。她找了个由头,让秦建国安排虎子和猛子帮忙给知青点送些修补房顶的茅草。这活计不重,又能顺理成章地让双方打个照面。
送草那天,李晓芸和赵卫红按照沈念秋事先的提醒,特意留在知青点帮忙。虎子和猛子本来还有些拘谨,但在姑娘们落落大方地道谢和递水声中,也渐渐红了耳根,吭哧哧地说了几句话。虽然没有深谈,但第一印象总算留下了。
这之后,沈念秋又创造了几次集体劳动的机会,比如组织知青和民兵一起清理屯子里的积雪,或是帮忙分配过冬的柴火。在共同的劳动中,虎子和李晓芸、猛子和赵卫红,接触渐渐多了起来。虎子的憨厚实干,猛子的爽朗热心,给姑娘们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而李晓芸的温柔细心,赵卫红的泼辣能干,也让两个小伙子心里泛起了涟漪。
屯子里的人都不是瞎子,这几对年轻人之间的眉眼官司,很快就被大伙儿看在了眼里。茶余饭后,多了不少调侃和乐见其成的议论。
“瞧见没,虎子瞅李晓芸那眼神,直勾勾的!”
“猛子跟赵卫红抬木头,劲儿使得那叫一个足!”
“还是秦排长和念秋有办法,这可是给咱屯子添丁进口的大好事!”
这些风声自然也传到了秦建国耳朵里。他在民兵排里的威信,无形中又提升了一截。小伙子们觉得跟着秦排长,不但能打猎吃肉,连终身大事都有望解决,干劲更足了。老支书偶尔遇见秦建国,也会拍拍他的肩膀,露出满意的神色:“建国啊,成了家就是不一样,办事越来越稳当了。”
一切都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沈念秋看着这一切,心中欣慰。她知道,火候差不多了。在一个傍晚,她分别找到了虎子和猛子,直接问道:“感觉李晓芸(赵卫红)同志怎么样?要是觉得处得来,就跟家里说,正儿八经地请人去问问女方意思,把关系定下来。这年头,不兴那些虚的,处着合适,就能去打结婚证。”
虎子和猛子都是实在人,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心里早已愿意,此刻被沈念秋点破,都红着脸点了头。
于是,屯子里很快又传开了新的喜讯——虎子家和猛子家,都正式托了媒人(请了老支书或相熟的长辈)去知青点提亲了。在这个物资匮乏、一切从简的年代,所谓的提亲,也就是双方家长(知青这边是知青点负责人和老知青代表)坐在一起,说明意愿,交换一下简单的信物,就算订下了婚事。
李晓芸和赵卫红,以及她们背后的孙小梅等女知青,看到这条路真的能走通,并且沈念秋确实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沈念秋更是感激和信服。她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未来,虽然依旧艰苦,但至少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臂膀,一个能被屯子接纳的身份。
冬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白雪覆盖的屯子上,似乎也带上了一丝暖意。秦建国和沈念秋站在自家小土坯房前,看着屯子里因为这即将到来的两桩喜事而焕发出的些许生机,心中都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促成好事的欣慰,有对未来的隐忧,但更多的,是一种扎根于此、努力经营生活的坚定。
他们知道,这只是开始。屯子的这个冬天,因为充足的肉食和即将添丁进口的喜气,似乎比往年好过了许多。但漫长的冬季和未知的春天,依然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和韧性。而他们这个小家,以及他们无形中凝聚起来的人心,将是迎接一切挑战的最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