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间屋子沉入更深的寂静。唯有窗外残雨轻敲土墙檐角,嗒…嗒…嗒…,如大地低语。
又过了很久。
或许是炭烬中某块木头终于焚尽,轻轻“噼啵”一声,化作白灰。
或许只是破晓前最浓的沉寂。
角落小竹凳上,那高大的身影终于在黎明微光中,极轻地动了一下。
他维持着那个仿佛凝固了整夜的姿态——背脊微弓,头颅低垂,如同深深扎根于竹凳的一段盘曲古木。一只赤脚随意落在冰凉的泥土地上,脚趾因长久的静止而微微发僵,脚底深刻着尘土的纹路。
他慢慢地,极其缓慢地,抬起了眼。
视线在昏暗中扫过空旷的堂屋,如同无声地确认每一处阴影仍未改变形状。最终,那目光穿过幽昧,带着某种沉甸甸的惯性,再次落向那面厚重的靛蓝布帘——它将内室完全隔绝,也将其中安稳的睡意(以及那若有若无的药草余香)紧紧包裹。
帘幕垂落得严实,不漏一丝光,也不透一丝声。
他的视线在帘上停留片刻,又缓缓移向火塘边那只小小的摇篮。妹妹陈月正睡在其中,呼吸匀长,胸口随着吐纳轻轻起伏。
他就这样静静地望了许久。
然后,
极其轻微地,他收回了目光,垂落眼帘。
高大的身躯在清冷幽暗的黎明前的堂屋里,沉默如一座山,守护着这一室历经风雨后、来之不易的温暖与安宁。
与此同时,数里之外的“丰产1号”荞麦试验田,正经历着另一场生死搏斗。
暴雨如注,泥浆横流。苏文远半跪在田埂上,双手死死抵住一段被洪水冲得松动的堤岸,浑身上下早已湿透,泥浆糊满了眼镜片。他几乎凭感觉嘶吼着指挥:“草袋!这边需要更多草袋加固!”
陈长春,陈旭的父亲,这位高大的彝族汉子,正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及膝的泥泞中跋涉。他不顾沉重吸水的查尔瓦,一次次弯腰,小心翼翼地从浑浊的泥水里捞起一株株被冲倒的荞麦幼苗,像对待婴儿般轻轻拂去泥浆,再将它们转移到地势稍高的苗床。他的动作沉稳有力,即使脚下打滑,也能迅速稳住身形。
周雅,平日里优雅从容的土壤专家,此刻裤腿高卷,雨靴深陷泥中。她正和几个彝族妇女一起,用手扒开堵塞排水口的杂草和碎石,十指冻得通红僵硬。“快!这里疏通!水要漫过来了!”她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四周是闻讯赶来的村民。男人们吼着低沉的号子,合力抬起沙石草袋。女人们传递工具,整理抢出的秧苗。风雨抽打着每一个人,泥沼试图吞噬一切。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的眼神里是与土地共存亡的执拗。
当暴雨终于渐渐停歇,转为细密的雨丝时,天色已微微发亮。最后一段沟渠疏通完毕,所有能抢救的幼苗都安置妥当。人们累得几乎虚脱,相互搀扶着站在泥泞中,望着虽然狼藉却保住了大部分希望的田野,沉重地喘息着。没有欢呼,只有如释重负的叹息。
苏文远踉跄一下,被旁边的陈长春一把扶住。“苗子……总算……保住了一大半。”苏文远的声音疲惫不堪。
周雅走过来,紧紧握住丈夫冰凉的手,又看向陈长春和满身泥污的乡亲们,眼眶湿润:“多亏了大家……”
陈长春抹了把脸上的泥水,望向天际泛起的鱼肚白,简单地说:“走吧,回家。娃儿们该等急了。”
一行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踏着泥泞,沉默地朝着村庄的方向走去。身后,被洗礼过的田野一片寂静,等待着新一天的阳光。
清晨。
微弱的晨光透过糊着桑皮纸的小窗,渗进土坯房。
苏瑶被一阵轻微的响动惊醒。她睁开眼,恍惚了片刻,才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身上是干燥温暖的被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和炭火气。屋外,雨已经停了,只有屋檐滴水的声音,嗒,嗒,嗒,清晰而安宁。
她侧过头,看到阿茹莫正在灶前忙碌,悄无声息地准备着早饭。陈月已经醒了,自己坐在草席上,安静地玩着那个旧布娃娃。
而那道靛蓝门帘,依旧垂着。但苏瑶感觉到,门外的堂屋里,已经没有了那个彻夜守护的沉默身影。
阿茹莫见她醒了,端着一碗温热的小米粥走过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醒了?感觉好些没?喝点粥,暖暖胃。”
苏瑶接过碗,粥熬得烂烂的,米香扑鼻。她小口喝着,胃里一片妥帖的暖意。
“陈旭他……”苏瑶忍不住低声问。
“天没亮就进山了,看昨晚雨大,怕有地方塌方,去巡山了。”阿茹莫语气平常,仿佛这只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你阿叔(陈长春)和你阿爸阿妈他们也该从田里回来了,折腾了一夜。”
正说着,院外传来了脚步声和说话声,带着一夜劳顿后的沙哑。
阿茹莫起身迎了出去。
苏瑶放下粥碗,心跳莫名有些快。她听到父母焦急而疲惫的声音,听到陈长春沉稳的应答,听到阿茹莫低声的宽慰和安排。
过了一会儿,脚步声靠近。门帘被掀开,周雅和苏文远出现在门口。两人都是浑身泥污,脸色憔悴,眼中布满血丝,但看到安然无恙坐在床上的女儿时,那紧绷的神情瞬间松弛,化为巨大的庆幸和后怕。
“瑶瑶!”周雅几步上前,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声音哽咽。
苏文远也红着眼圈,大手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发,连声道:“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苏瑶靠在母亲怀里,感受着失而复得的温暖。她的目光越过母亲的肩头,望向门外。晨曦中,陈长春正站在院子里,和阿茹莫低声说着什么。那个高大沉默的少年并不在场,但苏瑶知道,昨夜那堵沉默而坚硬的脊梁,那件带着腥气却无比温暖的兽皮雨披,那碗烫口的姜茶和放在矮凳上的食物,都已深深烙在她的记忆里。
风雨过后,村庄恢复了宁静。苦难与援手,倔强与柔软,城市的骄矜与山地的坚韧,在这一夜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和悄然的融合。苏瑶望着窗外被雨水洗刷得格外清新的山峦,心中百感交集。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这片土地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暴烈,更在于那暴烈之中,生生不息的、粗糙而滚烫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