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寒风卷着细雪掠过皇城的琉璃瓦,御书房内铜炉烧得通红,却驱不散顾砚舟眉间的寒意。他握着江南巡抚加急送来的密折,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江州知府勾结茶商,私吞朝廷拨给灾民的赈银,致使三千流民冻死街头。朱砂笔在江州知府王怀仁几个字上重重圈画,墨迹晕染开来,似是滴落在纸上的血泪。
传刑部尚书、御史台左中丞即刻觐见。顾砚舟的声音冷得能结冰,案头摊开的《庆元条法事类》被翻至严惩贪腐的章节。这部宁宗朝修订的法典,此刻在烛火下泛着冷硬的光泽。当大臣们匆匆赶来时,他已在沙盘上标出江南十三州赋税流向,歪斜的墨线如同百姓泣血的控诉,在烛火摇曳中扭曲成无声的呐喊。
而此时的凤仪宫,佩思卿正就着烛火核对户部新呈的税册。她将各州赋税数字与往年记录一一比对,忽然发现临安府的酒税竟比去年激增五成。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她心头一紧,立即命人取来江南地形图。窗外的雪愈发大了,簌簌落在琉璃瓦上,她却浑然不觉,直到案头的银耳羹彻底凉透。
娘娘,夜已深了......宫婢轻声提醒。佩思卿头也不抬:去御书房问问陛下,可要用些热汤?话音未落,便见王福匆匆跑来,发髻凌乱,显然是一路疾奔:娘娘!陛下正在审王怀仁的同党,书房里摔碎了三个茶盏......
佩思卿握着税册的手微微发抖。她深知顾砚舟最见不得百姓受苦,当年他还是随朝的战神将军,曾为了给农户讨回公道,在县衙大堂跪了整整两个时辰。此刻,她将临安税册小心收好,又命人熬了安神汤,裹紧狐裘便往御书房去。
御书房外,侍卫们屏息凝神。佩思卿刚要抬手,却听见屋内传来瓷器碎裂声。顾砚舟的怒吼穿透门板:赈灾粮款也敢贪!那可是救命的钱!紧接着是皮鞭抽打的闷响,伴随着犯官的惨叫。佩思卿的手僵在半空,绣着并蒂莲的帕子被攥得发皱——这不是她熟悉的那个会为她簪花的温柔帝王,而是执掌生杀的天子,眼中燃着为百姓讨公道的怒火。
她悄悄放下食盒,转身时裙摆扫过铜灯架。清脆的声响惊动了屋内人,顾砚舟大步走出门,玄色常服沾染着血渍,额发凌乱地垂在眼前。四目相对的刹那,他眼底的暴戾如潮水退去,露出深深的疲惫:这么冷的天,怎么来了?
见书房灯亮得久......佩思卿话音未落,便被他扯进怀中。顾砚舟的心跳快得惊人,身上带着浓重的血腥气,却将下巴轻轻搁在她发顶:等我,处理完就去陪你。佩思卿点点头,从袖中掏出温热的帕子,轻轻替他擦去额角的汗。
第二日清晨,凤仪宫的宫人发现陛下差人送来整整十箱卷宗——全是各地官员贪腐的密报。最上面压着顾砚舟的亲笔信:这些豺狼虎豹,本该朕亲手处置。但听宫人说你昨夜核对税册忙到深夜,忽然觉得,或许该让我的皇后娘娘也出份力。
佩思卿展开卷宗,眼中泛起笑意。她立即召集女官,将卷宗按地域分类,又命人绘制贪官关系图谱。当顾砚舟下朝赶来时,凤仪宫的墙上已贴满密密麻麻的纸条,而佩思卿正踮着脚,用朱砂笔在图上画着连线。
陛下请看。她转身时发间银铃轻响,临安酒税暴涨,是因为税官与酒商勾结。而这些酒商,又与江州王怀仁同属一个商会。佩思卿指尖轻点墙上的关系图谱,朱砂标记的连线在烛光下如脉络般清晰。案头摊开的账册上,密密麻麻列着近三年酒税明细,关键处用红笔重重圈画,墨迹未干。
顾砚舟望着她认真的模样,心头的郁结消散不少。她今日换了件月白色襦裙,领口绣着淡青色竹叶,愈发衬得眉眼清雅。他伸手将她散落的发丝别到耳后,指尖触到她微凉的耳垂,有皇后娘娘相助,何愁贪腐不绝?话音未落,便见王福匆匆踏入殿内,额角还沾着汗珠。
陛下!御史台急报,王福喘着粗气呈上密函,建康府知府听闻风声,竟连夜将粮仓付之一炬,试图销毁贪墨漕粮的证据!顾砚舟接过密函的瞬间,佩思卿已取来江南水路图铺展在案。她执起玉尺丈量着建康与江州的距离,发间银铃随着动作轻晃:王怀仁的商会在长江沿线设有十二处私栈,建康府的大火,怕是要毁了他们转移赃银的证据链。
传旨,命禁军封锁长江渡口,所有商船不得进出。顾砚舟的声音冷如寒铁,转身又对王福道,即刻召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半个时辰后在御书房议事。待王福领命而去,他望向佩思卿的目光又软了下来,你且先歇着,这些豺狼......
陛下忘了?佩思卿将整理好的税册与密报叠放在一起,素白的指尖在地图上点出几个红点,江州的茶、临安的酒、建康的粮,看似各自为政,实则通过漕运连成一体。臣妾已命女官绘制了商会的银钱流向图,或许能找到他们藏赃的老巢。
顾砚舟看着她眼下淡淡的青影,心中泛起心疼。这些日子她带着女官彻夜查账,凤仪宫的灯火常与御书房的烛光遥相辉映。他取下披风披在她肩头,明日起,将你的书房搬到养心殿偏厅。朕批奏章,你理账目,倒也省了宫人来回奔波。
佩思卿脸颊微红,正要开口,却见王福又匆匆赶来,手中捧着个用油纸包裹的物件:陛下!江州的暗桩传回消息,在王怀仁的别院搜出了这个!油纸层层展开,露出半截鎏金酒壶,壶身上刻着细密的云纹,正是皇家贡品的样式。
好个王怀仁!竟敢私吞御赐之物!顾砚舟眼中闪过寒芒,转而看向佩思卿,卿卿可还记得,去年中秋宴上,赐给江南官员的酒器正是这套?佩思卿点头,指尖轻抚过酒壶底部的刻字,当时臣妾还说,鎏金太过奢靡,不如换成素银。没想到......她的声音渐渐低沉,眼中满是痛惜。
来人,顾砚舟将酒壶掷在案上,发出沉重的声响,传朕旨意,凡涉事官员,不论品级高低,一律革职查办!三日后在午门处斩王怀仁,以儆效尤!待王福领命离去,他又将佩思卿轻轻拥入怀中,有你在朕身边,再大的风浪,朕也不怕。
此后数月,君臣在朝堂肃贪,帝后在后宫理政。顾砚舟亲自拟定新的赋税章程,佩思卿则带着女官核对各地账目。每到深夜,御书房与凤仪宫之间的宫道总会亮起盏盏灯笼——那是宫人往来传递文书,灯火蜿蜒如龙,照亮皇城沉沉的夜色。
深冬的北风裹着细雪如利刃般刮过街巷,顾砚舟与佩思卿身着粗布棉衣,裹着褪色斗篷混在人流中。佩思卿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霜花,她下意识往顾砚舟身边靠了靠,立刻被他揽进怀中,隔着厚重的衣衫仍能感受到对方胸膛传来的暖意。
“当心脚下。”顾砚舟的声音在她头顶响起,手掌虚扶着她的后背,避开结冰的石板路。街边的乞丐蜷缩在角落里,身上盖着破麻布,冻得发紫的手指攥着讨来的冷硬馒头。佩思卿眼眶一热,刚要伸手解下腰间钱袋,却见顾砚舟已经快步上前,将一锭银子塞进乞丐手中,“去买件棉衣,再吃碗热汤。”
那人惊愕地抬头,望着二人远去的背影喃喃自语:“菩萨心肠的贵人啊……”街角茶馆里传来说书人的声音:“列位可知,当今圣上为彻查贪腐,半月未曾下朝!听说皇后娘娘也带着宫女查账,连御膳房的采买都细细核对……”
行至粮铺前,队伍排得老长,百姓们跺着脚呵着手,议论声此起彼伏。“张大哥,今儿米价可降了?”“降了降了!新税法下来后,粮商不敢囤货,这糙米都比半月前便宜三成!”“听说朝廷还要在城郊设义学,以后娃娃们都能念书了……”
顾砚舟与佩思卿对视一眼,眼中皆是欣慰。他们拐进修缮一新的粥棚,热气腾腾的白雾中,老妪捧着粗陶碗,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多亏了陛下新政,咱们这些老骨头才没饿死在巷子里。旁边的汉子拍着大腿笑道:可不是!去年这时候,王知府那狗官还在抢咱的口粮!
踩着积雪往城外走,新修的水渠结着薄冰。老农戴着破旧的棉帽,正用木槌敲碎冰面清理水渠,顾砚舟上前搭话,衣摆很快沾满泥水与冰渣。老农却浑然不觉,激动地比划着:以前冬汛发大水,庄稼全泡烂。现在好了,这水渠直通护城河,既防涝又能灌溉!听说这法子,还是宫里娘娘想出来的。
佩思卿撑着油纸伞,看着顾砚舟蹲在田埂边,耐心教孩童辨认麦苗。稚嫩的童声在寒风中回荡:青的是麦,白的是雪,大人不贪,百姓不饿!远处茶馆里,说书人惊堂木一拍:诸位可知,当今圣上微服私访时,亲手给流民裹伤!皇后娘娘更是女中诸葛,帮着陛下揪出一窝贪官......
此时,人群突然骚动起来。几个衙役推着独轮车横冲直撞,车上装满精米白面,最上面还摆着几坛美酒。让开让开!这是给县太爷府上的年货!衙役们凶神恶煞地驱赶百姓,有人被推倒在地,怀中的陶罐摔得粉碎。
光天化日之下,竟如此横行!顾砚舟上前一步,却被佩思卿伸手拦住。她从袖中摸出几枚铜钱,扶起摔倒的老者,又从路边小贩处买了个热乎的炊饼递过去。老者泪眼婆娑:好心人呐,这世道若多些像你们这样的人就好了……
远处传来孩童的啼哭声,循声望去,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跪在雪地里,脖颈上挂着卖身葬母的木牌。佩思卿再也忍不住,快步上前将孩子抱起,小女孩冻僵的小手紧紧抓住她的衣襟,姐姐,救救我娘……
顾砚舟解开斗篷将两人一起裹住,看向女孩手指的方向。墙角处,一位妇人躺在破席上,面色青紫,显然已经没了气息。王福。他低声唤道,暗处立刻闪出个身影。带这孩子去医馆,安置妥当。又转头对佩思卿道:明日就让礼部拟定抚恤条例,凡鳏寡孤独者,皆由朝廷供养。
暮色渐浓,二人往回走时,佩思卿的靴子早已被雪水浸透。顾砚舟毫不犹豫地将她横抱起来,在她惊讶的目光中大步前行:朕的皇后,怎能受这般苦。怀中的人轻笑出声,呼出的热气拂过他的脖颈:陛下可知,方才那粮铺老板说的青天大老爷,说的就是你。
顾砚舟低头,鼻尖蹭着她冻红的脸颊,是我们。若不是你夜以继日核对账目,绘制图谱,这些贪官哪能这么快伏法?他的声音温柔而坚定,这江山,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回到宫中,凤仪宫的宫人们早已备好了热水。顾砚舟亲自为佩思卿褪去鞋袜,将她冰冷的双脚捂在怀中。“以后微服出访,定要多带些人手。”他心疼地看着她脚底磨出的水泡,“若伤了这双走遍山河的脚……”
“那便由陛下背着我走。”佩思卿伸手抚上他的眉眼,烛光下,男人眼底的疲惫与温柔交织成网,将她困在中央。窗外风雪依旧,屋内却暖意融融,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彼此的心跳声。
此后的日子里,御书房的案头多了个铜制脚炉,那是顾砚舟特意命人打造的,只要佩思卿来议事,便会亲自为她暖脚。而凤仪宫的书架上,渐渐堆满了各地百姓送来的绣品,每一件都绣着“国泰民安”“帝后同心”。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祝福,与朝堂上的奏章、法典一起,见证着这对帝后以爱治国的岁月。
半月后,肃贪一事已近尾声。御书房的案头堆满结案卷宗,朱批的、字样在阳光下刺目而醒目。顾砚舟揉着眉心靠在椅背上,窗外又开始飘雪,一片晶莹落在摊开的《经世济民策》上。这是佩思卿带着女官整理的民生建议集,每一页都用娟秀小楷批注着各地实情。
陛下又在熬夜?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佩思卿身着藕荷色长裙,外罩雪白狐裘,手中食盒还冒着热气,发间新换的珍珠步摇随着步伐轻晃。她将温好的桂花酿和几碟小菜摆在案上,瞥见顾砚舟手边的卷宗,王怀仁的余党都处置妥当了?
顾砚舟拉着她在软垫上坐下,顺势将头埋进她颈间,多亏你绘制的银钱流向图,顺藤摸瓜揪出了二十多个蛀虫。他的声音带着难得的慵懒,却在触及她微凉的指尖时猛然坐直,怎么手这么凉?不等她回答,便解下外袍将她整个人裹住,又冲门外喊:王福!取手炉来!
佩思卿被他的动作逗笑,从袖中掏出个锦帕包着的物件,先别忙,你看这是什么。展开锦帕,里面是枚小巧的铜印,印面刻着二字,边角还缠着红绳,这是前几日微服出巡,有位老银匠非要送给我的,说是替百姓谢恩。
顾砚舟摩挲着铜印上的刻痕,想起半月前在临安街头的场景。那时他们扮作富商夫妇,亲眼看见新税法施行后,粮铺按平价售米,百姓们排着队领粮,脸上都带着笑意。有个孩童追着他们的马车跑了好远,只为送上一把烤红薯。
明日陪我去趟国子监吧。顾砚舟突然说,将铜印郑重收进袖中,新修订的《赋税则例》要刊印成册,朕想听听学子们的见解。他握着佩思卿的手,拇指轻轻摩挲着她因长时间握笔生出的薄茧,你说过,要让天下寒门子弟都读得起书,这事儿,朕已吩咐礼部筹备了。
次日清晨,国子监的太学讲堂里,顾砚舟与佩思卿身着常服坐在角落。屋内炭火烧得噼啪作响,讲台上,白发老儒正激昂地讲解新政利弊:陛下严惩贪腐,重订税则,此乃中兴之象!然赋税摊丁入亩,恐有地方执行不力......
先生!后排有个年轻学子突然起身,学生以为,可设百姓评议会!每月让乡绅与农户共同核查赋税账目,若有不公,可直接上奏朝廷!此言一出,满堂哗然,老儒皱起眉头正要训斥,却见顾砚舟抬手示意。
好想法!他走到台前,目光扫过满堂惊愕的学子,明日起,每个州府都设评议会。至于如何选拔评议人,如何监督......他转头看向佩思卿,眼中带着笑意,皇后娘娘素有见地,这章程,便由她来拟吧。
佩思卿起身行礼,凤眸明亮:臣妾定不负所托。她望着台下年轻学子们跃跃欲试的模样,忽然想起多年前在随朝,自己也是这般渴望改变世道。而如今,她与顾砚舟并肩站在这里,终于能将理想一点点化为现实。
黄昏时分,两人并肩走在回宫的路上。御河结着厚厚的冰,远处传来孩童打雪仗的欢笑声。顾砚舟突然停住脚步,从街边糖画摊买了两只糖蝴蝶,一只递给佩思卿,记得在西市,你说小时候总觉得虎头威风?他看着糖丝在夕阳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其实在朕眼里,你比任何猛虎都勇敢。
佩思卿咬了口糖蝴蝶,甜蜜在舌尖散开。她想起这些日子里,深夜里共披的棉被,批阅奏折时共享的清茶,还有无数次目光交汇时的默契。
最深沉的爱,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在治国安邦的路上,始终有个人与你并肩同行。
当夜,御书房的烛火依旧亮着。顾砚舟在奏折上批复着关于评议会的细则,佩思卿则在一旁整理着各地送来的民生建议。王福悄悄送来银耳羹,见帝后二人时而低声交谈,时而伏案疾书,烛光将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在墙上勾勒出一幅岁月静好的模样。
窗外,北风呼啸,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将整个紫禁城装点得银装素裹。远处的更鼓声缓缓传来,新的一天,又将在这对帝后的携手努力中,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