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曙光战堂”的学员们挥汗如雨,为成为未来栋梁而拼搏时,位于基地另一侧的联合科研中心,同样弥漫着一种无声却激烈的“战斗”氛围。这里没有震天的喊杀声,只有仪器运行的细微嗡鸣、键盘敲击的脆响以及研究人员们压低声音的激烈讨论。然而,这里产出的成果,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线的一场胜仗。
生物实验室:泥土中的希望
陈教授穿着一尘不染的白大褂,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但眼下的乌青却透露着连日的辛劳。他正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无菌培养皿中几株嫩绿的幼苗。这些幼苗与寻常土豆苗并无二致,只是叶片更加肥厚,茎秆隐隐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淡金色纹路。
“数据稳定,光合作用效率提升百分之四十五,对土壤中残留微弱辐射及异常灵能因子的耐受性远超预期……”他的助手,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年轻女孩,低声汇报着,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陈教授点了点头,目光中闪烁着如同发现新大陆般的光彩。他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如何利用末世后变异的植物,解决最根本的生存问题——粮食。
灵感来源于一次意外的发现。侦察队在清理一个废弃的生态园时,带回了几株发生了奇异变异的野生土豆植株。它们能在贫瘠且受到污染的土地上顽强生长,但块茎小而苦涩,含有微量毒素,无法直接食用。
陈教授的团队没有放弃。他们提取了这些变异植株的基因样本,与末世前保存的优质土豆种进行杂交筛选,并尝试利用从“育母核心残片”中解析出的、关于生命催化与定向诱导的微弱信息流作为参考,进行极其谨慎的干预。
这个过程漫长而枯燥,失败了无数次。但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坚持下,转机终于出现。
“第七代杂交样本,‘金纹薯-7号’,”陈教授深吸一口气,指向旁边一个透明隔离箱。箱内模拟着外界的环境,一株健壮的土豆植株下,结着几个拳头大小、表皮呈现健康黄褐色、并带有淡淡金色网状纹路的块茎。“无毒,可食用,口感接近末世前优质土豆,单位产量预估能达到末世前水平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且对干旱、低温及轻度土壤污染表现出极强抗性!”
这意味着,即使在末世恶劣的环境中,无需占用大量宝贵的净化土地资源,也能大规模推广种植这种新型土豆!这无疑是给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压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消息传出,负责民生和农业的吴姐第一时间赶了过来。当她亲眼看到那饱满的“金纹薯-7号”,并听到陈教授肯定的汇报后,这位一向沉稳的中年女性,眼眶瞬间就红了。
“好……太好了!陈教授,你们……你们这是救了无数人的命啊!”吴姐的声音哽咽了。她比任何人都清楚,稳定且充足的食物来源,对于安抚民心、维持基地稳定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希望的象征。
很快,第一批“金纹薯-7号”的块茎被列为最高优先级,在严格控制的试验田中进行扩繁。相关的研究团队获得了巨额的贡献点奖励,陈教授的名字更是被记入了联合议会的特殊贡献名单。一股名为“希望”的暖流,随着这个消息,悄然在基层幸存者中蔓延开来。
工程实验室:重构的脉络
与生物实验室的“生机勃勃”不同,李菲主导的工程与符文实验室,则充满了金属、导线与闪烁的灵能光芒。
实验室中央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个看起来有些粗糙的装置。外壳是手工打磨的合金,表面铭刻着细密而复杂的符文线路,内部则整合了从各种废弃电子设备中拆解修复的核心元件,以及几块闪烁着微光的低纯度灵核作为能源。
“灵能波动稳定……符文回路负载正常……信号转换模块调试完毕……”李菲全神贯注,手指在虚拟操作界面上飞快点动,旁边几个助手紧张地盯着监测屏幕上的数据流。
他们的目标,是复原通讯!
末世降临时,全球电子网络瞬间瘫痪,并非因为设备全部损坏,而是那场灵能风暴扰乱了几乎所有的电磁波信号,使得传统的无线通讯方式变得极不可靠,距离稍远便充斥着无法解析的噪音和干扰。这导致了信息传递的极端困难,各个幸存者据点几乎成了孤岛。
林凡提供的“基础符文构造学”和从上古遗迹中获得的部分知识,指明了另一条路——利用灵能本身作为信息载体,通过特定的符文阵列进行编码、发送和接收!
这绝非易事。如何将信息转化为灵能信号?如何设计抗干扰的符文滤波器?如何保证不同装置之间的协议兼容?每一个问题都如同拦路虎。
李菲团队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扑在了上面。他们拆解了上百个旧时代的通讯设备,绘制了成千上万张符文草图,经历了无数次信号中断、设备过载甚至小型爆炸的失败。
终于,在又一个黎明来临之前,工作台上的那个粗糙装置,顶端的指示符文由红转绿,发出了稳定而柔和的光芒。
“成功了!”一个年轻工程师忍不住低呼一声,随即立刻捂住了嘴巴,但眼中的狂喜却掩藏不住。
李菲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罕见的、如释重负的笑容。她拿起另一个造型类似、但更小巧的便携式装置,走到实验室门口,按下了发送键。
片刻后,工作台上的主装置发出了“嘀嘀”的提示音,一块小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一行文字:“灵能通讯测试成功——李菲。”
虽然这最初的“灵能通讯器”有效范围可能仅覆盖基地及周边区域,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也有待提高,但它代表的意义无比重大——它重新连接了被割裂的信息脉络!这意味着,前线与后方、各个防御哨所、乃至未来可能收复的其他据点之间,将可以重新建立起及时、可靠的联络!这对于军事指挥、物资调度、危机预警的价值,无可估量!
林凡在第一时间收到了报告。他亲自来到工程实验室,查看了那台意义非凡的原始灵能通讯器。
“很好。”林凡看着屏幕上那行简单的文字,对李菲及其团队点了点头,“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我要它变得更小,更稳定,通讯距离更远。我们需要建立起覆盖整个江北,乃至更广阔区域的灵能通讯网络。”
他的肯定,让所有研究人员倍感振奋。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最高层面的认可和持续支持。
生物实验室里破土而出的“金纹薯”,与工程实验室中点亮信号的“通讯器”,如同文明之火在末世黑暗中重新燃起的两个光点。一个关乎生存的根基,一个关乎发展的脉络。
这两项突破,通过贡献点体系和宣传渠道迅速传遍整个基地,带来的振奋效应是巨大的。人们不仅看到了强大的武力和严明的制度,更看到了科技带来的切实改变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这种希望,比任何口号都更能凝聚人心,也让“曙光”这个名字,更加名副其实。科技的树苗,正在这片废土之上,顽强地抽出新的枝芽,悄然改变着世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