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与凌云共同署名的《抗虏(指星海威胁)同盟诏书》以及随之颁布的一系列新政谕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大明这台古老而庞大的官僚机器内部,激起了滔天巨浪。表面上,在皇帝的铁腕和生存危机的共同威慑下,无人敢公开反对。通政司将诏书明发天下,各地官府张贴告示,言官们也罕见地保持了沉默。
然而,平静的水面之下,旧时代的暗流依旧汹涌。
“与贱役工匠同朝?习那奇技淫巧之术?简直有辱斯文!”许多通过传统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尤其是那些浸淫理学多年的清流言官,虽不敢抗旨,却阳奉阴违,对筹建“格物学堂”、选拔工匠子弟入学等事敷衍塞责,甚至暗中阻挠。
一些地方豪强和旧式匠作行会,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吕宋带来的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模式,将彻底摧毁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师徒传承和地域垄断的手工业体系。他们或明或暗地抵制新式工坊的建立,散布“格物之学乃断子绝孙之术”、“机器轰鸣,地脉受损”等谣言。
更有甚者,部分与旧有漕运、盐铁利益集团深度绑定的官员,担心新的交通方式(铁路、蒸汽船)和工业体系会动摇他们的根基,开始在资源调配、土地征用等方面设置障碍。
这一切,都在朱棣和凌云的预料之中。改革的阻力,绝不会因为一纸盟约而消失。
为此,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一个超然于原有官僚体系之外的临时机构——“天工统筹局”应运而生。由郑和担任总监,凌云兼任副总监,并从吕宋抽调大量精通技术、管理和教育的骨干,与大明部分开明实干官员(如夏原吉等)共同组成。该局被赋予极大权力,直接对皇帝负责,专司同盟条约的落实,凡涉及技术引进、资源调配、人员培训、新军编练等事宜,皆可绕过原有六部衙门,直接办理。
“天工局”成立后的第一把火,便烧向了阻力最大的教育领域。郑和与凌云联名下令,在南京、北京、苏杭、广州等通都大邑,强行征用官地或没收的犯官宅邸,改建为“皇家格物学堂”首批分院。师资则由吕宋格物院派遣教员和大明本土招募的、对算学格物有兴趣的落第秀才共同担任。招生面向所有十五岁以下聪慧少年,不论出身,一经考核通过,不仅免学费,还提供食宿补贴!
此令一出,天下震动。无数贫寒子弟和备受歧视的工匠家庭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报名者趋之若鹜。而这,也彻底激怒了保守的士林。
与此同时,军事改革也在李参将和大明军方务实派(如成国公朱能等)的推动下,艰难起步。第一批选拔自京营和各边镇的精锐士卒,被集中到天津卫附近新建的“新军第一训练基地”,他们将被剥下传统的鸳鸯战袄,换上吕宋制式的灰色军装,学习使用燧发枪,操练线式队列,并接受基础的数学、地理和格物常识教育。许多习惯了旧式战法的老兵痞对此怨声载道,抵触情绪强烈。
资源的整合更是伴随着无数的博弈与妥协。“天工局”派出的勘探队,往往需要手持皇帝特旨和军队护卫,才能进入某些被地方豪强视为禁脔的矿区。而将大量粮食、生丝、茶叶等传统物资,调拨给吕宋以换取急需的特殊金属和工业设备,也引起了户部部分官员和相关利益集团的不满。
就在这新旧思潮激烈碰撞、利益格局剧烈重塑的混乱中,同盟的框架总算磕磕绊绊地开始搭建。
而吕宋这边,在交出部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自身的核心研发并未有丝毫停歇,反而因为获得了大明庞大资源的初步支持(尤其是某些稀有矿产的稳定供应)而加快了步伐。
格物院深处,“南天门”计划的核心——“凌霄殿”项目实验室。
陈默指着桌上一张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设计图,对凌云和朱棣(皇帝并未立刻返京,决定暂留吕宋亲自督促进展)讲解道:
“陛下,凌国公,根据对那份能量签名的反复分析,我们推断,对方可能广泛使用一种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超光速通讯技术。而它们的探测器乃至主力舰只,很可能使用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时空曲率驱动方式,这才能解释其超远距离航行和瞬间加速、隐匿的能力。”
朱棣听得云里雾里,但“超光速”、“时空曲率”这些词语,让他本能地感到敬畏。
“说重点,陈院长。”凌云沉声道。
“是!”陈默指向设计图的核心部分,“因此,我们认为,单纯提升化学火箭的推力,几乎不可能在三年内达到对方要求的‘恒星际能力’标准。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凌霄殿’项目的目标,是尝试建造一台……小型化的、基于核裂变原理的……能量核心-推进器一体化实验装置!”
“核裂变?”凌云眼神一凝。这可是他平板电脑里记载的、属于下一个时代的终极能源之一!
“是的!”陈默眼中闪烁着狂热与决绝的光芒,“虽然风险巨大,技术壁垒极高,但这或许是唯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近乎‘无限’能量密度和庞大推力的途径!我们已经根据资料,在理论上完成了初步设计,并开始着手制备所需的浓缩燃料和耐超高温材料。如果成功……我们或许能造出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星际探测器原型!”
朱棣虽然听不懂技术细节,但“无限能量”、“星际探测器”这些词,让他明白了这个项目的极端重要性。他深吸一口气,看着凌云和陈默:“需要什么,朕……和大明,倾尽所有,支持你们!”
就在“凌霄殿”项目悄然启动的同时,玄玑子从苍梧大陆发回的信息,也带来了新的、令人不安的动向:
“彼之‘扫描’已不再局限于能量波动,开始夹杂极其复杂之信息流,似在……破译我等人族语言、社会结构乃至历史文化的‘数据库’!其‘观察’,已深入文明内核!”
星海彼岸的审判者,显然没有闲着。它们的“观察期”,绝非被动的等待,而是全方位的、深入骨髓的剖析与评估。
时间,在内部的纷争、技术的攻坚与外部的窥探中,无情地流逝。
同盟的巨轮已然启航,但航道上遍布暗礁,而目的地,依旧笼罩在深空的迷雾与威胁之中。
每一天,都像是在刀尖上舞蹈,与命运进行着一场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