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房内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案几上供奉着三清画像,香炉里青烟袅袅,盘旋而上。
智玄子端坐在蒲团上,叶法善则跪在他面前的拜垫上,神情肃穆。今天,是他正式受“三皈五戒”的日子,也是成为真正道教徒的重要仪式。
“法善,”智玄子的声音沉稳如钟,“你可知‘三皈’为何?”
叶法善依着事先背熟的内容答道:“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也。”
“然也。”智玄子颔首,“道是万物本源,经是大道言说,师是传道桥梁。皈依此三者,便是入道之始。你需铭记,皈依道,当以道为尊,不慕旁门;皈依经,当以经为镜,明辨是非;皈依师,当以师为范,谨守教诲。”
叶法善恭敬叩首:“弟子谨记。”
他心中清楚,这“三皈”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一种精神契约。在唐代,道教的戒律体系已相当完善,“三皈五戒”是基础中的基础,如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修行者的行为准则。
智玄子拿起一杯清水,递到叶法善面前:“此为‘净心水’,饮下此水,当洗去尘心,一心向道。”
叶法善双手接过,一饮而尽。清水入腹,带着一丝凉意,仿佛真的涤荡着内心的杂念。
接下来是“五戒”。智玄子一条条宣讲,声音庄重:“一戒杀生,当慈心于物,不伤生灵;二戒偷盗,当清廉自守,不贪非己;三戒邪淫,当守身如玉,不违人伦;四戒妄语,当言出必行,不欺不诈;五戒饮酒,当保持清明,不昏乱心智。”
每说一戒,叶法善便叩首一次,直到五戒说完,他额头已微微泛红。
“此五戒,是修行人的根基。”智玄子目光深邃,“道教贵生,故戒杀生;重义,故戒偷盗;守礼,故戒邪淫;贵信,故戒妄语;求清,故戒饮酒。能持此戒,方能谈及后续修行。你可愿持守?”
“弟子愿持!”叶法善的声音坚定。作为现代人,他对这些戒律本就有基本的认同,此刻结合道教“积功累德”的思想,更觉其意义深远。在这个信奉“因果报应”的时代,守戒不仅是修行需要,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仪式的最后,智玄子取出一枚桃木符牌,上面用朱砂画着简单的“道”字纹。“此为‘皈依牌’,佩之,如师在侧,如道随身。”
叶法善接过符牌,入手温润,符牌上的朱砂似乎还带着一丝微弱的暖意。他小心地将其系在腰间,如同接过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受戒仪式结束后,智玄子开始正式传授“存思”之法。
“存思之道,在于凝神静气,观想体内神灵、体外仙境,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智玄子盘膝而坐,示范着呼吸法门,“先调呼吸,鼻吸鼻呼,绵长匀细,如婴儿在胎……”
叶法善依样画葫芦,努力控制着呼吸。起初,气息总是粗重不均,思绪也难以集中,脑中不时闪过现代社会的片段。
“勿急。”智玄子察觉到他的焦躁,轻声道,“初学者当从‘存思丹田’开始。闭目,观想脐下三寸处,有一团混沌之气,如日月初升,渐生光华……”
叶法善静下心来,按照师父的指引,尝试观想丹田。起初只是一片漆黑,渐渐地,仿佛真的有一点微光在意识深处亮起,微弱却温暖。
“守住那点光,意随气行,气随意动……”智玄子的声音如同有魔力,引导着他进入更深的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叶法善猛然惊醒,发现窗外已近午时。他竟在不知不觉中静坐了一个多时辰。
“感觉如何?”智玄子问道。
“弟子……似有所得。”叶法善有些激动,“丹田处似有暖流涌动,身心俱轻。”
智玄子眼中露出赞许:“不错,你根骨本就不凡,此番神魂蜕变后,悟性更胜从前。只是切记,修行如逆水行舟,一日不可懈怠。”
他又取出一卷《黄庭经》,递给叶法善:“此经详述人体脏腑诸神,是存思法的根本典籍,你且回去好生研读,明日我再考你。”
叶法善接过经书,心中充满感激。他知道,师父这是将压箱底的修行法门传授给了他。
回到房间,他迫不及待地翻开《黄庭经》。与《太平经》的宏大叙事不同,这部经书记载的全是关于人体与神灵的对应关系,如“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天地。
作为现代人,他自然知道所谓“脏腑诸神”是古人对人体功能的拟人化想象,但结合上午的存思体验,他却有了新的感悟:这些“神”或许并非实体,而是人体各系统功能的象征,存思的过程,其实是通过意念调节身心状态的方法。
这种将现代科学认知与古代修行理论结合的视角,让他对道教的理解越发深入。
傍晚时分,李涵匆匆跑来,脸上带着兴奋:“师弟,山下王大户家派人来请师父,说他家小姐被邪祟缠身,请师父去驱邪呢!”
叶法善心中一动。驱邪,这是道教法术中最具神秘色彩的部分,也是他在史料中见过无数次记载的场景。
“师父去了吗?”他问道。
“去了,还让我给你带句话,让你在家好生研读经书,勿要分心。”李涵有些惋惜,“可惜你刚好转,不然说不定能跟着去见识见识呢。”
叶法善虽也好奇,但并未失落。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眼下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将这“三皈五戒”内化为道心,将“存思之法”练成本能。
他重新拿起《黄庭经》,指尖划过“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这句经文,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道法启蒙,自此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