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紫禁登基承烂局,宵衣旰食,欲挽狂澜去。

诛宦平冤亲政事,奈何天不随人许。

外患内忧无断处,良将难留,粮草空如缕。

煤山孤魂悲日暮,江山易主谁能诉?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紫禁城的空气里飘着一股说不出的压抑。刚满二十三岁的天启帝朱由校,在乾清宫龙床上咽了气——这位爱做木工活的皇帝,一辈子没把心思放在朝政上,把大明折腾得只剩半条命,临终前,他拉着弟弟朱由检的手,断断续续说了句:“吾弟当为尧舜”。

这话听着是嘱托,实则是把一个烫手山芋扔给了朱由检。

彼时的朱由检,还是个十七岁的信王。在此之前,他的人生轨迹跟“皇帝”二字半毛钱关系没有——天启帝有儿子(虽然没活下来),按规矩轮不到他;再者,魏忠贤把持朝政,朝堂上到处是阉党亲信,他平日里连王府大门都不敢多出,生怕被魏忠贤盯上。可现在,哥哥没了,皇位砸到了他头上,他连拒绝的机会都没有。

《明史·庄烈帝本纪》里写“天启七年八月,熹宗崩,无嗣,遗诏召王入继大统”,短短一句话,藏着朱由检的茫然与无奈。当太监们簇拥着他走进乾清宫,看着哥哥冰冷的遗体,再看看殿外虎视眈眈的魏忠贤党羽,他甚至不敢坐下——怕椅子上有机关,不敢喝水——怕茶水有毒,连夜把自己带来的干粮拿出来啃,就这么熬了一整夜。

登基那天,朱由检穿着不合身的龙袍,站在太和殿的丹陛上,看着底下黑压压的大臣,腿肚子都在打颤。可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能躲在王府里读书的信王,而是大明的崇祯帝,要扛起这个千疮百孔的江山。

此时的大明,早就不是朱元璋、朱棣时代的模样了:

- 朝堂上,魏忠贤的阉党一手遮天,东林党被打压得奄奄一息,大臣们要么依附阉党混日子,要么明哲保身不敢说话,没人真正关心国事;

- 地方上,旱灾、蝗灾连年不断,陕西、河南等地的老百姓吃树皮、啃草根,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流民遍地都是,农民起义的火苗已经烧了起来;

- 边境上,后金的铁骑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带领下,一次次突破长城,抢了就跑,辽东的土地丢了一大半,明军根本挡不住;

- 国库更是空得能跑老鼠,万历、天启两朝挥霍无度,加上连年打仗,朝廷连军饷都发不出来,士兵们饿得直骂娘,逃跑的比打仗的还多。

有个老臣私下里跟朱由检说:“陛下,现在的大明,就像一栋快塌的房子,外面下着大雨,里面还着着火,您要是想修,难啊!”朱由检听完,没说话,只是攥紧了拳头——他不信命,他觉得只要自己努力,总能把这栋“房子”修好。

朱由检刚登基的时候,魏忠贤根本没把这个毛头小子放在眼里。在魏忠贤看来,崇祯跟天启一样,都是可以被他操控的傀儡——他手里有阉党,有东厂、锦衣卫,朝堂上到处是他的人,崇祯要是敢不听话,他有的是办法收拾。

一开始,魏忠贤还想试探崇祯。他故意递上奏折,说自己“年老体弱,想辞掉东厂提督的职位”,其实是想看崇祯的反应。崇祯心里恨得牙痒痒,可表面上却笑着说:“厂公是父皇(天启帝)留下的重臣,朕还需要厂公辅佐,怎么能让你走呢?”不仅没同意,还赏了魏忠贤不少金银珠宝。

魏忠贤一看,觉得崇祯果然好拿捏,就更加放肆了。他的党羽们也跟着起哄,有的给魏忠贤建“生祠”(活着的时候建的祠堂),有的甚至喊魏忠贤“九千岁”,比崇祯这个“万岁”还风光。有个叫崔呈秀的阉党成员,更是直接在朝堂上替魏忠贤发号施令,根本不把崇祯放在眼里。

可崇祯不是天启,他表面上装怂,暗地里却在偷偷布局。他知道,要收拾魏忠贤,不能硬来——阉党势力太大,要是打草惊蛇,自己可能先被干掉。他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稳住魏忠贤,麻痹阉党。崇祯不仅不反对魏忠贤的党羽建生祠,甚至还亲自去生祠里祭拜(当然,心里骂了一万遍);魏忠贤推荐的官员,他大多照批不误;阉党成员犯错,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几句,不深究。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们渐渐放松了警惕,觉得崇祯真的是个“软柿子”。

第二步,悄悄提拔亲信,收集证据。崇祯把自己在信王府时的太监王承恩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让他负责宫里的安全,监视魏忠贤的动向;他还秘密召见那些被阉党打压的东林党大臣,比如钱谦益、刘鸿训等人,让他们收集魏忠贤及其党羽的罪证——贪污受贿的账本、陷害忠良的奏折、私下勾结外敌的书信,只要能扳倒魏忠贤的,越多越好。

第三步,抓住时机,一击致命。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一月,崇祯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先是找了个借口,把魏忠贤的头号党羽崔呈秀革职查办,崔呈秀知道自己没活路,在家中自杀。崔呈秀一死,阉党成员慌了神,纷纷开始撇清自己跟魏忠贤的关系。

崇祯趁热打铁,让大臣们递奏折弹劾魏忠贤。一开始,大臣们还不敢太直白,只敢说魏忠贤“专权跋扈,应该收敛”,后来见崇祯态度坚决,胆子就大了起来,有人直接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说他“谋害先帝、陷害忠良、贪污军饷、私通后金”,条条都是死罪。

魏忠贤这才慌了,他跑到崇祯面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想要求饶。可崇祯这次没再装了,他冷冷地看着魏忠贤,说:“你犯下的罪,罄竹难书,朕念你是先帝旧臣,不杀你,你自己去凤阳守皇陵吧。”

魏忠贤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可他还不死心,离开北京的时候,带了几百个亲信,几十车金银珠宝,一路上依旧摆着“九千岁”的架子。崇祯得知后,龙颜大怒,下旨让锦衣卫去追魏忠贤,要把他押回北京治罪。魏忠贤在半路上听到消息,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就在客栈里上吊自杀了。

《明史·宦官传》里记载:“崇祯元年二月,命戍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魏忠贤死后,崇祯下令把他的尸体剁成肉酱,脑袋挂在河间府的城楼上示众,阉党成员也被一网打尽——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流放,有的被革职,嚣张了多年的阉党终于垮台了。

十七岁的崇祯,用一场漂亮的“反杀”,除掉了魏忠贤这个毒瘤,让大臣们看到了他的决心和能力。朝堂上一片欢呼,大臣们纷纷说:“大明有救了,陛下是尧舜之君!”崇祯自己也很得意,觉得自己迈出了拯救大明的第一步。可他不知道,除掉魏忠贤只是开始,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等着他。

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把目光投向了辽东——后金的威胁一天不除,大明就一天不得安宁。可此时的辽东,明军已经被打得没了士气,将领们要么贪生怕死,要么互相拆台,没人能扛起抗金的大旗。

就在崇祯发愁的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了袁崇焕。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进士,本来是个文官,可后金崛起后,他主动请缨去辽东打仗,成了一名“文官带兵”的将领。在辽东期间,他修筑了宁远城,还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用红衣大炮打败了努尔哈赤,让后金军队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史称“宁远大捷”。

可后来,袁崇焕因为得罪了魏忠贤,被魏忠贤的党羽陷害,辞官回了老家。崇祯知道袁崇焕的本事,就下旨把他召回北京,亲自在平台召见他。

平台召对的时候,崇祯问袁崇焕:“袁爱卿,辽东的事,你有什么办法吗?多久能把后金打退,收复失地?”

袁崇焕当时信心满满,拍着胸脯说:“陛下放心,只要给臣足够的兵权、军饷和粮草,臣保证五年之内,收复辽东所有失地,把后金赶回老巢!”

崇祯一听,高兴得不行,当场就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把辽东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还赏赐了他尚方宝剑,说:“袁爱卿,朕把辽东交给你了,你可以便宜行事,要是有将领不听指挥,你可以先斩后奏!”

《明史·袁崇焕传》里记载:“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所司敦促上道。七月,崇焕入都,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崇焕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

可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其实是个“画饼”。他心里清楚,以大明当时的实力,别说五年收复辽东,能守住现有的城池就不错了——明军战斗力差,军饷不足,士兵逃亡严重,而后金军队骁勇善战,还控制了辽东的大片土地。他之所以说“五年平辽”,一是想让崇祯放心,二是想拿到更多的资源。

袁崇焕到了辽东后,确实做了不少事:他整顿军纪,把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革职,提拔了祖大寿、赵率教等有能力的将领;他加固城池,补充武器,尤其是红衣大炮,让宁远、锦州等城池成了后金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他还安抚百姓,鼓励流民开垦荒地,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

一开始,效果还不错。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军进攻锦州,袁崇焕派祖大寿率军支援,在锦州城外与后金军展开激战,最后打退了后金军,史称“宁锦大捷”。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很高兴,又赏赐了袁崇焕不少金银珠宝。

可皇太极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袁崇焕不好对付,就改变了策略——不打辽东的坚城,而是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南下,进攻北京。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绕过山海关,突破长城,直逼北京。

北京城里一片恐慌,崇祯也慌了,赶紧下令让袁崇焕率军回师救援。袁崇焕接到命令后,率军星夜兼程,赶到北京城外,在广渠门、左安门等地与后金军展开激战,总算把后金军挡在了城外。

可就在这个时候,皇太极使出了“反间计”。他故意让两个被俘的明朝太监听到“袁崇焕与后金勾结,想献出北京”的假消息,然后又故意把这两个太监放了回去。这两个太监回到北京后,赶紧把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崇祯。

崇祯本来就多疑,加上之前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承诺没兑现,还有人弹劾袁崇焕“拥兵自重,不遵圣旨”,他立马就信了太监的话,认为袁崇焕真的背叛了大明。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崇祯以“议饷”为由,把袁崇焕召进皇宫,然后下令把他抓起来,关进了诏狱。大臣们纷纷为袁崇焕求情,说“袁崇焕是忠臣,他不可能背叛大明,陛下一定是误会了”,可崇祯根本不听。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崇祯下旨,把袁崇焕凌迟处死。凌迟是最残忍的刑罚,要把人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来,一共要割三千多刀。袁崇焕被处死那天,北京城里的老百姓不知道真相,还以为他是叛徒,纷纷冲上去抢他的肉吃,场面惨不忍睹。

袁崇焕死后,辽东的明军彻底没了主心骨,祖大寿等将领心灰意冷,有的甚至投降了后金。崇祯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救命稻草”,辽东的局势变得更加糟糕。多年后,当崇祯知道袁崇焕是被冤枉的,后悔得肠子都青了,可一切都晚了——大明再也没有像袁崇焕这样能扛得起抗金大旗的将领了。

除掉魏忠贤,杀了袁崇焕,崇祯本以为能喘口气,可没想到,麻烦越来越多,简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先说外患。袁崇焕死后,皇太极更加肆无忌惮。他不仅经常率军进攻辽东、河北等地,还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正式跟大明分庭抗礼。清军先后五次绕过山海关,进入中原地区,抢了大量的人口、粮食和财物,甚至还打到了山东,攻占了济南,俘虏了德王朱由枢。

每次清军入侵,崇祯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派军队去抵抗,可明军要么打不过,要么不敢打,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军烧杀抢掠。有一次,清军打到北京附近,崇祯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说话——有的怕说错话被治罪,有的根本没什么好办法。崇祯气得拍桌子,说:“你们都是大明的官员,拿着朝廷的俸禄,现在国家有难,你们却一个个像缩头乌龟,朕要你们何用!”

再说说内忧,陕西、河南等地的旱灾、蝗灾越来越严重,老百姓没饭吃,只能起来造反。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西的王二率先起义,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紧接着,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首领纷纷崛起,他们率领流民,攻打城池,杀贪官,分粮食,队伍越来越壮大。

崇祯一开始没把这些“流民”放在眼里,觉得派军队去镇压就能搞定。可他没想到,这些起义军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明军来了,他们就跑;明军走了,他们又回来;粮食不够了,就去抢官府的粮仓;士兵不够了,就招募流民。而且,起义军还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越来越多的流民加入了起义军。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高迎祥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陕西的多个县城,直逼西安;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起义军突破黄河天险,进入河南、湖北等地,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十三家起义军在河南荥阳召开会议,商量如何对抗明军,史称“荥阳大会”。这次会议后,起义军开始联合作战,给明军造成了更大的打击。

有个地方官给崇祯递了一份奏折,描述了当时的惨状:“陕西、河南等地,千里无烟,白骨露于野,流民数十万,皆从贼(起义军)。贼至,百姓争献粮食;官军至,百姓闭户不出。”崇祯看了奏折,忍不住哭了——他知道,老百姓已经不相信大明了,这比清军入侵、起义军攻城更可怕。

更让崇祯头疼的是,国库没钱了。连年打仗,既要给辽东的明军发军饷,又要给镇压起义军的明军发军饷,还要赈济灾民,可朝廷的收入却越来越少——土地兼并严重,很多良田被地主、藩王霸占,他们不交赋税;流民越来越多,没人种地,粮食减产,赋税也收不上来;官员贪污腐败,就算收上来一点赋税,也被他们中饱私囊。

崇祯为了筹钱,想尽了办法:他下令让大臣们捐钱,可大臣们一个个哭穷,说自己“家里没钱”——有的说“我家只有几亩薄田,每年的收入只够糊口”,有的说“我当官多年,两袖清风,没攒下什么钱”。崇祯的岳父周奎,家里很有钱,可他也只捐了一万两银子,还说“这是我全部的家当了”。

没办法,崇祯只能加重赋税,在原来的“一条鞭法”基础上,又加了“辽饷”(用来对抗后金的军饷)、“剿饷”(用来镇压起义军的军饷)、“练饷”(用来训练军队的军饷),合称“三饷”。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老百姓本来就没饭吃,再加重赋税,更是雪上加霜,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被逼得加入了起义军。

《明史·食货志》里说:“至崇祯三年,军饷益绌崇祯,户部尚书毕自严疏言:‘今岁边饷需银三百二十四万,而帑藏仅存八十四万,不足者二百四十万。’”意思是到了崇祯三年,军饷缺口越来越大,户部账上只有八十四万两银子,却要拿出三百二十四万两给边军,差了整整二百四十万两。这么大的窟窿,崇祯就算把皇宫卖了也填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军队因为没军饷而溃散,看着起义军因为没人镇压而壮大。

这时候的崇祯,就像一个被按在火上烤的人——外面有清军虎视眈眈,里面有起义军四处作乱,国库空空如也,大臣们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互相拆台,他想做点什么,却处处受制,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有好几次,他在朝堂上跟大臣们争论军饷、灾情的事,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哭了,说:“朕不是亡国之君,可你们怎么都像亡国之臣啊!”大臣们也只能低着头,没人敢接话——他们知道崇祯难,可他们也没办法。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大明的局势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了河南的多个城池,张献忠则率军进入四川,一路攻城掠地;清军也在皇太极的带领下,不断进攻辽东,明军节节败退。崇祯急需一个能“救火”的将领,而洪承畴,成了他最后的希望。

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进士,跟袁崇焕一样,也是“文官带兵”的典范。他早年在陕西、河南等地镇压农民起义,打仗很有一套——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只会硬拼,而是擅长“剿抚并用”,一边派兵攻打起义军,一边招抚流民,让他们回乡种地,很多起义军都被他打散了。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洪承畴率军在陕西潼关大败高迎祥的起义军,俘虏了高迎祥,押回北京处死,李自成不得不接过起义军的大旗,躲进商洛山,暂时不敢出来。

崇祯觉得洪承畴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把他调往辽东,任命他为蓟辽总督,让他负责抵御清军。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洪承畴到了辽东后,没有急着跟清军打仗,而是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他加固城池,训练士兵,囤积粮草,还跟朝鲜、蒙古部落搞好关系,想形成“联合抗清”的局面。一开始,这个策略还挺管用,清军几次进攻都被洪承畴打退了,辽东的局势暂时稳定了下来。

可崇祯没耐心等了。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清军围攻辽东的重镇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洪承畴求救。崇祯得知后,急得不行,一再下旨让洪承畴率军救援锦州,还派了太监去辽东督战,说“要是锦州丢了,辽东就彻底完了,你洪承畴也别回来了”。

洪承畴本来想等粮草准备充足了再出兵,可架不住崇祯的催促,只能率军十三万,从宁远出发,去救援锦州。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出兵,亲自率领清军主力,赶到锦州附近的松山,设下埋伏。洪承畴率军到了松山后,想跟清军决战,可清军却不跟他打,而是切断了明军的粮道。明军没了粮食,士兵们开始恐慌,有的士兵甚至偷偷逃跑。

皇太极趁机率军进攻,明军一下子就乱了阵脚,纷纷溃败。洪承畴想率军突围,可几次都没成功,最后被清军围困在松山城里。松山城里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士兵们开始吃战马,战马吃完了就吃树皮,有的士兵甚至饿死在了城墙上。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松山守将夏承德叛变,打开城门,清军趁机攻入松山,洪承畴被俘。

《明史·洪承畴传》里记载:“崇祯十五年二月,松山破,承畴被执,降于清。”洪承畴被俘后,一开始还想殉国——他不吃不喝,还对着南方(大明的方向)哭,说“我洪承畴深受皇恩,不能为国尽忠,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皇太极知道洪承畴是个难得的人才,不想杀他,就派了很多人去劝降,可洪承畴都拒绝了。

后来,皇太极亲自去看望洪承畴。当时天气很冷,皇太极看到洪承畴穿着单薄的衣服,就把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脱下来,披在洪承畴身上,说:“先生冷吗?”洪承畴愣了一下,看着皇太极,心里五味杂陈——他没想到,一个“敌国”的君主,竟然对自己这么好,而自己效忠的大明,却只知道催促他打仗,不管他的死活。

经过一番挣扎,洪承畴最终还是投降了清朝。他投降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崇祯还以为他殉国了,伤心了好几天,甚至还下旨追封洪承畴为“少保”,给他建祠堂,表彰他的“忠烈”。直到后来,崇祯才知道洪承畴投降了清朝,气得差点吐血——他没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救火队长”,竟然背叛了大明。

洪承畴的投降,对大明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辽东的明军失去了主帅,军心涣散,很快就崩溃了,锦州、宁远等重镇先后被清军占领,大明的东北防线彻底垮了。崇祯得知消息后,坐在龙椅上,半天没说话——他知道,大明最后的希望,也没了。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河南汝州大败明军,杀死了明军主帅孙传庭,然后率军攻占了西安。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然后率领五十万大军,从西安出发,向北京进军。

李自成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明军要么望风而降,要么不战而逃。正月,李自成攻占山西太原;二月,攻占山西大同;三月,攻占河北宣府,距离北京只有一百多里了。北京城里一片恐慌,大臣们纷纷收拾行李,准备逃跑,有的甚至偷偷跟李自成联系,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崇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可大臣们要么说“陛下应该迁都南京,暂时避避风头”,要么说“陛下应该下令让各地藩王率军来北京勤王”,要么就干脆不说话。崇祯不想迁都——他觉得迁都就是逃跑,会被后人骂成“亡国之君”;他也不想让藩王勤王——他怕藩王率军来北京后,会像“靖难之役”时的朱棣一样,夺取他的皇位。

没办法,崇祯只能下令让京营的军队守卫北京。可京营的军队早就烂透了——士兵大多是市井无赖和流民充数的,没经过什么训练,有的甚至连武器都不会用;将领们要么贪生怕死,要么克扣军饷,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根本没心思打仗。有一次,崇祯去京营视察,看到士兵们一个个面黄肌瘦,有的甚至穿着破烂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他忍不住叹了口气,说:“朕对不起你们啊!”

为了筹集军饷,崇祯再次下令让大臣们捐钱。他让太监去跟大臣们说:“现在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希望各位大臣能慷慨解囊,帮助朝廷渡过难关,等将来平定了叛乱,朝廷一定会加倍偿还。”可大臣们还是哭穷——内阁首辅魏藻德说“我家只有五百两银子,全部捐出来”;太监总管王之心说“我家也只有一万两银子,是我一辈子的积蓄”。其实,这些大臣家里都很有钱,魏藻德家里至少有几十万两银子,王之心家里也有十几万两银子,可他们就是不愿意捐。

崇祯的岳父周奎,家里有几百万两银子,崇祯让他捐十万两银子,可他却哭着说“我家里真的没钱,最多只能捐一万两”。崇祯没办法,只能让周奎的女儿(崇祯的皇后)去劝他,周奎才勉强捐了两万两银子。大臣们见皇帝的岳父都只捐这么点,就更不愿意捐了,最后总共才捐了二十多万两银子,连京营军队一个月的军饷都不够。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军队到达北京城下,开始攻城。京营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有的士兵甚至直接打开城门,投降了李自成。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军队攻占了北京外城,崇祯知道,北京守不住了。

那天晚上,崇祯在皇宫里徘徊,他先把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叫到身边,让太监把他们送到外戚家里,叮嘱他们“一定要活下去,将来别忘了报仇”。然后,他又去见了皇后周氏和贵妃袁氏,哭着说“朕对不起你们,也对不起列祖列宗”。皇后周氏听完,哭着说“陛下是亡国之君,臣妾是亡国之后,臣妾不能辱没了朱家的名声”,然后就上吊自杀了。袁贵妃也想上吊自杀,可绳子断了,崇祯走过去,用剑刺死了她。

接着,崇祯又来到长平公主的住处。长平公主当时只有十六岁,崇祯看着她,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家啊”,然后举起剑,想刺死长平公主,可他心里不忍,只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长平公主昏了过去。崇祯以为她死了,就转身离开了。

做完这一切,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今景山)。他看着山下火光冲天的北京,听着远处传来的喊杀声,心里充满了绝望。他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写下了一封血书,上面写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写完血书后,崇祯上吊自杀了,年仅三十五岁。太监王承恩看到崇祯死了,也在旁边的一棵树上上吊自杀了。

《明史·庄烈帝本纪》里记载:“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陷京师。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崇祯的死,标志着统治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正式灭亡了。

崇祯死后,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找到了他的尸体。李自成看到崇祯的血书后,心里也有些感慨,就下令把崇祯和皇后周氏的尸体合葬在昌平田贵妃的墓里,也就是后来的思陵。

后来,清朝入主中原,顺治帝为了拉拢汉族百姓,下令重修思陵,还追谥崇祯为“庄烈愍皇帝”。乾隆帝也评价崇祯说:“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天启也。”意思是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崇祯,而是因为万历和天启两朝留下的烂摊子。

确实,崇祯不是一个昏君,他比万历、天启都要努力——他在位十七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朝政,经常忙到深夜;他生活节俭,衣服破了就补一补再穿,不像万历、天启那样挥霍无度;他想挽救大明,除掉了魏忠贤,重用了袁崇焕、洪承畴等将领,也尝试过改革赋税、赈济灾民。可他生不逢时,接手的是一个已经烂到根的大明——朝堂腐败,国库空虚,外有清军,内有起义军,老百姓流离失所,就算他再努力,也很难挽回局面。

但崇祯也有自己的缺点,这些缺点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 他太多疑了。因为多疑,他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因为多疑,他不信任大臣,经常更换将领,导致军队指挥混乱;因为多疑,他不敢迁都,也不敢让藩王勤王,错过了最后的机会。

- 他太急躁了。他想快速解决辽东的问题,就催促袁崇焕“五年平辽”,结果袁崇焕只能硬着头皮承诺,最后因为没兑现而被杀;他想快速镇压起义军,就催促洪承畴救援锦州,结果洪承畴兵败被俘,投降了清朝。

- 他不懂得团结大臣。他总是把责任推给大臣,说“诸臣误朕”,却不知道反思自己的问题;他想让大臣们捐钱,却不懂得用合理的方式,结果大臣们纷纷哭穷,没人愿意帮他。

有人说,崇祯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就像一个医生,面对一个已经病入膏肓的病人,虽然想治好他,可手里没有好药,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案,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他比谁都想救大明,可大明已经没救了。

现在,当我们站在思陵前,看着那座简陋的陵墓,心里总会有些感慨。崇祯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有帝王的抱负,却没有帝王的运气;他有帝王的勤奋,却没有帝王的智慧。他不是亡国之君,却遇上了亡国之运,最终只能在煤山上吊自杀,留下一个千古遗憾。

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崇祯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不是一个人的错,而是长期积累的矛盾总爆发。万历的怠政,天启的昏庸,魏忠贤的专权,大臣们的腐败,老百姓的苦难,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最终导致了大明的灭亡。而崇祯,只是这个悲剧的最后承担者。

或许,正如崇祯在血书里写的那样,他“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可他已经拼尽了自己的全力。对于这样一个帝王,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昏君”或“明君”来评价他,只能说,他生错了时代,成了大明王朝的“末代悲歌”。

大明王朝从公元1368年老朱建立,到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挂东南枝,前后总共276年,期间有雄才大略的“洪武”“永乐”,荒诞皇帝“朱厚照”,爱吃丹药的“嘉靖帝”“红丸帝”,还有“木匠皇帝”朱由校,所以说,纵观整个历史,明朝是非常有趣的,只可惜已成历史的过眼云烟,历史的洪流从来都不会逆流,因为关外的铁骑已经蓄势待发。

参考《明史》

UU文学推荐阅读:三国,我妻吕布,在线带飞!明末之木匠天子虚构三国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从我是特种兵开始嘲讽成神应如妖似魔独步惊华:绝世倾城妃猎天争锋半个医士成皇帝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时空穿越者的传奇之旅特工穿古代神秘婴儿,开局遭追杀唐太宗李世民命系我手俺老爹是程咬金大汉帝祚红楼之开局尤氏找上门仙唐:我开局锻造斩仙葫芦公子出巡唐朝小白领大明1840亮剑:一个旅我就敢打太原从屯田开始回到大汉打天下穿越之从小族长开始争霸天下爱乱世三国志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梁臣美景夜公子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穿越水浒的医者大秦:我真的不想当太子啊!明末枭雄贞观之银锤太保战国小大名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三国秘事第二部三国:败家从忽悠曹操开始唐逗卿卿日常之权倾天下魂穿风流八皇子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第一权臣之路三国秘事第三部扛上妖孽太子爷大秦:无双皇子,开局掌掴嬴政大乾:帝国独裁者赘婿皇帝,开局超度十万反贼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陛下快跑吧,三皇子进京了三国:开局获得绝世武力
UU文学搜藏榜:三国之水浒点将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我要改变历史!大汉女副将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赝品太监流不尽的血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我的抗战不一般靖难攻略魔法朋克大唐第一衙内盛宠毒女风华人在亮剑,我的麾下猛将如云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穿越古代灾年,我有一座现代都市!我的帝国无双三国:张角师侄,我快权倾朝野了我在曹营当仓官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号外大明优秀青年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军统财神爷听明朝大佬们吹牛扯淡妙影别动队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农家子弟科举路:逆袭命运翰林郎天国拯救:骑士之途南明太子复仇录造反,从辅佐美艳太后开始嫡妃当宠绯色豪门:高冷总裁私宠妻海权时代红楼大贵族决死军师傻驸马汉室风云录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九皇霸爱:爱妃十三岁抗日之战狼从西汉开始摆烂穿越到骨傲天新明史一等战功崇祯十七年秋
UU文学最新小说:白话明太祖实录大周皇商三国:玄行天下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水浒新梦神州明夷录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黄天当道之黄巾风云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凉州雪:徐骁风云录月照寒襟浮世离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割据势力的小透明是千古一帝?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三国:大汉第一毒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衙役凌云志掠夺气血之黄巾战场大明:马皇后护孙,太子爷造反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三岁觉醒学习系统,读书科举做官我的发小是朱元璋九两金乡野奇途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这金手指?灵言催眠为所欲为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被书童告抢功名,我琴棋书画打脸大宋闲医反贼大明MC系统李二废我太子,我请大唐赴死!大秦:朕让你修长城,你造高达?红楼新君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文明火种重生:穿越明末日本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锦衣异世录之铁血锦衣卫原始时代的崛起之路千年一瞬白发如月汉阙惊澜反清复华,成为日不落帝国从死囚到统帅大楚风云传悍卒!从壮丁开始逐鹿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