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天咱们来唠个狠人——曹操。这人在历史上的名声有点分裂,有人说他是乱世奸雄,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还有人拿他的诗当KtV必点曲目(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不管怎么说,这哥们绝对是三国舞台上最靓的仔之一,没有他,三国的戏码得少一半的精彩。
《三国志》里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翻译过来就是:这小子从小就鬼精,脑子转得比谁都快,还特讲义气(或者说爱惹事),正经活儿一点不干,天天呼朋唤友瞎溜达。他叔叔看不过去,总在他爹曹嵩面前告状。曹操多鸡贼啊,有天故意在叔叔面前装中风,口歪眼斜流口水。他叔叔赶紧跑去报信,等他爹火急火燎赶过来,曹操正没事人似的吃零食。曹嵩纳闷:“你叔说你中风了?”曹操一脸委屈:“我哪中风了?他就是看我不顺眼,老冤枉我。”从此他爹再也不信弟弟的话,曹操彻底放飞自我。
这时候就有人看出这小子不一般。南阳有个叫桥玄的老干部,见过曹操后说:“天下要乱了,能安定天下的,估计就是你小子了!”还跟曹操说:“我老了,家里那点破事,以后就托付给你了。”(《三国志》:“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还有个叫许劭的点评大师,曹操死缠烂打求评价,许劭被磨得没办法,甩了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特高兴,估计心里琢磨:“不管能臣还是奸雄,反正我不是一般人。”
曹操二十岁那年,靠着家里关系(他爹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有钱有势),混了个洛阳北部尉的官——相当于京城北区公安局局长。这官不大,但地段特殊,权贵多如狗,豪强满地走。曹操一上任,不搞虚的,先做了十几根五色大棒,挂在衙门门口,放话:“谁犯了法,不管是谁,一视同仁,大棒伺候!”
没多久,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就撞枪口上了。这老头仗着侄子是皇帝红人,半夜违规在街上溜达(汉代有宵禁)。曹操二话不说,抓起来就用五色棒活活打死。这下整个洛阳震动了——这小子是真敢啊!权贵们又怕又恨,但曹操占着理,又有他爹撑腰,只能暗地里使绊子,把他调到顿丘当县令,眼不见为净。
后来曹操因为堂妹夫的事受牵连,丢了官,在家闲了几年。直到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急着用人,他才被重新启用,当了骑都尉,跟着皇甫嵩、朱儁打黄巾军。这仗打得不错,曹操立了功,升为济南相(相当于济南市市长)。到任后发现,当地官员跟豪强勾结,寺庙里全是骗钱的假和尚,老百姓苦不堪言。曹操又发挥“愣头青”本色,一口气撤了八个县令,把那些装神弄鬼的寺庙全拆了,“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三国志》)。但这么一来,他又得罪了一圈人,干脆托病辞职,回家隐居了——惹不起,我躲还不行吗?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进和袁绍想杀宦官,结果引狼入室,把董卓招进了洛阳。董卓这西北军阀,进京后就开始作妖:废了少帝,立献帝,自己当相国,天天抢钱抢女人,把洛阳搞得乌烟瘴气。
这时候曹操正在洛阳当骁骑校尉,董卓想拉拢他,给了个高干。但曹操看透了董卓成不了事,又怕被灭口,连夜跑路。跑路途中还出了个大乌龙:路过老朋友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他儿子和家里人想杀猪招待他,结果曹操疑神疑鬼,以为要抓他,竟然把吕家满门杀了。杀完才发现是误会,撂下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撒腿就跑。(《三国志》没写这段,是《魏书》和《世语》里的记载,咱们姑妄听之,反正这事儿让曹操的“奸雄”形象更立体了)
跑到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又拉了笔赞助,招兵买马,喊出“讨伐董卓”的口号。公元190年,十几路诸侯组成“反董联盟”,袁绍当盟主,曹操也凑了个数。但这帮诸侯各怀鬼胎,天天喝酒吹牛,就是不打仗。曹操急了,说:“我们举义兵是为了诛暴乱,现在大家却迟疑不进,对得起天下人吗?”(《三国志》:“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没人理他,曹操只能自己带着几千人去打董卓,结果在荥阳被董卓部将徐荣胖揍一顿,自己中了箭,马也丢了,多亏堂弟曹洪把马让给他,才捡回一条命。回到联盟大营,看着依旧醉生梦死的诸侯们,曹操心凉了半截——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反董联盟散伙后,诸侯们开始互相抢地盘,天下彻底乱成一锅粥。曹操没什么家底,只能从弱的下手。他先是打败了黑山军和南匈奴的联军,被朝廷封为东郡太守,总算有了块根据地。
公元192年,黄巾军余党百万之众攻打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战死。当地官员陈宫等人劝曹操来当兖州牧,说:“现在兖州没老大,您来主持大局,定能平定黄巾,成就霸业。”曹操一听,这买卖划算,赶紧上任。他跟黄巾军死磕了好几个月,“数战皆破之”,最后收编了三十多万黄巾军,还选了其中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支部队成了曹操日后打天下的核心力量。
但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公元194年,曹操去打陶谦,留陈宫和张邈守兖州。结果陈宫和张邈突然反水,迎吕布来当兖州牧。曹操后院起火,只剩下三个县城没丢。更惨的是,这年饥荒,“人相食”(《三国志》),曹操差点撑不下去。他回兵跟吕布死磕,打了整整两年,才把吕布赶走,重新夺回兖州。这仗打得有多苦?有次曹操被吕布军队包围,他让士兵举着长矛冲阵,自己才趁机突围,“矛伤其颐”(《献帝春秋》)——脸都被扎伤了,够狼狈的。
公元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回洛阳,洛阳早已被董卓烧得一片废墟,皇帝和大臣们连饭都吃不上,“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三国志》)。这时候,曹操的谋士荀彧劝他:“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是天大的好事啊!”曹操一拍大腿:“对呀!”
他赶紧率军赶到洛阳,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改许昌为许都,从此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操作。这招太妙了——不管干什么,他都能打着皇帝的旗号,别人反对他,就是反对朝廷。比如他要打袁绍,就说袁绍“欲图不轨”;要征刘表,就说刘表“藐视天子”。反正他永远占着道德高地,这就是政治智慧。
有了天子这块金字招牌,曹操还搞了个“屯田制”。当时连年战乱,农民都跑光了,土地全荒了。曹操就把流民组织起来,分给他们土地和种子,让他们种地,收获后一半上交(用官牛的话交六成)。这招一下子解决了军粮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三国志》)。有兵有粮有政治优势,曹操的“公司”终于走上正轨。
曹操的崛起,让北方另一个巨头袁绍坐不住了。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豪门,地盘大、兵多、钱多,根本看不起曹操。公元200年,袁绍带了十万大军南下,想一举灭了曹操。当时曹操只有两万多人,双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对峙。
这仗刚开始,曹操打得很被动。袁绍手下有个叫颜良的猛将,在白马城把曹操部将刘延围得死死的。曹操用关羽(当时暂时投奔曹操)当先锋,关羽二话不说,骑着赤兔马直冲颜良大营,“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三国志》),袁军一下子懵了,白马之围解除。
但整体实力差距太大,曹操很快又陷入困境。两军对峙了好几个月,曹操这边快断粮了,士兵也很疲惫,他甚至想撤兵回许都。荀彧写信劝他:“现在正是关键时刻,谁先退谁就输了,再坚持一下,肯定有机会。”
机会还真来了。袁绍有个谋士叫许攸,因为提建议不被采纳,又听说家人被袁绍手下抓了,一气之下投奔曹操。曹操正在洗脚,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拍着手笑:“子远来了,我大事成了!”(《三国志》:“子远肯来,吾事济矣!”)
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曹操说:“还能撑一年。”许攸说:“别扯了,说实话。”曹操说:“能撑半年。”许攸急了:“你小子不想赢啊?其实就剩一个月的粮了吧!”曹操赶紧求计,许攸说:“袁绍的粮草都在乌巢,守将淳于琼喝酒误事,你去烧了他的粮,袁绍必败。”
曹操连夜带五千精兵,伪装成袁军,摸到乌巢,一把火将袁绍的粮草烧了个精光。袁军得知粮草被烧,瞬间崩溃。袁绍手下张合、高览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带着几百人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这仗打得有多经典?后来毛泽东写《论持久战》,还拿它当以弱胜强的例子。
官渡之战后,袁绍元气大伤,没过几年就病死了。他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互相内斗,曹操趁机北伐,“斩谭,熙、尚奔三郡乌丸”(《三国志》)。
乌丸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帮袁家打曹操。公元207年,曹操决定远征乌丸,彻底解决后患。这一路不好走,天寒地冻,还缺水缺粮,曹操下令杀马充饥,凿地三十多丈才找到水。走到无终(今天津蓟县)时,因为大雨,道路泥泞,没法行军。多亏当地豪强田畴带路,走了条荒废两百年的小道,绕到乌丸背后。
乌丸王蹋顿没想到曹操来得这么快,仓促应战。曹操派张辽为先锋,一战击溃乌丸军队,斩杀蹋顿,俘虏二十多万人。袁熙、袁尚逃到辽东,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杀了,首级送给曹操。至此,曹操彻底统一北方。
回师途中,路过渤海,曹操登上碣石山,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诗里的豪情壮志,可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统一北方后,曹操把目光投向了南方。当时南方有两大势力: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刚好病死,他儿子刘琮直接投降。这时候依附刘表的刘备慌了,赶紧向南逃,曹操派五千骑兵追了一天一夜,在长坂坡追上刘备,把他打得大败。
刘备没办法,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孙权一开始很犹豫,手下大臣大多主张投降。鲁肃和周瑜力主抗曹,周瑜对孙权说:“曹操虽然人多,但有致命弱点:北方兵不习水战;荆州降兵心里不服;他们远道而来,水土不服,肯定会生病。给我三万精兵,保证能打败他。”
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其实也就二十多万),在赤壁和孙刘联军对峙。他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坐船晕得厉害,曹操就想出个馊主意:把战船用铁链连起来,上面铺木板,这样就稳了。但这么一来,战船机动性就没了。
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出破绽,建议用火攻。他写了封信给曹操,假装投降。曹操老奸巨猾,竟然信了——可能是连胜之后飘了。
决战那天,黄盖带了十艘船,装满柴草,浇上油,外面裹着布,趁着东南风,直奔曹军水寨。快到的时候,黄盖下令点火,自己跳上小船逃跑。十艘火船像十条火龙冲进曹营,连在一起的战船根本没法分开,瞬间烧成一片火海,火势还蔓延到岸上的营寨。孙刘联军趁机进攻,曹军大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三国志》)。
曹操带着残兵逃跑,一路上又冷又饿,还老被刘备的军队追杀,狼狈到极点。走到华容道时,道路泥泞,曹操下令让老弱士兵铺路,骑兵踩着过去,老弱士兵死了一大片。曹操逃出后,笑着说:“刘备还是不行,要是早点在这里放火,我就完了。”话音刚落,就传来刘备放火的消息,幸好曹操已经走远了。
赤壁之战是曹操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再也没能统一全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赤壁战败后,曹操没有消沉,而是把精力放在巩固北方上。他改革官制,兴办教育,发展生产,还写了不少诗,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心态也是没谁了。
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建立魏国;公元216年,又晋爵为魏王,离皇帝只有一步之遥。这时候有人劝他称帝,他说:“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当周文王吧。”(意思是让儿子称帝)
晚年的曹操,变得越来越多疑。他怕别人害他,说自己“梦中好杀人”,告诫侍从:“我睡觉时别靠近我。”有天他故意装作睡着,一个侍从过去给他盖被子,他跳起来就把侍从杀了,然后继续睡,醒来后还假装惊讶:“谁杀了我的侍从?”从此没人敢在他睡觉时靠近。
他还杀了不少名人,比如神医华佗。华佗想给曹操做开颅手术(治疗头风病),曹操以为华佗想害他,把华佗关进监狱弄死了。还有名士孔融、崔琰,都因为说话得罪了曹操,被他杀了。这大概就是权力的副作用吧——站得越高,越怕失去,越容不得异己。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他临终前留下遗嘱,说自己死后要薄葬,“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还把姬妾们安置在铜雀台,让她们学会织布自给自足。这遗嘱倒挺实在,不像有的皇帝死了还要折腾。
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追尊曹操为武皇帝,这就是“魏武帝”的由来。
聊了这么多,估计有人会问:曹操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历史人物哪能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他残忍多疑,杀过不少无辜的人;但他也雄才大略,统一北方,让老百姓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他是个诗人,写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悯;也是个政治家,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腕纵横捭阖;更是个军事家,打了官渡之战这样的经典胜仗,也有赤壁之战这样的惨败。
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他:“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翻译过来就是:这哥们太牛了,是个超世的豪杰。
不管你喜不喜欢他,都得承认:没有曹操,三国这段历史会寡淡很多。就像舞台上的大反派,虽然坏,但没他,戏就不好看了。这大概就是曹操的魅力吧——一个复杂到让人骂也骂不彻底,爱也爱不纯粹的猛人。
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