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域湖研究所地下世界,时间仿佛以不同的流速运转。在白炽灯永恒照耀的实验室和办公室里,昼夜交替失去了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实验周期、数据模拟轮次和项目进度的刻度。联合研讨会的振奋感已经沉淀为一种更加坚韧、更加专注的日常工作状态。每个人心中都燃烧着铸剑的火焰,但也清晰地意识到,从理论蓝图到实体系统之间,横亘着无数需要翻越的科技险峰。
陈明远院士领导的材料实验室,无疑是这场攻坚战的正面战场。对“源初天铁”人工合成或替代材料的研究,进展缓慢得令人心焦。试图在地球实验室环境下复现中子星合并的极端条件,哪怕是极其微缩和局部的模拟,也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
一次关键的合成实验正在紧张进行。巨大的多层腔体装置内部,稀有金属粉末和预先处理过的催化剂在超过百万大气压的超高压和近万摄氏度的高温下被压缩、激发。强大的约束磁场试图引导物质朝着预想的晶格结构排列。实验室外的控制室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陈院士紧盯着屏幕上瀑布般刷新的实时数据,眉头紧锁。林夕和几位核心研究员站在他身后,同样屏息凝神。
“压力峰值达到预设值……”
“温度场稳定……”
“磁场约束参数正常……”
“开始注入触发能量……”
操作员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随着最后一道高能粒子流的注入,腔体内的能量读数瞬间飙升到一个危险的红线区域。监控屏幕上的结构模拟图剧烈闪烁,代表原子位置的亮点疯狂跳动,试图凝聚成那种完美的、具有拓扑保护特性的“天铁”晶格。
然而,这种有序的状态仅仅维持了不到百分之一秒。模拟图上,代表晶格缺陷的红色斑点迅速蔓延,如同病毒般侵蚀着刚刚成型的结构。能量读数急剧下跌,伴随着内部传感器传来一阵沉闷的异响。
“结构失稳!能量逸散!”操作员的声音带着沮丧,“第37次合成实验……失败。”
控制室内一片沉寂,只有设备冷却系统启动的嗡嗡声。又一次满怀希望的尝试,换来的仍是冰冷的失败数据。这种挫折感,几乎成了材料团队的日常。
陈院士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他没有责怪任何人,只是沉声道:“记录所有数据,特别是结构崩溃前那瞬间的晶格振动频率和能量流分布。失败是成功的路标,每一次崩溃,都告诉我们哪条路走不通。重点分析那短暂稳定期的数据,看看我们距离临界点还差多远。”
他的镇定感染了大家。研究人员们迅速从失望中调整过来,开始埋头处理海量的失败数据。陈院士转向林夕,苦笑道:“看来,想直接‘创造’天铁,哪怕是最低级的仿制品,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宇宙级的神迹,不是那么容易在实验室里复刻的。”
林夕点点头,她更关心的是应用路径:“陈老,如果直接合成短期内看不到希望,那镀膜或者复合材料的方向呢?我们不需要完全复刻天铁的体相性质,只要能将其优异的表面能量传导和拓扑保护特性,附加在我们现有的基材上,就是巨大的突破。”
“这是个务实的方向。”陈院士表示赞同,“我们可以调整策略,尝试制备天铁材料的纳米粉末或者特殊气相沉积源,看看能否在现有的波导管、反射镜基底上形成一层极薄的、具有类似特性的功能涂层。这同样挑战巨大,但或许比整体合成更容易找到突破口。我们需要高能物理组的协助,设计更精密的表面轰击和沉积方案。”
就在材料实验室与“源初天铁”的微观架构艰苦搏斗的同时,林夕领导的工程团队则在宏观尺度上,对“龙行天下”系统进行着庖丁解牛般的优化。她们的工作更贴近现实,成果也更为直观。
基于对系统能量流路的精确建模,工程团队标识出了十几个主要的能量损耗“热点”。这些地方,要么是不同材料连接处的界面阻抗,要么是能量密度过高导致的局部发热和散射。林夕组织力量,针对这些节点进行了精细的改进:采用更先进的冷却技术,优化连接界面的加工精度,甚至重新设计了部分导能腔体的形状,以更好地匹配能量场的分布。
这些改进看似琐碎,但积少成多。经过数周的努力,最新一轮全系统测试数据显示,“龙行天下”的能量传输效率提升了约3.5个百分点,光束在长距离模拟大气传输中的稳定性提高了近10%。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对于兆瓦级别的激光武器而言,这意味着有效杀伤距离的显着延伸和持续作战能力的增强。
“这是我们能在现有材料框架下做到的极限了。”林夕在向羊羽汇报时,既带着成绩带来的自信,也透露出对更高层次突破的渴望,“系统潜力已经被我们挖掘得差不多了。下一步质的飞跃,必须等待材料端的突破,或者……”她顿了顿,“‘深瞳模型’能带来能源核心的革命。”
羊羽对工程团队的进展给予了高度肯定。“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同样重要。从尤鳞、龙脊、龙脉到龙行天下,每一次优化和进阶,都是我们形成可靠威慑的基石。你们的努力,为后续更激进的技术升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实战数据。”
他提到的“深瞳模型”,是研究所内另一条并行推进的重要战线。由理论物理学家和能量控制专家组成的联合团队,正在尝试构建一个能够统一描述深渊能量产生、传导以及与“天铁”材料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这项工作更加抽象,也更加基础,其难度不亚于材料合成。
模型构建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深渊能量表现出的种种“反常”特性:它似乎不完全遵循经典的电磁理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类似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又与引力场有着微妙的相互作用。团队不得不引入一些高度猜想性的数学工具,甚至开始探讨高维空间补偿场、暗物质媒介等前沿概念。讨论经常陷入僵局,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们争论不休。
然而,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思维碰撞中,偶尔会迸发出惊人的火花。一位年轻的博士后提出,或许可以将“深渊核心”看作一个天然的“时空褶皱”发生器,其释放的能量本质上是时空几何畸变的一种表现。而“天铁”材料,则是一种能够与这种畸变产生共振、并引导其有序释放的“共鸣器”。这个大胆的设想虽然缺乏严格的数学证明,却为理解KL岛装置那种浑然天成的能量引导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让羊羽一直思索的“导师智慧”有了更科学的解读可能——那或许不是玄学,而是对某种更深层物理规则的直觉性运用。
就在基地内部技术攻坚如火如荼之际,外部情报网络传来的消息,使得空气中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情报部门确认,“海洋开拓者号”及其伴随的支援舰队,在经历了短暂的休整后,再次进入南太平洋活动区域,并且行动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它们不再进行大范围的海底地形测绘,而是像嗅到了气味的猎犬,开始对几个特定的、能量背景辐射异常的海域进行高强度的精细探测。这些海域中,有一个位置,经分析,其能量信号特征与风域湖基地早期进行大型能量试验时,可能泄露的微弱痕迹有高度相关性。
“对方很可能已经将搜索范围缩小到了临界点。”情报分析主管在加密简报中向羊羽汇报,语气严峻,“他们使用的探测技术非常先进,似乎能过滤掉大部分海洋背景噪音,直接捕捉到极其微弱的人工能量残留。我们评估,在未来两到三周内,他们定位到深渊之核大致区域的风险显着增加。”
更令人不安的是,通过截获的零星通讯信号分析,对方似乎并非传统的国家行为体,而是一个组织结构极其严密、科技实力深不可测的私人机构,其资金来源和最终目的成谜。他们对外自称“普罗米修斯基金会”,致力于“开发海洋资源,推动人类进化”,但其行事风格却充满了侵略性和隐秘性。
“普罗米修斯……盗火者?”羊羽听到这个名字时,眼中闪过一丝冷芒,“看来,我们面对的,是另一个渴望‘深渊之火’的势力。只是不知道,他们是想用这火照亮人类前程,还是只想将其据为己有,点燃更大的野心。”
压力骤增。羊羽深知,深渊之核的位置一旦暴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对方既然能打造出“海洋开拓者号”那样的尖端平台,其军事潜力不容小觑。
他下令提升基地的警戒级别,所有对外能量试验进行最严格的控制和屏蔽。同时,指示情报部门加大对“普罗米修斯基金会”的渗透和调查力度,务必摸清其底细和真实意图,
让核潜艇编队布防警戒,不准靠近。必要时,可以再次致盲其探测设备。
这天晚上,羊羽再次来到“龙行天下”的观测台。与上次不同,这次平台上正在进行紧张的维护作业,工程人员们正在更换一组根据最新优化方案改进的导能元件。小型化的装置部分裸露着,露出内部精密的机械结构和闪烁的指示灯,像一头正在被精心打磨利齿的巨兽。
林夕也在现场,亲自监督关键部件的安装。她穿着工装,头发简单地束在脑后,脸上带着专注和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
“进度怎么样?”羊羽走到她身边问道。
“比计划提前了半天。”林夕擦了擦额角的汗,“新设计的接口匹配度很高,预计明天凌晨就能完成升级,进行联合调试。如果一切顺利,系统反应时间可以再缩短零点几秒。”
“零点几秒,在关键时刻就是生与死的差距。”羊羽肯定道,“辛苦了。”
他看着忙碌的工程人员,又望向远处黑暗中沉寂的湖面,缓缓说道:“外面的风浪越来越近了。我们的时间可能比预想的还要紧迫。”
林夕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轻声道:“我知道。材料那边暂时没有突破,大家都很着急。但我相信陈老,也相信我们的团队。有时候,突破就发生在最绝望的坚持之后。”
“是啊,微光往往在至暗时刻闪现。”羊羽点了点头,“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当微光出现时,我们有能力抓住它,并将其放大成撕裂黑暗的利剑。”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坚定:“通知下去,明天下午召开专项组联席会议。我们需要根据最新的内外形势,重新评估和调整‘铸剑’计划的时间表和优先级。有些方案,或许要更加大胆一些了。”
“明白。”林夕应道,她能感受到羊羽话语中蕴含的决心。平静的研究日子或许即将结束,真正的考验正在逼近。
羊羽转身离开观测台,他的步伐沉稳而有力。基地内部,微光正在各个实验室的深夜灯火中积累;基地之外,暗流已然加速涌动。铸剑之路,从来不会平坦。但正如他对林夕说的,唯有坚持,才能等到微光成炬、利剑出鞘的那一刻。风域湖的深水之下,龙影低啸,等待着下一次的能量灌注,期待着真正腾空而起、震慑八方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