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星辰的环保赛,惊艳全场
上海国际会展中心的玻璃穹顶,在清晨七点的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银辉。巨大的钢结构支架将透明玻璃分割成无数菱形,光线透过缝隙洒下来,在展厅的白色地砖上烙下移动的光斑,像一片被打碎的星空。环保创新大赛的签到处早已排起长队,参赛选手们抱着各式各样的发明装置,眼神里或紧张或兴奋,唯独展厅角落的星辰,安静得像一株等待绽放的兰草。
他穿着量身定做的小西装,藏青色的面料上绣着细若游丝的光伏板纹样,是林晚特意让裁缝加的细节。领带打得一丝不苟,却难掩小手的微微颤抖——面前的白色展台上,“北极光-1型光伏储能装置”被一层透明防尘罩覆盖,银灰色的机身线条流畅,顶端那圈尚未展开的“追光花瓣”,此刻正安静地蛰伏着,像一只蓄势待发的机械蝶。
“别紧张,”顾云裳蹲下来帮他整理了一下袖口,声音温柔,“你设计的装置是全场最亮眼的星。”
星辰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顾阿姨,你说评委们会喜欢它吗?”
“他们会为它疯狂。”林晚不知何时站在身后,一身藕粉色西装将她衬得气色明媚,她揉了揉儿子的头发,指尖触到那柔软的发顶,心里涌起一阵暖流。这套装置,是星辰泡在星辰科技研发部三个月的成果——每天放学后,他就扎进实验室,和工程师们讨论电路设计,在电脑上画满了草稿图,甚至为了测试低温性能,把装置塞进家里的冷冻柜,冻得小脸通红也不肯放弃。
上午九点,评委团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五位评委里,有德国极地研究所的克劳斯教授,中国科学院的李院士,还有三位来自欧美环保机构的技术专家。他们的目光扫过展厅里的百余件作品,最终在星辰的展台前停住。
“这是……光伏储能装置?”克劳斯教授推了推金边眼镜,苍老的手指轻轻叩击着防尘罩,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但北极的光照条件特殊,极昼极夜交替,常规光伏技术在这里会大打折扣。小家伙,你凭什么认为它能行?”
星辰深吸一口气,像个小大人似的挺直腰板,按下装置侧面的蓝色按钮。随着一声极轻微的“嗡鸣”,顶端的“花瓣”缓缓展开——一圈共八片银色的柔性板,每片边缘都镶嵌着微型反光镜,镜面在光线折射下泛着细碎的银芒,如同一朵在阳光下盛开的金属花。
“教授您看,”他指着花瓣中心的黑色芯片,声音清脆却稳定,“这是我们改良的‘追光算法’,配合光敏传感器,能自动追踪散射光的最大密度区。哪怕在北极极昼的午夜,这些反光镜也能把微弱的天光集中到中央的高效光伏芯片上,保证持续5小时的稳定供电。”
他又打开装置侧面的储能舱,透明的气凝胶隔热层下,是排列整齐的电池模块。“这是低温锂硫电池,我们调整了电解液配方,在-40c的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能超过85%。而且它能同时给科考设备供电和供暖,解决了极地能源的‘双重需求’。”
评委席瞬间陷入寂静。克劳斯教授蹲下身,从公文包里掏出专业检测仪器,探针接触到装置的输出端时,他的呼吸明显一滞——屏幕上的数据跳动着,持续输出功率稳定在200w,这意味着它能同时带动两台雪地摩托和一套生命维持系统。
“上帝……”他喃喃自语,镜片后的眼睛里写满震撼,“这简直是为北极科考量身定做的移动能源站!散射光利用、低温储能、模块化设计……你是怎么想到把这些技术整合到一起的?”
中国科学院的李院士更是抚掌大笑,花白的胡须都跟着颤动:“小家伙,你这设计太妙了!不仅能用于北极,南极的科考站也能推广!那些常年被能源问题困扰的科研人员,见到它怕是要抱着你亲一口!”
周围的参赛选手和观众早已围了过来,手机的闪光灯此起彼伏,却丝毫没有影响星辰的专注。他指着装置底部的接口:“这里是标准化接口,可以直接对接科考队的设备,而且重量只有12公斤,两个人就能搬运……”
林晚站在人群后方,看着儿子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的模样,眼眶微微发热。她想起三个月前,星辰拿着一张北极科考队的能源困境报道跑到她办公室,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要做一个能让叔叔阿姨在北极也能用上稳定电的发明。”那时她只当是孩子的天真,却没想到他真的啃下了这么一块硬骨头。
“林总,您教子有方啊!”李院士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他热情地握住林晚的手,“令郎的发明填补了极地能源供应的空白,我们中科院极地研究所愿意立刻签订合作协议,批量采购这套装置!”
克劳斯教授也紧跟着说:“我们欧洲极地研究所也要下单!这不仅是环保创新,更是能拯救科研生命的技术突破!”
展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记者们挤到前排,话筒几乎要杵到星辰脸上:“小发明家,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星辰被夸得脸颊微红,却依旧挺直身板,目光下意识地寻找林晚的方向。当他看到母亲眼中的骄傲时,才放松地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谢谢评委老师,谢谢大家……我妈妈说,做技术就要解决真问题。”
林晚穿过人群走到他身边,揉着他的头发,对着镜头笑眼弯弯:“让各位见笑了,我儿子随我,从小就爱捣鼓这些‘无用的发明’。”
“无用?”克劳斯教授连连摆手,语气急切,“林总,这是我近年见过最具实用性的环保创新!星辰的设计思路,甚至能启发我们对现有光伏技术的迭代!请务必让令郎的技术团队和我们研究所对接,我们愿意共享所有极地环境数据!”
当天下午,“北极光-1型”毫无悬念地斩获大赛金奖,颁奖台上,星辰抱着奖杯,踮起脚尖把奖牌挂在林晚脖子上:“妈妈,我们一起拿奖!”
消息以光速传遍全球,《自然·能源》子刊的编辑连夜联系星辰,要为他的发明做专题报道。而远在日内瓦的埃里克,在酒店房间里看到新闻推送时,手里的红酒杯“哐当”一声砸在纯羊毛地毯上,猩红的酒液晕开一片刺目。他盯着屏幕上星辰稚嫩却坚定的脸,又想起自己公司那些绞尽脑汁却毫无突破的研发项目,一股绝望的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他不仅输给了林晚,连她八岁的儿子,都在技术创新的赛道上把极光能源远远甩在了身后。
江城的夜晚,星光璀璨。林晚的别墅里,星辰正趴在客厅的地板上,用乐高积木搭建新的光伏模型。台灯的光晕里,他的侧脸专注得像个小大人,指尖灵活地拼接着零件,嘴里还在念叨着“追光算法的优化方案”。
林晚端着牛奶走过去,放在他手边:“早点休息,明天再研究。”
“妈妈,”星辰抬起头,眼睛在灯光下亮得惊人,“你说‘北极光-2型’能不能用上量子点技术?那样效率还能再提升30%……”
林晚笑着揉乱他的头发:“当然可以,不过得先让你的小脑瓜休息一下。”她看着儿子眼中闪烁的光芒,突然明白,属于星辰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她的商业帝国,也将因为这束新生的“光”,在全球版图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