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凡将带着从新乡汲取的平原温情,向北而行,踏入那座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坐拥殷商文化底蕴与太行山水精华的古城——河南鹤壁。
列车在新乡以北的平原上行驶不久,窗外的地平线上便出现了太行山的余脉。当“鹤壁”的站牌映入眼帘时,楚凡感到一种不同于新乡平原气息的古奥。这里,是封神榜故事的发生地,是《诗经》中淇水汤汤的流淌之处。
核心路线: 浚县古城 → 大伾山 → 淇河湿地 → 鹤壁煤矿博物馆
徒步者所见与闻:
1. 浚县古城:活着的运河商贸记忆
楚凡的第一站是浚县古城。踏入保存完好的古城门,青石板路两旁是明清时期的商铺和民居,斑驳的木门、古老的招牌,时间仿佛在此慢了下来。文治阁矗立在古城中心,登楼可俯瞰整个古城格局。
一位在自家门口晒暖的老人告诉楚凡:“俺这浚县,靠着大运河繁华了上千年。‘拉不完的楚旺,填不满的道口’,说的就是俺这儿。现在运河航运没了,可这老城的魂儿还在。”
2. 大伾山:北方第一大佛与摩崖石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伾山正是如此。此山不高,却因一尊始建于北魏的北方第一大石佛而闻名遐迩。楚凡仰望着那尊22.29米高的镇河大将军(大佛),感受着千年来的虔诚。
在摩崖石刻群中,他遇到一位拓碑的师傅。师傅小心地捶打着宣纸,说:“这山上,从北魏到明清,刻满了字。每一笔都是历史,都是古人想对后人说的话。咱鹤壁,地上是古城,地下是殷墟,文化厚着呢。”
3. 淇河湿地:《诗经》走来的绿水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楚凡来到被誉为“北方漓江”的淇河。河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两岸杨柳依依,完全符合《诗经》中的描绘。他在河边漫步,试图寻找那首《氓》中“送子涉淇”的古意。
一位在河边写生的美术老师对他说:“别的河都在治理,唯有淇河,千百年来水质一直这么好,是我们的‘诗河’、‘史河’、‘生态河’。这是老祖宗留给鹤壁最干净的礼物。”
4. 鹤壁煤矿博物馆:地下乌金的岁月回响
与新乡的农业文明不同,鹤壁也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在煤矿博物馆,楚凡看到了这座“豫北煤城”的工业记忆。从简陋的采煤工具到现代化的综采设备,记录了几代矿工的奉献。
一位退休矿工志愿者指着模拟井下巷道动情地说:“我们挖煤,就像古人治淇河一样,都是向自然索取,为了活下去,为了发展。现在讲究绿色开采了,时代不一样喽。”
5. 舌尖上的鹤壁:缠丝鸭蛋与浚县子馍
傍晚,楚凡品尝了鹤壁的特色美食。淇河三珍之一的“缠丝鸭蛋”,蛋黄呈红色,切开后有层层松花纹路,口感沙油;浚县子馍则是在鹅卵石上烤制的肉馅饼,外皮焦脆,内里鲜香。
餐馆老板介绍:“这鸭蛋,只有吃淇河水里特定水草的鸭子才能下出来。这子馍,是当年运河船工发明的干粮。咱鹤壁的吃食,都连着山、水、和历史呢。”
在鹤壁,楚凡进行了一场从殷商文化到诗经山水,从运河商贸到现代工业的穿越:
· 他在浚县古城触摸到了大运河文化的最后余温。
· 他在大伾山瞻仰了寄托古人治水理想的摩崖巨佛。
· 他在淇河边寻觅到了《诗经》的浪漫与生态的珍贵。
· 他在煤矿博物馆体会了资源型城市的工业记忆。
· 他在缠丝鸭蛋中品尝到了山水孕育的独特风味。
这座城市,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既有仙鹤般的诗意与灵秀(淇河、诗经),又有依壁而立的坚韧与力量(太行、煤矿)。
楚凡的笔记本上,临摹了一句《诗经》“淇水滺滺”,并画了一只鹤的简笔。他带着对这座古老又年轻城市的复杂感受,即将继续他的北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