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辈郭岳,问长者安。”
来人年迈,听其言语辈分也极高,郭岳不敢大意,急忙上前大礼参拜,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
“你是哪家的孩子?”
老者穿着朴素的麻衣,将郭岳扶起,上下打量了一番郭岳,眼睛眯成一条缝,郭岳竟然还觉得老者这弯弯的眉眼还挺好看。
“家父郭英,祖父郭山甫。”
老者想了想,这两个名字听起来极为耳熟,他想回忆却怎么都想不起来。
“福娃~福娃~”
老者想了一会实在是想不出来这是谁家的孩子,于是朝着后头喊了一句。
“叔爷,咱在呢,您说。”
站出来的人年纪也不小了,看样子也有个五六十岁的样子,对于老者喊的福娃也早已习以为常。
“咱听着这名字耳熟,但实在是想不出来这娃是哪家的,咱真是糊涂咯,你跟咱说说。”
“叔爷,您忘了吗?东家的祖父和父亲您在定远的时候还见过呢,是陛下带在身边的小四阿。”
“小四?郭小四?是小姐夫婿带在身边那个郭四吗?”
“是的叔爷,您看您这不还是记着的吗,哪里糊涂了,侄孙我糊涂您都不会糊涂,皇后娘娘的侄女要出嫁,所以把庄子和周围的田地当嫁妆一并给东家了,不过您放心,您的宅子和田地还给您留着呢。”
“原来如此,寿娃那混小子也不说清楚,咱还以为是小姐回庄子了呢。”
“您老放心,皇后娘娘如果真来了庄子,侄孙肯定会跟您说的。”
“老咯老咯,还不知道临死之前能不能再见到小姐了。”
老者说罢,也不再管其他人,直接拄着拐转身便走,跟着的两个少年急忙跟了上去搀扶。
“敢问这位长者,这离去的长者何人?今年高寿?”
“回东家的话,那是咱郭家的老祖宗,一直住在庄子里,早些年一直跟在皇后娘娘身边伺候,后来娘娘进了宫后叔爷也上了年纪,便住在了庄子里,今年已九十有二。”
郭岳微微一惊,九十多岁,就是放在前世都不常见,如今这个生存环境和医疗水平,能活到九十多岁那可真的是寿星公了。
就凭老爷子这个年纪,抽朱元璋一巴掌估计都不会受任何处罚,已经到了能随心所欲的年纪了。
“东家您看那在大树边撒尿的那皮猴子,那是叔爷的亲晜孙。”
郭岳回头一看,就见一三四岁的小屁孩正褪下裤子光着屁股对着大树撒尿,嘴里还含着一块糕点,衣服质量也比其他小孩子好的多。
我嘞个列祖列宗在上!别的人家准备和别人拼命,都要去祠堂喊口号,这小家伙的真烈祖竟然还活着。
“晚辈今日不虚此行!”
“东家折煞老夫了,叫咱郭二就行,咱叫郭二文,家中行二。”
“不敢直呼长辈姓名,诸位长辈都是皇后娘娘的身边人,晚辈怎可无礼,让皇后娘娘听了去少不得一顿打。”
“东家娶的是皇后娘娘的侄女,于情于理咱都不能失礼,东家随咱来,咱将庄子里管事的介绍您认识。”
“劳您费心。”
郭岳就说话的功夫,庄子外就挤满了人群,他们无一例外全是男性,青少年为主,中老年较少,看来以前确实不大好过,老一辈死了不少人。
“我等见过东家!”
一群老爷们齐声喊了一句,他们本就是最底层的百姓,对待郭岳这种贵人自然不敢大意,更何况这位东家日后还得叫皇后娘娘姑姑。
“诸位不必多礼,承蒙皇后娘娘厚爱赏赐田庄,然在下如今也不过十六,家中无甚家人管理田桑,以后还要仰仗诸位叔伯兄弟。”
“我等定当尽力。”
“既如此,那便一切照旧,晚辈下月大婚,还请诸位叔伯到时候帮衬一二。”
“东家放心,皇后娘娘派来的人已经交代了,大婚之前的准备,以及采买的劳力,婚宴的安排就交给咱们,定不会让东家失望。”
“有劳诸位叔伯费心。”
“东家不必客气,还请东家随在下进庄子,皇后娘娘还给东家留了个宅院,里面的下人也一并留给东家了,那宅院可是皇后娘娘闲暇之时出城踏青时所住,还需东家您去看一看。”
“劳您带路。”
“东家请。”
“长者先请!”
……
“请请请请!你看看这都请了些什么人!”
老朱发了火,乾清宫内的其他人那是个个都把脖子给缩了起来,生怕一个不好就大祸临头。
“父皇息怒,这批读书人已经是各地颇为优秀的人才了。”
“这就是优秀了?你看看他们都是怎么处理的政事,一个小小的分家不公案,闹到最后竟然闹出了人命来!”
朱元璋光着脚在屋内来回走动,他的鞋子已经全扔向了跪在地上的官员。
“你看看!你看看这所谓的秀才都是怎么处理的!”
朱元璋将手中的奏本扔给了一旁的朱标,被气的直跳脚。
朱标接过奏本快速阅读起来,读着读着面色也开始变得不对劲起来。
“你是怎么办事的!分个家而已!双方都不同意的情况下,他是怎么敢拍板决定的!”
朱标看罢,直接将奏本直接甩在了跪地的吏部侍郎脸上,指着对方破口大骂。“如此蠢笨之人,是怎么通过的考核,你收了别人多少银子!又放了多少蠢货入朝为官!”
被痛骂的吏部侍郎没敢应声,依旧老老实实的跪伏在地,只是他那颤抖的身体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这个真不怪他,胡惟庸被处死后,受他牵连的官吏不知多少,没有候补官员接任,他只能上书求陛下从乡野中另选贤才,谁知就出了这档子事。
他是真的不知道,也没收太多银子,他做事还是有分寸的,如果是草包,那对方给多少银子他都不可能收,这是真的无妄之灾,八成是哪个底下的人见钱眼开给放了进来。
这个时候的秀才不是科举制度下的秀才,此秀才特指各地推举入朝为官的优秀人才,简称秀才。
元朝被赶出中原后,新创建的大明那是百废待兴,缺少大量治理地方的文臣,朱元璋不得不想个法子去民间搜罗通晓经典品行端的人才。
这些被荐举者,常常就被称为秀才或耆儒,他们被送到京城,经过简单考核后,就直接授予地方官职,如知府,知县等。
最夸张的还是一个叫曾泰的,他直接被任命成了一部尚书,一步登天,这放到历朝历代都是极为罕见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可见朱元璋对用人的急迫。
大明没有人才吗?毫无疑问是有的,但元朝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大多不为明朝所用,这里面牵扯到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还是改朝换代所面临的阵痛,是朱元璋必须承受也必须去解决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