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者”的深度侧写,为案件侦查注入了新的动力,但也带来了更紧迫的压力。侧写明确指出,找到车辆可能刺激凶手,加速其下一次犯罪。专案组必须与时间赛跑。
对特定职业人群的排查迅速展开。北州市及周边区域的医院(尤其是太平间、病理科)、医学院、殡仪馆、工艺品加工店等相关机构,都接到了协查请求,以“内部安全审查”或“人员背景核实”等名义,秘密筛查近期行为异常的员工。
这项工作需要极高的技巧和保密性,避免打草惊蛇。进展相对缓慢。
与此同时,另一条关键战线——交通轨迹分析,则在技术支撑下全力推进。陆野协调四市警方,将案发时间段内(主要是夜间),所有连接四个抛尸城市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乃至重要县乡道的卡口监控、治安探头数据,进行了集中汇总和交叉比对。
数据量是天文数字。屏幕上,无数车辆的光点如同流动的星河,在错综复杂的道路网络上穿梭。技术人员编写了复杂的算法,试图从这浩瀚的车流中,筛选出那辆幽灵般的黑色金杯,或者,其他符合“解剖者”行为模式的可疑车辆。
【跨省协作指挥(深入应用)功能全功率运行…】
【数据清洗…车辆特征筛选(深色、面包车型、夜间行驶)…】
【时空轨迹建模…与抛尸时间窗口匹配…】
【异常行驶模式识别(如夜间长时间停留偏僻区域、频繁变换路线等)…】
系统的运算能力远超人工,它不知疲倦地处理着海量数据,寻找着那微乎其微的规律。
陆野坐镇指挥中心,紧盯着大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流和初步筛选结果。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大脑在咖啡因和系统辅助下保持着高速运转。
“陆组,发现一个可疑目标!”一个技术人员喊道,“一辆本地的深灰色SUV,在案发前后几天,多次夜间出现在北州市通往其他三个抛尸城市的不同路线上!行驶时间与抛尸时间推断有重叠!”
“查这辆车的车主和行驶轨迹细节!”陆野立刻下令。
很快,调查结果反馈回来。车主是一个做小生意的商人,经常夜间往返于几个城市之间送货,行车轨迹与其业务范围吻合,经过初步外围核实,嫌疑基本排除。
类似的误报时有发生。夜间行车的车辆众多,很多都有合理的理由。要在其中精准定位凶手,如同大海捞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排查特定职业人群那边也没有突破性进展。凶手的谨慎和隐藏能力超出了预期。
陆野走到巨大的全省地图前,目光再次落在四个抛尸点上,以及那个发现金杯车的废弃采石场。他在脑海中模拟着“解剖者”的行动。
北州(起点\/核心)-> 临江(垃圾场)-> 南都(护城河)-> 西潭(高速渠)-> 返回?或前往采石场弃车?
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是随机的,还是有某种内在逻辑?比如,由近及远?或者,按照抛尸处理的“难度”或“风险”排序?
采石场位于北州和老河口市交界,相对偏僻,但并非完全无人问津。凶手选择那里弃车,是觉得足够安全,还是…那里离他真正的藏身之处并不远?
“重点排查采石场周边十五公里范围内的村镇、独立房屋、废弃厂房!”陆野再次调整部署,“特别是那些有独立院落、车库,或者近期有陌生人入住、车辆进出异常的场所!”
他有一种直觉,凶手的老巢,可能就在那片区域。他像一只狡猾的狐狸,在完成一次次狩猎后,最终会回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洞穴。
“另外,”陆野补充道,“重新分析所有抛尸现场发现的包装物——那些塑料袋、旅行包、背包。看看能不能从它们的品牌、销售渠道、甚至是上面可能残留的极其微小的线索,追溯到购买地点!凶手很可能是在其活动半径内购买的这些物品!”
新的指令下达,侦查的网眼再次缩小。虽然依旧如同在迷雾中摸索,但每个人都坚信,他们正在一步步接近那个冰冷的“解剖者”。真相,仿佛隔着一层薄薄的纱,随时可能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