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华国传媒大学的大礼堂里,阳光透过彩绘玻璃洒在红色地毯上,空气中弥漫着鲜花与油墨的香气。主席台上,“苏澈名誉院长受聘仪式”的金色横幅格外醒目,台下坐着数百名师生——有抱着笔记本的影视专业学生,有白发苍苍的资深教授,还有特意赶来的原创联盟伙伴,瓷坊老师傅更是穿着藏青色唐装,手里捧着一个锦盒,里面是他连夜烧制的“教书育人”青瓷摆件。
当校长将烫金的“名誉院长”聘书递到苏澈手中时,礼堂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苏澈穿着一身简洁的深灰色西装,袖口依旧别着那枚标志性的青花瓷纽扣——这枚纽扣的纹样,是他刚入行时写《青花瓷》的灵感来源,如今成了他“从创作者到教育者”的见证。“我接过的不是一份聘书,是一份责任。”苏澈对着话筒的声音沉稳而真诚,“五年前,我在漏雨的出租屋里写第一个剧本时,最渴望的是有人能告诉我‘怎么守住原创的初心’;今天站在这里,我想为更多年轻人搭建这样的平台——让他们不用走我走过的弯路,不用在流量与真诚之间做艰难的选择。”
台下的学生们瞬间沸腾,计算机影视专业的大三学生李雨桐,当场举起笔记本,上面写着“苏老师,我们不想拍工业糖精剧,想做像《少年的你》这样的现实题材!”——这句话引发了全场共鸣,不少学生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创作困惑:“怎么平衡历史考据与艺术创作?”“新人导演怎么获得投资信任?”“如何避免原创被AI抄袭?”
苏澈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当场宣布了两项计划,让全场师生眼前一亮:
一、设立“原创影视专业”,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苏澈联合学院制定的“原创影视专业”课程表,彻底打破了传统影视专业的教学框架,核心围绕“文化+原创+实践”三大维度展开:
- 文化根脉课程:开设“历史Ip考据课”(邀请《三国》历史顾问王教授授课,带学生实地考察汉长安城遗址、赤壁古战场,学习如何从考古资料中提取创作素材)、“非遗影视融合课”(瓷坊老师傅、皮影戏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教学生将剪纸、青瓷纹样转化为影视道具与场景设计,如《红楼》舞台剧的非遗应用案例);
- 原创能力课程:设置“现实题材调研工坊”(模仿《生命的价签》《少年的你》的创作模式,让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医院收集真实故事,完成原创剧本)、“反AI抄袭实战课”(由澈心工作室的法务团队授课,教学生使用“AI抄袭检测工具”,学习版权存证与维权技巧);
- 实践对接课程:与澈心工作室、原创联盟合作,开设“Ip宇宙实战项目”——学生可分组参与《三国》续集的特效辅助制作、《红楼》动画的分镜设计、《歌手》节目的音乐可视化创作,优秀作品将直接纳入项目开发,获得署名机会。
“我们不培养‘流量导演’‘公式化编剧’,我们要培养懂文化、敢原创、能落地的创作者。”苏澈在课程介绍中强调,“比如‘历史Ip考据课’,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史料,而是让他们明白‘曹操的铜樽为什么不能是明代样式’——文化细节的较真,才是原创的底气。”
二、启动“澈心新星计划”,每年培养10名潜力学生
苏澈承诺,从“原创影视专业”的在校生中,每年选拔10名优秀学生,纳入澈心工作室的专属培养计划:
- 导师一对一带教:学生将由苏澈本人、陈舟导演、陆阳等资深创作者担任导师,全程参与真实项目——比如跟着陈舟导演筹备《三国》续集的片场调度,跟着陆阳打磨现实题材剧本,学习从调研到拍摄的全流程;
- 资源倾斜支持:为学生提供“原创启动资金”(每人50万元,用于拍摄短片或开发剧本)、“非遗资源对接”(可免费使用瓷坊的道具制作工坊、青蓝文化的织锦纹样数据库)、“海外交流机会”(优秀学生可参与《红楼》舞台剧的海外巡演筹备,学习国际文化传播经验);
- 就业保障通道:学生毕业后可优先入职澈心工作室或原创联盟成员公司,表现突出者可获得独立执导项目的机会——就像当年苏澈给陆阳投资5000万拍《少年的你》一样,为新人提供“不看资历看才华”的机会。
“我当年要是有这样的机会,可能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陆阳作为“新人导演代表”上台发言时,眼里满是感慨,“苏老师不仅给了我投资,更给了我‘相信自己’的底气。现在,他把这份机会留给更多年轻人,这比任何荣誉都更有意义。”
受聘仪式结束后,苏澈的第一堂课就定在了瓷坊——他带着20名“原创影视专业”的学生,走进老师傅的窑房,看着老师傅演示“青瓷道具的烧制过程”。“《三国》里曹操的铜樽,我们烧了12个版本才达标,因为每个版本的釉色都要贴合汉代的‘铅釉’特征。”老师傅拿着刚出窑的瓷坯,给学生们讲解,“你们以后拍历史剧,道具不是随便找个样子就行,要懂它背后的文化逻辑。”学生们围着窑炉,认真记录着烧制参数,有人甚至拿出手机拍摄釉色变化,计划将其融入自己的“汉代宫廷戏”剧本中。
行业内的反应更是热烈。广电总局副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苏澈担任名誉院长,不是简单的‘名人挂名’,而是将行业实践经验与高校教育结合的创新——这能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接触到真实的创作生态,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为文娱行业输送真正需要的人才。”原创联盟的星火影视张野、青蓝文化李青等也纷纷表示,将担任“原创影视专业”的客座教授,分享Ip开发、非遗融合的实战经验。
老周的病友群里,退休的中学教师王阿姨格外高兴:“我教了30年语文,总跟学生说‘要写真实的故事’,现在苏总在大学里推动原创教育,终于有人把‘真诚创作’的种子种在年轻人心里了!”病友们还自发组织了“学生剧本点评团”,表示愿意成为学生们的“现实题材素材库”,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帮助年轻人写出更真实的故事。
就在苏澈完成第一堂瓷坊课后,淡蓝色的系统光膜在他眼前亮起,金色的文字带着“人才培养”的厚重感:
【检测到苏澈受聘为蓝星华国传媒大学名誉院长,推动设立“原创影视专业”及“澈心新星计划”,助力行业人才培养,达成“教育赋能文化”里程碑,触发“人才培育”声望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高校人才培养”后续权限更新:
1. 解锁“原创教育资源库”:系统提供“历史Ip教学案例库”“现实题材调研手册”“非遗影视化教案”等标准化教学资源,供学院与行业共享;
2. 触发“国家级影视教育合作”:教育部计划将“原创影视专业”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投入8亿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如“文化Ip创作实验室”“非遗特效实训基地”);
3. 获得“国际影视院校联盟”邀请,苏澈将代表蓝星华国传媒大学,参与“全球青年影视创作者论坛”,分享“中国原创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国际教育交流。】
苏澈关掉光膜,看着学生们在瓷坊里忙碌的身影——有人在帮老师傅给瓷坯描线,有人在记录烧制温度,有人在讨论如何将青瓷纹样融入自己的剧本。阳光透过窑房的窗户,落在学生们充满朝气的脸上,也落在老师傅手中的青瓷摆件上,“教书育人”四个字在光影中格外清晰。
“苏老师,我们想把这次瓷坊调研的经历,写成一个关于‘非遗传承’的短片剧本,您能帮我们看看吗?”学生李雨桐拿着笔记本跑过来,眼里满是期待。苏澈笑着接过笔记本,认真翻阅起来,时不时停下来提问:“你们想通过这个故事传递什么?是老手艺的困境,还是年轻人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