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子!
时空隧道似乎已经打开,在皇太女凤倾城手中的是一枚棋子,但落到顺天贡院考生的试卷却幻化成一个圆圈。
顺天贡院内,成排的考舍整齐排列,宛如一片静谧的迷宫般。
“圆圈,这是什么鬼?”
呈现在全场几千名考生面前的四书题充满诡异,因为这一道题目上面没有任何的文字,仅仅只有一个圆圈图案。
“这……这是考试题目?”一名身材瘦弱、面色苍白的考生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亦或者是印刷考试的人出了差错。
哪怕在这里不允许喧哗,仍旧有考生忍不住发出质疑。
“这道四书题太莫名其妙了,是不是印错了?”一名身材魁梧的考生认真端详试卷,已经开始怀疑是印刷错误。
“这算哪门子的四书题?四书里哪有这样的题目?”一名身着蓝色长衫的考生完全没有思路,于是进行大声质疑道。
当然,亦有考生已经反应过来:“每章之始确确实实有一个圆圈,四书每一本都是如此,但……这用来出题真的合适吗?”
历来四书题都是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选取,而今亦出现了大题和截搭题之分。
其中最难预测的是截搭题,但不管如何出题,文字必须要是能在四书中翻到的字眼。
眼前的怪题简直是刷新大家的认知,只是说这道题偏离出题的规则又不尽然,毕竟这个圆圈确确实实在每章之始。
咚咚……
明远楼注意到考场的异动,于是传来了警示钟声。
宣考官站在明远楼之上,朗声进行说明道:“本届乡试第二道题并没有印错,确实是一个圆圈,请大家安静作答!”
“真的?这竟然是四书题?”
“我们寒窗苦读数十载,你考我这个?”
“魏光斗莫不是脑子进水了,拿我们寻开心呢?”
……
虽然宣考官已经证明这道四书考题没有印刷错误,但反而激发考生更强烈的不满。若他们能作答,倒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他们确确实实不知道从何下手啊!
他们为了通过童子试,一直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今别说这种古怪的题目,哪怕是截搭题都够他们喝一壶了。
现在面对这么一个“圆圈”,他们可谓是两眼一摸黑,自然希望将这道四书题废掉,亦或者重新换成其它规规矩矩的题目。
“肃静!再喧哗者,逐出考场!”监考官顺天府尹宋公明身着威严的三品官服,面色冷峻地站在明远楼上大声呵斥道。
这个声音如洪钟般在考场内回荡,瞬间镇住了所有人。
考生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吓得一哆嗦,纷纷闭上了嘴巴。
他们心中虽然依旧充满了不满和愤怒,但现在身处于考场之中,一旦丧失考试资格,那么他们找谁哭去。
宋公明知道此次的出题人其实是皇太女殿下,于是朝着东宫的方向拱手道:“你们以为这科举考试是儿戏吗?出题者自有她的深意,岂是你们这些庸人能够轻易理解的?现在,通通都给本官安静下来,认真思考题目。若再有人喧哗,休怪本官不客气!”
众考生面对如此威压,亦是乖乖地闭上嘴巴,默默地盯着试卷上的那个圆圈,期望找到破题的思路和方法。
好在,这个难题是所有人共有的。若他们能够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成功破解,那么他们的胜算将会大大提高,有人甚至忍不住兴奋地挥拳打气。
林治端坐在考桌前,身姿挺拔如松,眼神深邃而平静,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由始至终,他都没有参加这场“声讨”。
结合前世的记忆和知识储备,眼中闪过一丝自信的光芒,于是提笔在试卷上写下破题:“圣人治学之始也,空空如也。”
这无疑是最佳的破题突破口,四书的每段开头不都有这个圆圈吗?既然在章句的开头,那就是圣人治学最开始的时候,而用“空空如也”进行紧密相扣,恰到好处。
在破题后,他稍作思索,接着是承题:“夫空非真空,而圣人之心实虚焉”。
神情专注,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圣人的理解,于是提笔开始起讲:“尝观夫子之自言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当此之时,其心廓然,无一物之可执。盖圣人之学,始于虚怀,成于积累。空空者,非徒无也,乃能容天下之至有也……”
时间已经临近中午,金灿灿的阳光洒在黄字巷内。
林治捻袖泼墨挥毫,将自己的思路如行云流水般写在草稿上。他的笔下,这些文字仿佛有了生命,彰显着他的书法和活力。
正当大多数人依旧沉浸在对这离奇题目的困惑与不满之中,他的文章已经完成。
笔行纸间,字间如梅花绽放出墨香。
林治的面容专注,而他似乎天生能够全心投入,仿佛面对的是琴、是棋、是书、是画,已经进行最后的束股:“由是观之,圣人之空空,乃学问之大本也。不空则不能受,不受则不能化,不化则不能通,不通则不能久。学者诚欲希圣希贤,其必自空空如也始。”
最后的思想升华,这是最基本的操作。这篇锦绣文章的完成,林治对中举又增加了几倍信心,甚至都觉得自己有机会争取解元郎了。
林治将手中的毛笔小心放下,即便面前的仅是一份草稿,亦是小心翼翼地吹了吹,这才放到一边晾干。
人之砒霜,我之甘饴。
有了这一道古怪的题目设置门槛,恐怕淘汰一半人以上,而自己离一千万两和海量积分又近了一大步。
待到下午时分,刚刚赶印完成的五经题陆续发放下来。
虽然同在一个考场,但五经题目是可选项,即考生可以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选一经作答即可。
这些都是在报名之初便已经敲定下来的,而林治所选的是《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