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节可能枯燥,看官若不喜,略过即可,不影响后续阅读。)
此时,华罗庚家的客厅里,关于“桥梁”的商议还在继续,但谈话的走向,开始朝着何雨柱暗中期待的方向发展。
化罗庚对钱学成谈起了他的“统筹法”。
“学成,”化罗庚说着,想起一事,“说起来,柱子这孩子,在运用我那统筹法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时,确实有些独到的、甚至让我都觉得惊讶的优化思路。”
钱学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哦?罗庚兄你的‘统筹法’侧重于用数学优化流程,小何老师是如何将其‘优化’应用于工程问题的?”
“我举个例子,”化罗庚回忆道,“之前他在帮我整理一个关于多环节协同的案例时,曾提出过一个分析思路。
他不是简单地排序和找关键路径,而是引入了一套考虑‘反馈’、‘稳定性’和‘动态调节’的分析方法。
他将整个系统看作一个不断根据输出结果调整输入行为的闭环,强调要通过数学手段设计‘控制器’,使得系统在面对内部参数变化或外部干扰时,仍能保持稳定并朝着最优目标运行。”
钱学成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眼神骤然变得锐利起来。“反馈”、“稳定性”、“动态调节”、“闭环”、“控制器”……
这些词汇,如同钥匙一般,瞬间打开了他脑海中某个紧锁的宝箱!这正是他这两年来潜心思考、尚未完全形诸文字的那套处理复杂工程系统问题的核心思想雏形!
这是他内心称之为“工程控制论”的灵魂所在!
一个跟随化罗庚学习“统筹法”的年轻人,怎么可能无师自通地触及到如此深邃、且与他自己构思高度一致的理念?
化罗庚没有察觉到钱学成内心的震动,继续说着:“更让我觉得奇妙的是,他在描述这套方法时,使用的很多概念和逻辑框架,听起来……
嗯,非常自洽和深刻,甚至超出了我对‘统筹法’应用的常规理解。我当时还夸他举一反三的能力强,能把管理优化的思想,这么活学活用到动力学系统分析上。”
钱学成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追问:“罗庚兄,他……他有没有提到过诸如‘状态变量’、‘最优控制’、‘系统辨识’这类更具体的概念?哪怕是用比较朴素的语言描述的?”
化罗庚仔细回想了一下,不太确定地说:“完整的专业术语似乎没明确提。
但他确实强调过要关注能代表系统‘内部状况’的一组关键量。
他在追求在满足各种限制下的‘最好’的调控策略,还说过需要根据系统实际运行数据来‘反推’其内在规律……怎么,学成,你觉得他这些想法……?”
钱学成没有直接回答,他放下茶杯,站起身,在客厅里缓缓踱步,内心的震惊却如同海啸般汹涌。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优化”或者“触类旁通”了!
这几乎就是他脑海中那套尚未成熟的“工程控制论”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个不到二十岁年轻人,通过理解和延伸化罗庚的“统筹法”,竟然独立地、并且如此精准地摸索到了与他这个思考多年的开创者几乎相同的理论方向上!
这是何等惊人的洞察力和理论直觉?!
他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向化罗庚,语气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和发现瑰宝的狂喜!
“化兄!这绝不是简单的举一反三!这……这简直就是……”
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这简直是与我在处理复杂工程系统问题时,内心所构想的那套方法论不谋而合!
不,不仅仅是合拍,其内在逻辑和追求的目标,相当一致!”
这下轮到化罗庚惊讶了:“与你构想的方法论一致?学成,你的意思是……?”
“我一直在思考一套系统的理论,暂称之为‘工程控制论’,旨在用统一的数学语言来理解和设计各类复杂工程系统的控制问题。”
钱学成快速解释道,语气兴奋,“其核心,正是小何老师从你‘统筹法’中衍生出来的那些思想——反馈、闭环、动态、优化、稳定性!我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在国内,在一位年轻人身上,竟然能看到如此清晰和深刻的共鸣!”
他仿佛看到了知音,声音都提高了几分:“化兄,你这个学生,了不得!他不仅仅是一座‘桥梁’!
他本身就是一个尚未完全开发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思想宝库!
让他仅仅做沟通协调工作,是巨大的浪费!他必须参与到核心的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中来!”
钱学成快步走回桌前,眼神坚定无比:“我们必须尽快把他调过来!
我要和他深入交流!我要听听他所有这些想法的来源和细节!
他的这些‘优化’思路,或许能填补我某些构思中的空白,甚至可能激发出全新的突破!这简直是天意!”
化罗庚看着一向沉稳的老友如此激动,也意识到了何雨柱那些看似随意的“优化”背后,可能蕴含着连他都未曾完全理解的巨大价值。
他欣慰地笑道:“看来,柱子这小子,给我的惊喜比我想象的还要大!他这不声不响的,竟然摸到了你钱大学者的脉搏上!”
“是天才的直觉!是超越常人的洞察力!”
钱学成毫不吝啬地赞美,“化兄,事不宜迟!年后,不,就是现在!我们立刻联名上书!
理由要充分强调他在系统思维和理论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
我们必须为这样的天才创造最好的平台!让他这条潜龙,早日腾空!”
钱学成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年轻的、与他思想高度共鸣的灵魂,将如何与他并肩,共同在共和国科技发展的蓝图上,绘制出最激动人心的篇章。
化罗庚望着窗外,脸上露出了然的笑容。
他现在明白了,何雨柱那小子,恐怕早就不是池中之物了。他之前的种种表现,或许正是在等待着今天这样的时刻,这样的伯乐。
今夜,在这间客厅里,一场关于人才调动的商议,因一个惊人的“发现”而升格。
何雨柱(赵明锐)精心设置的“谜题”,终于被唯一能看懂的人,完美解开。潜龙在渊,终见云霓;风起青萍,已成大势。
因为,何雨柱(赵明锐)的这一理论体系,本源就是钱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