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镇六道:十八宗师游尘寰》
第一章:见神不坏,道基初筑
十八岁的宁采臣站在钱塘县郊的望海崖上,海风掀起他月白长衫的衣角,却吹不散周身那层若有若无的金芒——那是国术练到“见神不坏”境界的标志,肉身与精神合二为一,自成结界,寻常刀枪难入,阴邪不侵。
他缓缓抬手,五指虚握,又缓缓松开。掌心开合间,能看到空气里泛起细微的涟漪,那是“六道轮回”拳意的雏形在流转。三年来,他将轮回道相的本源感悟融入国术,终于在三个月前勘破“见神不坏”的玄关:拳意不再局限于“力”,而是触及“则”——一拳打出,可模拟六道轮回的生灭之力,让阴魂入轮回,让邪祟归虚无。
“喝。”一声低喝从喉间滚出,不似惊雷,却带着穿透神魂的力量。宁采臣对着崖下的虚空挥出一拳,拳风平平无奇,落在百丈外的海面上,却激起奇异的景象:海水先化作漩涡(地狱道),再凝结成冰(饿鬼道),接着绽放出转瞬即逝的水花(畜生道),最终归于平静(人道、阿修罗道、天道)。这便是“六道轮回”拳意的威力,以拳演道,以道御拳,寻常鬼神若挨上这一拳,神魂会被强行拽入轮回之力中碾碎,连转世的机会都不会留下。
崖边的礁石上,静静躺着一枚巴掌大的符箓,符面流淌着幽蓝光芒,上面的符文时而化作旋转的轮盘,时而化作六道虚影——这是他筑基时凝结的本命“轮回符箓”。与寻常修士的本命法宝不同,这枚符箓以轮回道相为基,以自身精血为引,不仅能施展“度化”之术,将游荡的孤魂送往轮回通道,还能在度化时吸收天地功德,反哺自身修行。
三个月前的筑基大典上,钱塘县的孤魂闻风而来,围绕着他形成漩涡。宁采臣以本命符箓为引,诵读自己悟创的《轮回度魂经》,三日三夜间,度化了近千孤魂。当最后一道魂光被符箓送入虚空,天空降下金雨,功德之力如暖流般涌入体内,不仅让他的筑基修为瞬间稳固,更让“六道轮回”拳意染上了一层慈悲金光。
“是时候走了。”宁采臣收起轮回符箓,望向远方的地平线。钱塘县的安稳已是定局,商会由得力掌柜打理,武学堂的弟子们也已能独当一面,母亲赵氏虽有不舍,却更懂儿子的道途不在一隅。他此行远游,一是为印证拳意道法,二是为寻找轮回道相的更多碎片,三则是应武当清玄道长之邀,前往中原参加三年一度的“论道大会”。
出发前夜,母亲将一枚平安符塞到他手里,符袋里还裹着几片晒干的蒲公英——那是他六岁时摆摊卖药的念想。宁采臣握紧符袋,指尖的温度透过布料传来,像极了这些年钱塘县的烟火气。他知道,无论走多远,这份根基都在,正如他的拳意与道法,永远扎根于凡尘。
第二章:初入江湖,拳度恶鬼
离开钱塘县的第一站,是百里外的乌镇。此地以水乡闻名,却近来怪事频发:每到子夜,镇外的乱葬岗就会传来鬼哭,有胆大者曾见青面獠牙的恶鬼徘徊,已有三个晚归的村民失踪。
宁采臣抵达时,恰逢镇上的乡绅请了位“龙虎山道长”做法。那道长穿着花哨的道袍,拿着桃木剑围着乱葬岗跳了半宿,除了烧了几堆符纸,没见半点实效,反而引得鬼哭更凶。
“是饿死鬼作祟。”宁采臣站在茶馆二楼,望着乱葬岗的方向,眉头微蹙。他的“见神”之眼能清晰看到,乱葬岗上空盘旋着一团灰黑色的雾气,雾气里裹着数百道干瘪的鬼影,个个面黄肌瘦,眼冒绿光——这是因饥荒而死,执念不散形成的饿鬼道众生,寻常符箓道法难以克制。
“后生,你也懂这些?”邻桌的老者见他看得专注,忍不住搭话,“那道长说要请‘五雷法’才能镇住,可我们实在凑不齐法事钱了。”
宁采臣摇摇头:“不必劳烦。”他放下茶钱,起身走向乱葬岗。月上中天时,乱葬岗的鬼哭如期而至,那团灰雾翻滚着向镇子蔓延,为首的恶鬼身高三丈,口涎滴落处,青草瞬间枯萎。
“哪里来的野道,敢管本座的事?”恶鬼发现了宁采臣,咆哮着扑来,利爪带着刺骨的阴风。
宁采臣不闪不避,体内见神不坏的金芒微微亮起。他看着扑来的恶鬼,想起轮回道相中“饿鬼道”的描述:永受饥渴之苦,皆因生前贪吝。拳意微动,右手缓缓抬起,拳锋对准恶鬼的面门。
“六道轮回·饿鬼劫。”
一拳打出,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只有一道淡金色的拳影从掌心涌出,拳影中隐约可见无数饿鬼在追逐虚幻的饮食,最终在满足的幻象中消散。那三丈高的恶鬼刚触碰到拳影,便发出凄厉的惨叫,庞大的身躯如同冰雪消融,灰黑色的雾气里,数百道干瘪鬼影露出解脱的神情,化作光点向宁采臣飞来。
他取出轮回符箓,符箓自动悬浮在空中,散发出柔和的幽蓝光芒。光点们仿佛找到了归宿,鱼贯而入,符箓上的轮盘符文转动起来,将它们送往轮回通道。当最后一道光点消失,符箓微微震颤,一缕功德金光落入宁采臣体内,让他丹田的法力更加凝练。
躲在镇口观望的村民和那“龙虎山道长”看得目瞪口呆。他们没看到惊天动地的斗法,只看到那青年一拳打出,恶鬼便烟消云散,随后拿出一枚符,便让所有鬼影安宁离去,仿佛只是掸去了衣袖上的灰尘。
“这……这是仙家手段啊!”有人喃喃道。
宁采臣却只是将符箓收好,对赶来看望的乡绅说:“此地怨气已散,但乱葬岗的坟茔该迁了,入土为安,方能安息。”他留下些银两,嘱咐他们买块好地安葬遗骸,便在晨光熹微中离开了乌镇,只留下“一拳镇恶鬼”的传说。
第三章:道途偶遇,拳会妖僧
离开乌镇后,宁采臣一路向西,途经太湖时,听闻湖心岛有位“枯荣大师”,据说能活死人肉白骨,却也传言他收取的“报酬”颇为诡异——需用活人的“寿元”来换。
“寿元交易,必涉阴邪。”宁采臣驾着一叶扁舟,横渡太湖。他的“见神”之眼能看到湖心岛笼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黑气,黑气中夹杂着细碎的白色光点,那是被抽取的寿元精华。
登岛后,只见岛上禅院古朴,香火鼎盛,往来的香客多是面带病容,却眼神狂热。宁采臣混在香客中,看到禅房里的枯荣大师——一个面如金纸的老僧,坐在蒲团上,双手结印,每为一个香客“治病”,那香客的鬓角便多几分白霜,而老僧的面色则红润一分。
“是以自身精元为引,强行催谷生机,实则是掠夺他人寿元。”宁采臣心中了然。这老僧练的是邪术,看似慈悲,实则是在修炼“寿元魔功”,香客们的感激,不过是饮鸩止渴。
轮到一个抱着孩童的妇人时,宁采臣上前一步:“大师且慢。”
枯荣大师抬眼,浑浊的眼珠里闪过一丝厉色:“施主有何指教?”
“此子只是风寒入体,只需一剂麻黄汤便可痊愈,何须耗费十年寿元?”宁采臣说着,指尖弹出一缕法力,落在孩童眉心。那孩童原本急促的呼吸顿时平稳下来,脸色也红润了几分。
妇人大惊:“你……你说我儿没大病?”
“是有人想让他大病。”宁采臣看向枯荣大师,“大师与其夺人寿元,不如修些实在的佛法。”
枯荣大师猛地起身,袈裟无风自动,周身黑气翻涌:“黄口小儿,也敢管老僧的事!”他双掌拍出,掌风带着一股腐朽的气息,所过之处,地面的青草瞬间枯黄——这是将掠夺的寿元化作的邪力,中者会迅速衰老。
宁采臣不退反进,体内见神不坏的金芒大盛。他看着袭来的掌风,拳意运转:“六道轮回·阿修罗劫。”
一拳轰出,金芒中浮现出无数手持兵刃的阿修罗虚影,刚猛无俦,却又带着“止戈”之意。拳掌相交的瞬间,黑气如同遇到烈日的冰雪般消融,枯荣大师惨叫一声,倒飞出去,撞在墙上,喷出一口黑血。他身上的袈裟寸寸碎裂,露出底下干瘪如树皮的躯体,那些被掠夺的寿元精华化作光点,四散而去,回归原主。
“你的寿元,自己用吧。”宁采臣收回拳头。枯荣大师看着自己瞬间衰老的手,眼中充满恐惧,最终瘫倒在地,气绝身亡——他修炼魔功早已伤及根本,失去外来寿元支撑,便如朽木般崩塌。
岛上的香客这才醒悟,纷纷跪地叩谢。宁采臣没有多留,只是将枯荣大师积攒的不义之财分给众人,嘱咐他们寻良医诊治。离开湖心岛时,他的轮回符箓再次亮起,这一次,度化的不是孤魂,而是被邪术束缚的“寿元之灵”,获得的功德金光比在乌镇时更加浓郁,本命符箓上的轮盘符文,又清晰了几分。
舟行湖上,宁采臣望着倒映在水中的月影,若有所思。江湖之大,果然藏龙卧虎,有恶鬼作祟,也有伪善之徒。他的拳,既要镇恶,也要辨伪,这才是“见神不坏”的真意——不仅肉身不坏,更要心神不昧。
第四章:秦岭古道,符度忠魂
行至秦岭时,已是深秋。古道两旁的枫树红得似火,却掩不住山间的萧瑟。当地山民说,秦岭深处的“落马坡”常有古代士兵的鬼魂出没,他们穿着残破的铠甲,手持锈蚀的兵器,在月夜巡逻,遇到活人便会嘶吼着追赶,却从不伤人,只是重复着“护关”的口令。
“是忠魂。”宁采臣听完描述,便知这些不是恶鬼,而是战死沙场的士兵,因执念不散,化作“地缚灵”,守着生前的职责。他决定绕道落马坡,若有可能,便用轮回符箓度化他们。
落马坡果然如传言般阴森。刚入夜,便听到整齐的脚步声从林中传来,一队穿着唐代铠甲的士兵鬼魂列着队,举着“秦”字大旗,沿着古道巡逻。他们的身影半透明,眼神却异常坚定,仿佛仍在守护着身后的关隘。
宁采臣没有惊动他们,只是远远跟着。他能看到这些忠魂身上缠绕着淡淡的金光——那是“忠义”之气,寻常阴邪不敢靠近,却也正因这份执念,无法进入轮回。
巡逻到一处断崖时,领头的校尉鬼魂突然停下,望着崖下的深渊,发出低沉的叹息。宁采臣知道,这是他们生前战死之地,执念的根源所在。
他走上前,对着校尉鬼魂拱手道:“将军,此关已固,天下太平,你们可以安息了。”
校尉鬼魂猛地转头,空洞的眼眶里闪过一丝波动。他举起锈迹斑斑的长枪,指向宁采臣,却没有攻击,只是嘶吼着:“关……未破……人……不退……”
其他士兵鬼魂也跟着嘶吼,声音里充满不甘。宁采臣明白,言语无法化解他们的执念,唯有让他们“看到”和平的景象。
他取出轮回符箓,将自身法力与见神不坏的精神力同时注入。符箓在空中展开,化作一面水镜般的光幕,光幕中浮现出今日秦岭的景象:高铁穿山而过,百姓在关隘处种田经商,孩童在阳光下嬉戏……
“看,”宁采臣的声音温和却有力,“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这便是你们的功绩。”
校尉鬼魂呆呆地看着光幕,长枪缓缓垂下。其他士兵鬼魂也围了过来,空洞的眼眶里似乎泛起了泪光。他们生前的执念,便是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如今亲眼见到,执念自然消散。
“谢……壮士……”校尉鬼魂对着宁采臣深深一揖,随后转身,对着士兵们喊道,“列队……归营……”
士兵们整齐地列队,跟着校尉鬼魂,一步步走向轮回符箓展开的光幕。当他们的身影穿过光幕,符箓上的轮盘符文发出耀眼的光芒,将他们送往轮回通道。这一次,没有凄厉的惨叫,只有如释重负的叹息,仿佛完成了千年的使命。
度化完毕,天空降下的功德金光几乎凝成实质,涌入宁采臣体内。他的筑基修为在金光滋养下,隐隐有突破的迹象,轮回符箓也变得更加凝实,符面上甚至浮现出“忠”“勇”二字的虚影。
离开落马坡时,宁采臣回望那片山林,仿佛还能听到隐约的号角声。他知道,这些忠魂并非恶鬼,而是需要理解与告慰的英雄。他的拳可以镇灭邪祟,他的符却能度化忠义,这才是仙武同修的圆满——刚可破邪,柔能安魂。
第五章:论道武当,拳震群雄
历经半年跋涉,宁采臣终于抵达武当山。此时距论道大会还有三日,山上已是高手云集:有手持拂尘的全真道士,有背着长剑的蜀山弟子,有穿着僧袍的少林武僧,甚至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异域修士。
武当山的清玄道长亲自接待了他。这位白须飘飘的老道看着宁采臣,眼中闪过惊讶:“采臣小友,三年不见,你的修为竟已到了这般境界……见神不坏,筑基稳固,后生可畏啊。”
宁采臣拱手行礼:“道长谬赞,晚辈只是侥幸有所精进。”
论道大会设在武当金顶的广场上。第一日是道法交流,各门派展示自家的术法符箓。轮到宁采臣时,他没有展示复杂的法术,只是取出轮回符箓,随手一扬。符箓化作一道流光,将广场角落一株枯萎的盆栽笼罩,片刻后,枯盆栽竟抽出新芽,而符箓上则多了一丝绿意——这是将“轮回”之道用于生机,与寻常催熟之法截然不同,引得众修士啧啧称奇。
第二日是武道切磋,点到即止。第一个挑战宁采臣的是位少林武僧,练的是金刚不坏体,拳风刚猛。宁采臣以太极推手应对,看似轻柔,却总能在间不容发之际卸去对方的力道。数十招后,武僧抱拳认输:“宁施主的拳,看似无招,却暗合天地至理,贫僧佩服。”
接着上场的是位蜀山剑修,剑法灵动,剑气纵横。宁采臣依旧赤手空拳,见神不坏的肉身硬接剑气,同时拳意运转,“六道轮回·天道劫”拳影初现,拳风带着祥和之力,让剑修的剑气渐渐平息。剑修收剑叹道:“宁兄的拳,可化戾气,在下甘拜下风。”
连胜两场后,没人再敢轻易挑战。直到第三日午后,一个穿着黑袍的老者走上场,周身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死气:“老夫来自‘幽冥教’,久闻宁小友拳能灭鬼,符能度魂,今日倒要见识见识,是你的轮回拳厉害,还是老夫的‘万鬼噬心’厉害!”
话音未落,老者袖袍一挥,放出无数鬼影,个个青面獠牙,扑向宁采臣。这些鬼影与乌镇的饿鬼不同,带着浓郁的怨气,显然是被强行炼化的凶魂,已无法度化。
“冥顽不灵。”宁采臣眼中金芒一闪,见神不坏的气势完全展开。他不退反进,一拳轰出,这一次,“六道轮回”拳意全力爆发:拳影中,地狱道的业火、饿鬼道的饥寒、畜生道的挣扎、人道的生老病死、阿修罗道的嗔恨、天道的盛极而衰,六道虚影轮转不休,形成一股无法抗拒的轮回之力。
那些鬼影刚触碰到拳影,便如冰雪遇骄阳般消融,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黑袍老者大惊,想要收回法术,却被拳意余波扫中,黑袍瞬间化为飞灰,露出底下干瘪的躯体。他看着自己的手迅速枯萎,眼中充满恐惧:“你……你这不是拳,是道……”
宁采臣没有下杀手,只是收回拳意:“你的术法伤天害理,还是收手吧。”
黑袍老者面如死灰,知道自己修行尽废,长叹一声,转身离去。
经此一战,宁采臣“拳镇六道”的名声传遍武当。清玄道长亲自将一枚“太极令”赠予他:“此令可号令武当弟子,小友若有差遣,武当上下,莫敢不从。”
宁采臣收下令牌,却并未多留。论道大会结束后,他便向清玄道长辞行,继续自己的远游之路。
第六章:前路漫漫,拳心不变
离开武当山后,宁采臣一路向北,走过黄河故道,看过长城落日,遇见过为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