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说过,谁握住枪,谁就掌握权。
护民军整编能顺顺利利完成,对于杨正来说,也有了更多时间处理政务上的事。
自来到宣化店后,通过招收文人,开设扫盲班、政务班,发展半年下来的成果还是非常喜人。
简单来说,就是杨正手里面,能掌握两三千常用字、基础算术,达到合格文书水平的人员,有五六千。
有了这些人后,杨正也就能大力开展建设,实施各项政策。
同样是在军政衙门内的会议厅,待重要人员到齐后,进入正题。
“诸位,今日本大帅叫大家来,就是有一件事宣布,正式建立处理政务的部门,方便后续开展民生建设,也好给大家安排工作。”
“这个机构为政事堂,与护民军并立,直属本大帅。”
“下设秘书司、教育司、农牧监督司、监察司、户房、兵房、邢房、工房、建设房、粮盐房、税房、巡按组,共十二个部门。”
“在这中枢部门外,地方上根据我军已控制的地盘,划分为桐柏、信阳、罗山、光山、光州、商城、固始、礼山、黄安九县。”
“虽然现在都是县级,但本大帅希望各位上任后,能用心工作,脚踏实地办实事。”
“谁表现好,本大帅都看的到,这之后的知州、知府、布政使、巡抚,乃至以后三公九卿,都会有各位一席之地。”
“好了,先说说接下来任命安排,信阳县知县张亦文,罗山县知县姚正然,光州知县孙文杰......税房郎中叶雨时,巡按组组员刘长义、宗政谕......”
这一次文官任命,杨正洋洋洒洒直接念了三百六十五人。
可以说这帮人只要踏实办事,那日后就是杨正手底下文官集团中的核心人员。
当然,能不能抵住诱惑,不忘初心的做好本职工作,就看自己了。
机会,杨正是给了,能不能抓住,杨正就帮不了。
话说回来,政事堂下设十二个部门和地方上八个县,算起来也就二十一个工作班子,按照历朝历代正常的人员组成,也很难说会有三百五十六人。
而到了杨正这里,会出现这么庞大的班子,也是因杨正重新把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了重新划分。
就如这地方上省府州县,按照杨正的规划,一万户的县,则是会设知县、县丞、县尉、典史、教谕、巡检、主簿税课局大使、闸驿仓库大使、户兵邢工房吏员书办,衙役班头等二三十名官吏。
然后还有一千户设乡,对应正副乡正、书办文书,百户设的村会。
总的算起来,一万户的县,负责处理民政教育事务的人员得有一二百人,负责巡察护卫的巡检衙役得有二三百人。
当然,这样庞大的组织架构,所耗费的钱粮自然会多。
所以,具体人员编制,也跟地方上的税收数据、事务繁重有关。
越繁华的县,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公职人员处理民政事务。
但对现在来说,巡检司的由巡防营担任了,衙役也由民兵和乡勇抽调担任,然后官吏也不是高薪养廉,整体上来看,所需要花费的钱粮也不会太多。
一年算下来,大概花费五六万两银子。
对于拥有八个县,三四十万户百姓,九百多万亩良田的护民军来说,哪怕暂时不收田亩赋税,靠商税也支撑的住。
当然,能有这么多百姓,有这么多良田,能收到不少商税,也跟护民军所处的位置有关。
想想南边是武昌、汉阳,北边是汝宁、颍州,这都是农业人口富裕地区。
再加上本身所在地,就是河流密布、地势平坦的肥沃之地,又适合茶叶纺织酿酒,这想把农工商业发展起来,根本就不是难事。
而且,还有时不时来当运输大队长的钦差、总督、将军等人,一时半会儿想缺钱粮都难。
对于这些道理,张亦文、姚正然、叶雨时等人都是懂得。
能从数千文人当中脱颖而出,可不单单是年纪上的优势,更多的是懂杨正心思,知道要做什么,该做什么,重点是什么。
以实现政通人和,民熙物阜为己任,敢做敢问敢拼,愿学愿试愿思。
待说完任命安排,来到讨论环节时,曾是秘书兼学生,且能力出色的张亦文先站了出来。
“大帅,这接下来全面治理地方,随着农业商业发展,我军收到的税银逐渐增多,但有一个问题不可避免。”
“何问题?”
“火耗。”
杨正闻言,皱了皱眉看向张亦文,“火耗......那你如何看待?”
张亦文苦恼的笑了笑:“回大帅,属下愚笨,想到火耗这个问题,但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还是想着按照历朝历代的做法,由交税人承担,以减轻我军军费压力。”
“嗯,你能提出这个问题很好,先坐下吧!”
对于张亦文提出问题,却没有好的解决方案的行为,杨正没有生气,给了其一个鼓励的微笑,然后看向了其他人。
“关于火耗,你们其他人有没有什么看法?”
.........
这问题一抛出来,众人都沉默了,你看我我看你思考着,但一时半会都没人回答。
倒不是不想回答,而是真没什么好想法。
火耗出现的原因,众人都明白。
用金属当货币,熔铸成官银就肯定是有损耗的。
不重新熔铸,那官府亏的更惨,民间可以随意掺假。
不用金属当货币,收实物税,虽然不需要熔铸,但是收上来的税更重更占空间,运输更耗费人力物力,而这同样也是损耗。
所以,不管是铜钱银两火耗,还是实物损耗,都是不可避免的。
而谁来承担这部分,也显而易见。
对于这些情况,杨正以前不了解,不懂雍正搞什么火耗归公,养廉银,都是干什么的。
但如今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他却知道这其中的缘由和不易。
此时,张亦文等人没有好的建议,他倒是没有埋怨,正准备说让人回去思考时,刘成山家的老三刘长义站了出来。
“大帅,属下认可刚才张知县说的,火耗由交税人承担,好以减轻我军军费压力的做法。”
“以前大帅没来宣化店的时候,属下和乡亲们都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自己的地,都要给地主家当佃户。”
“收税的时候,不是淋尖踢斛,就是往死的加征火耗,一点都不给乡亲们活路。”
“但大帅您来了后,给乡亲们分田分粮,免税三年,鼓励种树,改革商税,放眼千年来都没有谁有大帅是真正为民谋福的。”
“属下这段时间巡防各县,乡亲们都说自己是不是在做梦,能遇到大帅您这么好的君主。”
“大帅您担心火耗由乡亲们承担,是额外让乡亲们多交了税,增加了乡亲们负担。”
“但实际上,乡亲们对火耗征收是不排斥,也不会埋怨大帅和咱们护民军。”
“大帅只要定下合理的火耗征收比例,乡亲们那是举双手支持的。”
杨正闻言,皱了皱眉问道:“那你认为,这火耗如何征收?”
“嗯......据属下知道的,清廷征收火耗,说是多收一到一成五,但实际上有些地方会多收八九成,甚至十成。”
“而属下想,这实际要征收多少,应该计算下重新熔铸到底会损失多少,来参考,好有利于双方。”
“若要现在说个范围,属下认为应该在半成到二成之间。”
“嗯.....好,你分析的不错,先坐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