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深处有座荒废的古寺,名叫回音寺。寺院的红墙早已斑驳脱落,唯有那口千年古钟还悬挂在钟楼上,任凭风吹雨打,纹丝不动。
老辈人说,这寺最后一次敲钟,是光绪二十六年的除夕。那时寺里有个小沙弥叫慧明,每日清晨准时敲钟。可就在那年除夕,慧明敲完钟后,竟在钟楼里坐化了。方丈说他这是听懂了钟声里的佛理,立地成佛了。
自那以后,这寺就荒废了。但奇怪的是,每逢初一十五,寺里还是会传出钟声,那声音清越悠扬,能传出去十里地。
那钟声邪性,山下的老人常说,听着听着,就好像能看见个小和尚在钟楼里诵经。
这年冬天,佛学院来了个研究生张明远,专攻佛教音乐。他听说回音寺的传说,非要上山去看个究竟。
明远,那寺去不得!导师连连摆手,去年有个音乐家去采风,回来就剃度出家了。
明远不以为然:老师,咱们研究佛乐的,还怕这个?
他背着录音设备,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踏上了通往回音寺的山路。
寺门早已腐朽,轻轻一推就倒了。院里的积雪齐膝深,只有一条小路通向钟楼。明远踩着积雪,一步步走向钟楼。
钟楼里,那口古钟静静地悬挂着。钟身上的经文依然清晰可辨,钟槌上连一丝灰尘都没有。
明远正看得出神,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是个眉清目秀的小沙弥,正双手合十对他行礼。
施主是来听钟声的?小沙弥的声音清脆悦耳。
明远吃了一惊:你是...
小僧慧明,小沙弥微微一笑,回音寺的敲钟人。
明远倒退两步:你...你不是已经...
圆寂了?慧明依旧笑着,是啊,在钟声里悟道了。可这钟声还没传遍十方,我走不了啊。
原来,慧明自幼在寺中长大,每日敲钟念佛。那日除夕,他敲完最后一记钟声,忽然顿悟。可就在他即将往生极乐之时,却发下宏愿:要让这钟声度尽天下众生。
这钟声里藏着《金刚经》的奥秘,慧明轻抚钟身,可惜世人还听不懂。
说到这里,慧明的身影开始变得透明。
天快黑了,他合十行礼,小僧该去做晚课了。
等等!明远急忙问道,为什么要困在钟声里?
慧明回头看着他,眼神澄澈:我在等一个人,等一个能听懂这钟声的人。现在,我终于可以安心离开了。
暮色渐深,慧明的身影化作点点金光,融入钟身。明远这才发现,钟内的经文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回校后,明远整日对着录音发呆。那钟声确实与众不同,每次听都有新的感悟。
听懂这钟声...他反复琢磨着这句话。
他开始研读《金刚经》,走访高僧大德。在一个老和尚的点拨下,他终于明白了:那钟声里暗合着《金刚经》的韵律,一声一偈,一响一悟。
明远再次上山,这次他在钟楼里住了下来。每日清晨,他学着慧明的样子敲钟诵经。说也奇怪,他敲钟时,总能感觉到有一双手在帮他把握力道。
七天后的黎明,明远照常敲钟。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响回荡在山谷时,他忽然顿悟了。
从此,回音寺的钟声再不是孤响。每逢初一十五,山下的人都能听见钟声里伴着诵经声,那声音清澈明亮,能洗净人心中的尘埃。
明远后来成了佛学大家,但他再不下山弘法。有人问起,他总是说:
钟声悠悠,度不尽红尘客。那些佛前音,不是鬼魅,而是未了的宏愿。
如今那口古钟成了佛学院的至宝,每年都有学子来此参悟。更奇的是,但凡诚心念佛的人,都能在钟声里听见自己想听的经文。而明远终身未离寺,有人说常在晨雾中看见两个身影在钟楼里一同敲钟,一个年长,一个年少,恰如当年的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