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战术”的成功运用,让独立支队在军事上游刃有余,如同附骨之疽,令日伪军寝食难安。但杨帆和林枫的目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杀伤。在一次联合指挥部会议上,林枫指着地图上几个被特别标注的点——那是日军控制下的矿山、木材厂和新建的小型发电站——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方向。
“同志们,战争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经济和资源的较量。”林枫神色严峻,“鬼子侵占我们东北,不仅仅是为了土地,更是为了掠夺我们地下的矿藏,山里的木材,一切可以用来支撑他们侵略战争的资源!他们用这些资源制造枪炮,再来屠杀我们的同胞!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单纯以歼敌为目的的做法,要将矛头指向这些支撑敌人战争机器运转的 经济命脉!”
核心 战略由此确立:经济破袭。独立支队的作战目标,从消灭日军有生力量,扩展到瘫痪其资源掠夺体系,从根本上削弱敌人的战争潜力。
目标首先锁定在位于老龙沟深处、已被日军强行复工的“富源”铅锌矿。这座矿山出产的铅锌是制造弹药和军用零部件的重要原料,日军派驻了一个中队守卫,并强征了数百名中国劳工,日夜开采,通过一条架设在两山之间的钢缆运索道,将矿石源源不断运出山外。这条运索道,就是矿山的“大动脉”。
拔掉这个据点,不仅能切断日军的重要资源供应,更能解救大批劳工,意义重大。但强攻矿山防御工事,代价高昂。杨帆和林枫商议后,决定采取“挖心”战术——炸毁运索道,让矿山开采陷入瘫痪。
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对爆破最有研究的王铁锤。他带领一支由原工兵骨干和几名手脚麻利的队员组成的特别行动队,携带精心计算好的炸药和必要的工具,秘密向矿区渗透。
行动队避开日军正面岗哨,沿着猎人踩出的险峻小路,绕到矿山后山,那里是运索道的支撑塔和驱动站所在地,也是日军防守相对薄弱之处。
看点 在于王铁锤如何实施这次精准爆破。运索道的主钢缆有碗口粗,支撑塔是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驱动站也有日军驻守。直接爆破钢缆效果不佳,且容易暴露。王铁锤仔细观察地形后,决定将爆破点选在位于悬崖边的 一号支撑塔基座。
“炸断钢缆,他们还能抢修。炸垮这塔基,整条索道就废了!没几个月修不好!”王铁锤指着那巨大的混凝土基座,低声道。
但塔基极其坚固,常规放置炸药难以彻底摧毁。王铁锤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让队员用绳索垂下悬崖,在塔基靠近悬崖外侧的下方,找到一个因风化形成的天然裂隙。他亲自悬在半空,用钢钎和锤子,小心翼翼地将裂隙扩大、加深,形成一个足以容纳炸药包的药室。
“计算药量!”王铁锤低声命令。旁边的队员立刻拿出一个小算盘,根据岩石性质、裂隙深度和所需爆破效果,噼里啪啦地计算起来。最终确定了分装炸药、分层填埋的方案,以形成最大的聚能效应。
炸药是宝贵的。王铁锤将带来的黄色炸药分成数个小型药包,用油纸仔细包裹,连接上用电雷管和导火索组成的双重起爆系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利用缴获的日军电话线和手摇发电机,改装了一个简易的电起爆装置作为备用。
所有工作都在夜间进行,队员们屏息凝神,动作轻巧如同狸猫。山风呼啸,掩盖了细微的声响。负责警戒的队员紧紧盯着不远处驱动站的灯光和巡逻队的动静。
凌晨时分,一切准备就绪。行动队撤退到安全距离。王铁锤亲自检查了最后一遍线路,深吸一口气,猛地压下起爆器的手柄!
“轰隆——!!!”
一声沉闷如惊雷的巨响在山谷间炸开!远比普通手榴弹爆炸要厚重、深远!只见远处悬崖边的一号支撑塔基座处,猛地向上拱起一团巨大的烟尘和碎石,整个塔身剧烈地摇晃了一下,然后伴随着令人牙酸的金属扭曲声,缓缓地、不可逆转地向悬崖外侧倾斜、倒塌!粗大的主钢缆瞬间失去拉力,如同垂死的巨蟒般从空中颓然坠落,带动着其他支撑塔也发出吱呀的呻吟,部分缆绳断裂,挂在半空的矿石斗车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砸向谷底!
巨大的动静惊醒了整个矿区!日军驻守部队乱作一团,探照灯胡乱扫射,警报声凄厉地响起。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袭击来自何方,只能对着黑暗的山林盲目射击。
王铁锤和行动队早已借着爆炸的掩护,沿着预定路线迅速撤离,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这次成功的 破袭,造成了日军“富源”铅锌矿的 彻底停产。修复被炸毁的支撑塔和索道系统,不仅需要大量时间和建材,在独立支队活跃的区域更是难上加难。日军重要的战略资源供应被硬生生掐断了一环。
消息传回,独立支队士气大振。这次行动标志着他们不再是一支只懂得厮杀的武装,而是成长为具有战略眼光,能够从经济层面打击敌人的成熟抗日力量。更多的经济破袭计划,开始在杨帆和林枫的脑海中酝酿。他们要像解剖一样,将日军在东北的经济掠夺体系,一点点肢解、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