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偏关的兴隆百货商行还是在查封状态。
但是陈阳还有遍布山西的十几个销售分店。
“琉璃仙镜”如一股飓风,迅速席卷大明乃至其辐射的疆域。
所到之处,皆引起巨大轰动。
......
蒙古高原,察哈尔部王庭。
毡帐内,林丹汗把玩着手中的玻璃镜,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镜中的男人,正值壮年,面容威严,眉宇间带着草原雄鹰般的凶悍。
“长生天在上,竟有如此神物!”
林丹汗将镜子举到阳光下,镜面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他身边的萨满祭司颤抖着跪倒在地。
“大汗,这定是天神赐予的宝物!有了此物,大汗必能一统蒙古,重现成吉思汗的荣光!”
林丹汗冷笑一声。
“天神的宝物?这是明人制造的东西。”
他将镜子重重放在案几上。
“传令下去,派商队前往明朝边关,不惜代价,给我收购这种镜子!要多少,买多少!”
“另外,给我查清楚,这镜子到底是谁制造的。”
“是,大汗!”
林丹汗站起身,走到帐外。
广袤的草原在他眼前铺展开来,远处是连绵的山脉。
他的察哈尔部,曾经是蒙古最强大的部落。
但现在,科尔沁投靠了建州女真,喀尔喀各部各自为政,他的权威日渐式微。
“若能掌握这种神物的制造之法……”
林丹汗眯起眼睛。
“不但能换来无数的牛羊和战马,更能让各部重新臣服!”
......
漠北,土谢图汗部。
衮布坐在简陋的木屋里,手中同样握着一面玻璃镜。
与林丹汗的贪婪不同,这位年轻的汗王眼中更多的是惊叹和思索。
“父汗在世时常说,明人虽弱,但其技艺之精,远胜草原。”
他对身边的谋士说道。
“如今看来,此言不虚。”
谋士是个汉人,曾在明朝读过书,后因得罪权贵逃到草原。
“汗王,这镜子虽是奇物,但更重要的是它背后代表的东西。”
谋士缓缓说道。
“能制造出如此精巧之物的人,必定掌握着远超常人的技艺和财富。”
“若能与此人结交,对我部大有裨益。”
衮布点头。
“你说得对。传令下去,派人前往明朝边关,打探这镜子的来历。”
“记住,不要惊动林丹汗和建州女真。”
车臣汗部,硕垒的反应更加直接。
他召集了部落中所有的头人和勇士。
“兄弟们,明人制造出了神物!”
硕垒高举玻璃镜。
“这镜子,一面能换十匹好马!”
帐内顿时响起一片哗然。
“十匹马?”
“这么小的东西,能换十匹马?”
“长生天保佑,咱们发财了!”
硕垒压了压手。
“但是,这镜子的制造者,据说在明朝山西偏关一带。”
“那里靠近建州女真的势力范围,林丹汗也在盯着。”
“咱们必须抢在他们前面,与制造者建立联系!”
他顿了顿。
“我决定,亲自率队前往明朝边关!”
......
科尔沁部,右翼王帐。
奥巴坐在虎皮大椅上,面前跪着一个商人。
“你说什么?”
奥巴的声音低沉。
“一面镜子,能卖一百两银子?”
商人连连磕头。
“千真万确!小人亲眼所见,那镜子清晰得能照见毫发,比铜镜强百倍!”
“如今整个明朝的富商都在抢购,价格还在往上涨!”
奥巴沉默片刻。
“这镜子,是谁制造的?”
“是一个叫陈瑞的明朝商人,他在偏关开了商行,还有火柴等神物。”
“陈瑞……”
奥巴念叨着这个名字。
“传令,让布达齐带人去一趟明朝边关,给我把这个陈瑞的底细摸清楚。”
“另外,给皇太极送个信,就说科尔沁发现了一桩大买卖,问他有没有兴趣。”
......
陕北,王嘉胤的农民起义军营地。
简陋的帐篷里,王嘉胤正在与几个头目商议军情。
一个手下急匆匆跑进来。
“大哥,外面来了个商人,说有宝贝要献给您!”
王嘉胤皱眉。
“什么宝贝?”
“说是什么镜子,能照得清清楚楚的。”
王嘉胤不耐烦地挥手。
“让他进来。”
商人战战兢兢地走进帐篷,双手捧着一个锦盒。
“大王,小人听闻大王义薄云天,劫富济贫,特来献宝。”
王嘉胤打开锦盒,露出里面的玻璃镜,眼睛一亮。
他拿起镜子,看到镜中自己满脸风霜的面容。
“好镜子!”
王嘉胤赞叹道。
“这镜子哪来的?”
“是明朝一个叫陈瑞的商人制造的,如今在山西各地都有售卖。”
王嘉胤沉思片刻。
“这镜子倒是个好东西,可以拿去换些粮食和兵器。”
......
山西,太原府。
晋王府,正殿。
朱求桂坐在主位上,面前放着一面玻璃镜。
镜中映照出他富态的面容,以及眼底深藏的精明。
“这镜子,果然是奇物。”
朱求桂赞叹道。
“本王活了这许多年,从未见过如此清晰之物。”
他看向身边的长史。
“这镜子,是从哪里来的?”
长史躬身回禀。
“回王爷,是从偏关城兴隆百货商行流传出来的。”
“据说那商行老板叫陈瑞,手握此等神物,短短数月便积累了巨额财富。”
朱求桂眼睛一亮。
“巨额财富?”
“是的,王爷。据传他的商行日进斗金,如今已是富可敌国。”
朱求桂沉思片刻。
“这等奇物,岂能让一介草民独占?”
他看向长史。
“你去安排一下,本王要得到镜子的这个生意。”
“是,王爷。”
......
江南,苏州,钱谦益府邸花厅内,香茗氤氲。
刚刚因朝廷党争失利、被迫赋闲在家的礼部侍郎钱谦益。
东林党领袖之一,正与几位江南名士清谈。
虽暂离权力中心,但他在士林中的声望依旧显赫。
此时,府中得力管家悄步而入,捧上一只精巧的紫檀木盒。
躬身道:“老爷,这是扬州盐商程老板特意从北地捎来的稀罕物事。
名曰‘玻璃仙镜’,特献与老爷赏玩。”
钱谦益略感好奇,示意打开。
当那面直径半尺、光可鉴人的玻璃镜被取出时,满座皆惊。
钱谦益小心翼翼地接过,镜面清晰地映出他虽年届五旬、却依旧儒雅的面容。
鬓角微霜,乃至锦袍上最细微的刺绣纹理,都分毫毕现。
他持镜的手微微一颤,素来沉稳的脸上难掩震撼。
“这…此非人间镜鉴,实乃璇玑遗珍!”
他脱口赞叹,对比一旁昏黄的铜镜,恍若隔世。
“浊铜焉能与此澄澈冰璃相较?程老板有心了。”
细细把玩片刻,钱谦益迅速恢复了名士领袖的从容。
他吩咐管家:“速去查明,此镜究竟源于何处,何人贩运。”
“如此奇物,非仅玩器,亦是雅礼重宝。设法多购数面,老夫另有他用。”
他想到的是以此物结交京中奥援,巩固自身地位。
同时也在江南士林圈中引领新的风雅潮流。
很快,“牧斋公得一海外仙镜,明察秋毫”的消息不胫而走。
拥有这种清晰的“玻璃镜”迅速成为苏州、松江府顶尖士绅阶层身份和潮流的新象征。
雅集宴饮间,若能以一方“仙镜”馈赠或展示,主人便觉极有颜面。
价格在江南富庶之地被迅速炒高至几百两白银,仍有价无市。
无数盐商、海商捧着银子四处打探求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