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崖下的尸体堆积如山,血腥气浓重得几乎化不开。巴彦面色铁青地看着又一次退下来的士兵,他没想到这道隘口竟然如此难啃。守军不仅抵抗顽强,那些会爆炸的陶罐更是打乱了他数次精心组织的攻势。
“王爷,弟兄们死伤惨重,是否暂缓进攻?”一名副将小心翼翼地建议。
巴彦冷冷地瞥了他一眼,没有回答。他深知,一旦此时退缩,之前付出的代价就白费了,更重要的是,军心士气将遭受重挫。但他也明白,继续这样不计代价地强攻,即便最终拿下鹰嘴崖,他的本部精锐也要折损大半。
“传令下去,收兵休整。把红衣大炮给本王拉上来,瞄准了轰!”他改变了策略,决定用火炮慢慢磨掉守军的工事和意志。
清军如同潮水般退去,战场上出现了难得的寂静。守军们终于得以喘息,立刻开始抢修工事,搬运伤员,补充箭矢和擂石。
杨把总清点着伤亡,心情沉重。虽然击退了敌军,但己方也伤亡近百,大多是左翼在堵缺口时的白刃战造成的。赵铁柱胳膊上挨了一刀,简单包扎后依旧骂骂咧咧地指挥着修补工事。
“狗鞑子,就知道仗着人多!”他啐了一口带血的唾沫。
孟头领从崖顶下来,脸上那道疤在硝烟熏染下更显狰狞。“他们不会罢休。下次再来,炮火会更猛。”
杨把总点头,他也有同感。“我们的‘万人敌’不多了,箭矢消耗也很大。必须向峪内求援。”
消息很快传回野狐峪。林川接到战报,既为前线顶住了第一波猛攻而庆幸,也为巨大的伤亡和物资消耗而忧心。他立刻下令,将库存的近半箭矢和所有赶制出来的“万人敌”火速运往鹰嘴崖,同时抽调五十名经过基础训练的新兵前去补充。
“告诉杨把总,务必再坚守三日!三日后,可视情况逐步放弃外围工事,向第二道防线撤退!”林川给出了明确的指令。他不能将所有的力量都消耗在鹰嘴崖一道防线上。
王老蔫的锐士营在敌后也加大了活动力度。他们袭击了小股的清军运粮队,虽然缴获不多,但进一步加剧了清军后勤的紧张和心理的压力。巴彦不得不分派更多的兵力用于保护粮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鹰嘴崖正面的压力。
接下来的两天,战事进入了残酷的僵持阶段。清军不再发动大规模步兵冲锋,而是依靠火炮持续不断地轰击鹰嘴崖的工事。垒墙在炮火中一点点被削平,防御设施不断被破坏。守军则利用夜间拼命修复,同时用冷箭和偶尔投下的“万人敌”还击,双方都在消耗着对方的耐心和资源。
野狐峪内,气氛同样紧张。铁匠工坊日夜不休,全力打造箭簇和修补兵器。陈璇和雷匠人则在努力改进“叠浪钢”的锻造工艺,希望能早日实现量产。
所有人都明白,鹰嘴崖的烽火,关乎着整个野狐峪的存亡。这僵持的每一刻,都流淌着鲜血,消耗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