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希宪生平年表
1231年6月26日 出生于燕京 畏兀儿族,其父布鲁海牙任燕南诸路廉访使,故以为姓。
1249年 入侍忽必烈藩邸 因精通儒学,手不释卷《孟子》,被忽必烈称为廉孟子。
1252年 随忽必烈远征大理 开始其军事生涯。
1254年 任京兆宣抚使 治理关中,摧强扶弱,释放被奴役儒士,并首请用许衡提举学校,教育人才。
1259年 随忽必烈攻宋鄂州 请求释放军中俘获的士人,使五百余儒士获释。
1260年 力劝忽必烈北归即位 元宪宗蒙哥去世后,劝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并成功说服东道诸王塔察儿支持。
1260年 任京兆、四川宣抚使 平定刘太平、霍鲁海叛乱,并部署兵力讨伐支持阿里不哥的浑都海,稳定关陇。
1262年 进拜中书平章政事 在中央任职,振举纲纪,汰黜浮滥。
至元年间 奏立御史台与按察司 与权臣阿合马辩论,强调台察制度对于监察奸邪、考察民情的重要性。
1270年 被罢相 因事触怒忽必烈,后因病暂离中枢。
1274年 起复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 再次被忽必烈起用。
1275年 行省荆南,抚治江陵 禁剽掠、录宋官、发仓赈饥、兴办学校,深得民心,离任时民众画像建祠纪念。
1280年12月12日 病逝于上都 临终前告诫诸子多读书,以承父志。追封魏国公,谥号,后加赠恒阳王。
第一回 廉孟子出世佐英主 忽必烈慧眼识奇才
却说蒙古太宗皇帝窝阔台在位年间,燕京城虽经战火,却已渐渐恢复生机。城内东南隅有一处不起眼的宅院,门前悬着二字。往来行人皆知,这是燕南诸路廉访使布鲁海牙的府邸。
这廉家本是西域高昌的畏兀儿人,祖上早在成吉思汗西征时便率部归附。布鲁海牙随军征战多年,因功被授予此职。按照蒙古旧制,官员多以名为称,但布鲁海牙仰慕汉家文化,便以官职称谓为姓,开畏兀儿人取汉姓之先河。
太宗三年(1231年)五月,燕京城的石榴花开得正盛。二十五日这天深夜,廉府内灯火通明。布鲁海牙在院中踱步,不时望向内室。他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武将,此刻却难掩焦虑。
老爷!产婆喜滋滋地掀帘而出,夫人生了位公子!母子平安!
布鲁海牙大步走进内室,只见新生儿哭声洪亮,眉眼间竟似带着几分英气。他轻轻抚摸婴儿的面颊,对虚弱的妻子说:这孩子生在汉地,当习汉学。就叫他希宪,字善甫吧。
小希宪的成长果然不凡。三岁识字,五岁能诵,到了七岁开蒙的年纪,已经将《千字文》《孝经》读得烂熟。最令布鲁海牙惊讶的是,这孩子不仅聪慧过人,身材也比同龄人魁梧许多,在书斋中坐得住,在演武场也耍得开。
老爷您看,一日,管家对布鲁海牙说,少爷今日在书房临帖半日,午后又在后院习射,这般文武兼修,真乃奇才。
布鲁海牙抚须微笑:我畏兀儿人能在汉地立足,既要保持骑射本色,也要通晓经史子集。希宪如此,我心甚慰。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定宗海迷失称制的第二年(1249年)。十九岁的廉希宪已是身高八尺的俊朗青年,既能与文人墨客吟诗作对,也能与军中将士较技比武。这年春天,布鲁海牙接到诏令:命其子希宪北上入侍忽必烈王爷的藩邸。
希宪,临行前夜,布鲁海牙将儿子叫到书房,此番北上,你要记住三件事:其一,忽必烈王爷与其他宗王不同,素有招贤纳士之名;其二,我廉家既以儒术传家,你当时刻不忘圣贤教诲;其三...
老父亲顿了顿,语重心长地说:如今大汗年老,诸王各怀心思。你侍奉王爷,既要尽忠,也要明哲。
廉希宪跪拜受教:孩儿谨记父亲教诲。
北上之路,穿越茫茫草原。廉希宪第一次见识到蒙古帝国的辽阔疆域。当他抵达忽必烈在金莲川的藩府时,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这里既有蒙古包帐,也有汉式殿宇;往来之人,有蒙古贵戚、汉人谋士,还有西域商贾、吐蕃僧侣。
好一个群贤毕至的潜邸!廉希宪暗自赞叹。
作为新来的宿卫,廉希宪被安排在王府书库值守。这正合他意,当值之余,他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藏书。一日,他寻得一本朱熹注的《孟子》,顿时爱不释手,连值守时也偷偷研读。
这日午后,廉希宪正读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章,忽闻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侍卫匆匆进来:廉宿卫,王爷召见!
廉希宪急忙整装,情急之下将《孟子》揣入怀中。来到忽必烈的议事大帐,但见王爷正与几位汉人儒士商议政务。年仅三十四岁的忽必烈,虽穿着蒙古袍服,言谈举止间却透着一股兼容并蓄的气度。
新来的宿卫到了。忽必烈抬眼打量廉希宪,你便是布鲁海牙的儿子?
卑职廉希宪,参见王爷。他按礼跪拜,怀中的书册却凸起明显。
忽必烈眼尖,笑问:你怀中鼓胀,藏的何物?
帐中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年轻宿卫身上。廉希宪不慌不忙,取出书册:回王爷,是《孟子》。
忽必烈颇感意外,一个畏兀儿少年,竟读孟子?那你说说,书中要义何在?
廉希宪深吸一口气,从容应答:孟子之学,首重性善。谓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此乃仁义礼智之端...
他从性善说到义利之辨,又从仁政谈到王道霸道,条理清晰,见解深刻。帐中几位儒士频频颔首,忽必烈更是听得入神。
说得好!忽必烈击节称赞,那你以为,为政者当如何行仁政?
廉希宪想起方才所读,脱口而出: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时。民之所欲,与之;民之所恶,勿施。
忽必烈哈哈大笑,对左右说:不想我府中来了个廉孟子
自此,廉孟子这个雅号便在潜邸传开了。
一日,忽必烈在校场观看侍卫比试射箭。多数蒙古侍卫都能骑射,但步射成绩平平。轮到廉希宪时,他挽弓搭箭,接连三箭皆中红心。
忽必烈亲自斟了一杯马奶酒递给他,文武全才,真乃奇士!
廉希宪谢恩饮毕,趁机进言:王爷,卑职近日读《孟子》,见其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如今汉地百姓苦于战乱,若行仁政,必得民心。
忽必烈若有所思:你且细说。
于是廉希宪将连日所思娓娓道来:北方经历战乱,农田荒芜,当劝课农桑;儒士流离,当兴学养士;法令不一,当明刑正律...
这些建议,深深打动了早有经营中原之志的忽必烈。
当晚,忽必烈召见谋士刘秉忠,特意问起对廉希宪的看法。
刘秉忠答道:廉希宪年纪虽轻,然见识不凡。尤其他身为畏兀儿人,却深谙汉学,若能重用,既可收汉人之心,又可见王爷用人唯才。
忽必烈点头称是。自此,廉希宪虽名义上仍是宿卫,实则已开始参与机要。他不仅协助处理汉地文书,还时常为忽必烈讲解经史。有时忽必烈与汉儒议事遇到疑难,也会说:且唤廉孟子来。
在潜邸的这段岁月,廉希宪结识了刘秉忠、姚枢、许衡等一批汉人名士,与他们切磋学问,交流思想。许衡曾感叹:希宪虽出西域,然其儒者气象,不让中原士人。
这一切,都为这个年轻的畏兀儿才俊日后辅佐忽必烈开创大元王朝、推行汉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廉孟子的美名,也随着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崭露头角,渐渐传遍天下。
正所谓:西域奇儿负异才,胸中经纶满襟怀。潜邸幸遇英明主,他日功业耀九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