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中旬,就在周大勇的东路军兵临京城下,与清廷进行最后对峙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安,一场截然不同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格物院旁边的一块开阔地上,牛顿的“中英联合实验室”正式破土动工。汉王李信对此事极为重视,亲自出席了奠基仪式,并从格物院抽调了五十名技艺最顶尖的工匠,全权交由牛顿指挥。
牛顿拿出了他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亲自绘制了整个实验室的布局图。图纸上,他将实验室清晰地划分为三个区域:“力学区”,用于研究运动、引力和机械原理;“热学区”,专门用于蒸汽机和热力学的深入探索;“天文区”,则规划建造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台。
“实验室必须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牛顿拿着图纸,对负责施工的工匠负责人解释道,“尤其是天文区,屋顶必须是可开启的穹顶结构,便于望远镜在夜间进行全方位的观测。”
这些要求,在当时的中国建筑师听来,简直是闻所未闻。但李信只有一句话:“一切按牛顿先生的要求办,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不得有误。”
格物院的工匠们再次展现了他们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执行效率。他们围着牛顿的图纸,反复研究,将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设计,一点点分解成实际可行的建造步骤。仅仅几天时间,实验室的地基就已经完成,主体框架也开始搭建。这种建设速度,让牛一顿再次感叹不已。他感觉自己不是在指挥一群工匠,而是在指挥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在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牛顿与王希的合作也没有停下。他们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蒸汽机的改良上。
在牛顿的指导下,新的锅炉采用了“铜制内胆加石棉密封”技术。铜的导热效率远高于铁,而从西域商人手中高价购得的石棉,则完美解决了活塞与气缸之间的气密性问题,使得蒸汽的泄露降到了最低。
新一代的蒸汽机在测试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性能。它的锅炉压力,比上一代提升了整整百分之五十!这意味着,它能输出更强大、更持久的动力。
为了直观地检验这台新机器的实力,王希命人将它安装到了一辆铁甲车的底盘上。在一段专门铺设的试验轨道上,李信亲临现场观看测试。
“呜——”
伴随着响亮的汽笛声,这台由新蒸汽机驱动的铁甲车缓缓启动,速度越来越快。它后面拖拽着整整十节装满了煤炭的车厢,总载重量超过五万斤。然而,如此沉重的负荷,并没有让它显得吃力。它在轨道上平稳地运行,车轮滚滚,气势惊人。
经过测速,这台铁甲车的最高时速,达到了惊人的十五里!比原有的型号快了足足五里。别小看这五里,在军事上,这意味着更快的兵力投送和战场机动能力。在民用上,则意味着更高的运输效率。
“好!太好了!”李信看着在轨道上飞驰的铁甲车,激动地一拍手掌,“王希,立刻下令,格物院全力生产这种新型蒸汽机!优先装备给铁甲车营,把我们所有的铁甲车都换上新‘心脏’!”
“遵命!”王希同样兴奋不已。
测试结束后,牛顿却找到了李信,提出了另一个看似与军事无关的建议。
“汉王殿下,”牛顿的表情十分严肃,“强大的机器,需要有能够理解和驾驭它的人。我观察到,贵国的百姓虽然勤劳,但普遍缺乏基础的算学和自然常识。长此以往,即便我们造出了再多精妙的机器,也难以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更难以诞生出更多像我一样的研究者。”
他建议道:“我认为,教育是根本。应当在孩童的启蒙教育,也就是你们所说的‘蒙学’中,就加入基础的算术和自然常识课程。”
这番话,正中李信下怀。他一直以来的目标,就不仅仅是打天下,更是要开启民智,建立一个全新的文明。牛顿的建议,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先生之言,真乃金玉良言!”李信深表赞同,“我正有此意,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教材和师资。先生的提议,为我指明了方向。”
他当即下令,召来汉军教育部主官,大儒李颙。李信对李颙说道:“李大人,你立即组织人手,参考牛顿先生的建议,编写一套名为《格物启蒙读本》的教材。内容要浅显易懂,涵盖加减乘除、日升月落、植物生长、杠杆滑轮等基础知识。编好之后,立刻在陕、甘、川三省的所有蒙学中推广,作为必修课!”
李颙虽然是传统儒生,但并非食古不化之辈。他亲眼见证了格物之学给汉军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李信的命令欣然领命。
牛顿站在一旁,看着李信雷厉风行地将自己的一个建议,迅速转化为一项即将影响数百万孩童的国家政策,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原本对留华的决定,还有一丝对故乡的牵挂和不舍。但此刻,这最后一丝犹豫也烟消云散了。他意识到,在这里,他不仅仅是一个被重金聘请的学者,更是一个能够参与并推动一个庞大帝国走向科学与理性的奠基人。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是任何金钱和地位都无法比拟的。
他找到了李信,郑重地说道:“汉王殿下,我想,我应该给我英国的学生们写信了。我想邀请他们,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来。这里有他们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和足以让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李信知道,这位科学巨匠的心,已经彻底留在了华夏。他笑着点头:“随时欢迎。大华的未来,需要他们这样的新鲜血液。”
当天晚上,牛顿回到住处,在灯下铺开了信纸。他笔下流淌出的,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和符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动与热情。他向自己的学生们,描绘着一个正在东方崛起的,尊重科学、渴求知识的理想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