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接通了。
嘟——
嘟——
每一声都像锤子,砸在张勤的心跳上。
她握着话筒的手,渗出细密的汗。
“喂,军委总机。”一个沉稳冷静的男声传来。
张勤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声音尽量平稳。
“您好,我是h省的张勤,我想向陈老汇报思想。”
她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复述刘振华教的话。
电话那头沉默了。
只有轻微的电流声。
张勤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这串号码,这个接头暗号一样的开场白,到底管不管用?
“请稍等。”
几秒后,那个声音再次响起。
等待。
漫长的等待。
就在张勤以为要被挂断时,话筒里传来一个苍老,但中气十足的声音。
“是小张同学吗?”
是陈老!
张勤瞬间站得笔直,“陈老!是我!”
“呵呵,刘振华那个滑头,把皮球踢给我了。”陈老的声音带着疲惫,“说吧,什么事,让你这么着急?”
张勤不敢耽搁:“陈老,我想搞新工艺的化肥,还有科学配比的饲料。我有领先的技术想法,但我们没有实验室。”
“唉…”一声叹息传来,带着无尽的萧索。
张勤的心一沉。
“孩子,你的想法很好。但你知道现在国家什么情况吗?百废待兴,到处都要钱,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陈老的声音很慢,“在h省从零开始给你建高规格实验基地…不现实。”
不现实!
三个字,像三座大山轰然压下。
她设想过无数困难,但没想过会是这样无法反驳的理由。
“那…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张勤声音发干。
“有。京市有现成的,几个重点院所的实验室,设备比你想象的还好。我可以给你申请项目名额。”
张勤眼睛瞬间亮了!
“但是——”陈老再次开口,“你必须来京市。一个人,以特招生名义插班到京市附属中学,一边上学一边搞实验。”
去京市。一个人。
张勤想到了杨志超,想到了孙校长,想到了李向阳、赵亚男,想到了高一三班那四十多张燃烧着火焰的脸。
她一个人去京市,那他们呢?
她刚刚点燃的火,就要亲手浇灭吗?
“陈老。”张勤咬着牙,“我不是一个人。我有一个团队——我的同学,我的老师。这些想法光靠我一个人做不完,我需要他们。”
电话那头又一次沉默,张勤能感觉到陈老的不悦。
“孩子,你要明白,你是最锋利的刀,国家需要的是你这把刀,而不是你的刀鞘。”陈老声音变得严肃。
“我明白。”张勤死死握着话筒,“可再锋利的刀,也需要磨刀石和锻造台!我的同学们,就是我的磨刀石。我们一起,才能爆发出最大的力量!”
她想起李向阳说过的话——“没有永远的个人英雄,只有永远的团队传奇!”
陈老没有再劝。
他这种级别的人物,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极限。
“这样吧。”陈老似乎做出让步,“你把所有想法写一份详细的立项报告书——技术理论依据、工艺流程、设备需求、预算估算、团队人员构成…越详细越好。”
“写好了寄给我,我会组织专家组评估。如果证明你的想法确实可行,有巨大价值…到时候再谈实验室建在哪里的问题。”
张勤的心重新剧烈跳动起来。还有机会!没有把路堵死!
“是!我明白了!谢谢陈老!”
“先别谢我。”陈老声音无比郑重,“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自己。”
说完,电话干脆利落地挂断了。
张勤握着话筒,久久没有放下;客厅里一片寂静。
她缓缓坐回椅子,脑子里天人交战。
去京市?还是留在h省?
陈老的话,像一座天平,两端放着沉甸甸的砝码。
一边,是唾手可得的顶级资源,是国家级的平台,是她一个人的康庄大道。
另一边,是前途未卜的坚守,是需要从零开始的团队,是一群人的荣辱与共。
她慢慢冷静下来。
陈老最后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饭要一口一口吃……
是在警告她,不要太贪心,先把化肥的事情做好再说吗?
张勤的嘴角,却微微翘起。
不。
她偏不。
要做,就一起做!
化肥解决了“吃饱”的问题,那科学饲料,解决的就是“吃好”的问题!
这两件事,本就是一体两面!
她冲进自己的房间,从书包里掏出厚厚一沓稿纸,和一支崭新的钢笔。
立项书!
就从现在开始!
她要把自己脑子里领先三十年的东西,全都掏出来,变成一份让所有专家都无法拒绝的完美报告!
————————
第二天。
校长办公室。
孙民勇、杨志超,还有被叫来的李向阳、赵亚男、吕为民,全都正襟危坐。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和期待。
张勤推门进来。
“怎么样?”孙校长最先沉不住气,站了起来。
张勤看着校长花白的头发,看着杨老师布满血丝的眼睛,看着同学们紧握的拳头。
“我联系上陈老了。”
一句话,让办公室里所有人都松了半口气。
“陈老说,可以给我们一个实验室。”
“太好了!”李向阳激动地一拍大腿。
杨志超和孙校长的脸上,也瞬间绽放出狂喜。
“但是。”
张勤的转折,让所有人的笑容都僵在脸上。
“实验室在京市,我们,只能去一个人。”
火热的气氛,一下子降到了冰点。
“京市?”
李向阳支支吾吾的问道,“那……那我们呢?”
杨志超的拳头,握了又松,松了又握。
“张勤,那你……”他艰难地开口。
所有人都看着张勤,等待她的决定。
“我不去。”
张勤的回答,干脆利落。
“陈老没有把话说死。”
她将昨晚的通话内容,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
当听到“立项书”三个字时,原本已经熄灭的火焰,在每个人的眼中,又重新燃起了一点微弱的火苗。
“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张勤看着他们,一字一句。
“我们必须写出一份完美的立项书,一份能让京市的专家们看到,我们的项目不仅可行,而且必须建在h省的报告!”
“为什么必须建在h省?因为这里有最懂农业的老师,有最需要化肥的土地,还有……最渴望改变命运的我们!”
办公室里,死一样的寂静。
孙校长一拍桌子。
“干!”
“不就是立项书吗!我这张老脸不要了,去省图书馆给你们借资料!”
杨志超也站了起来,扶了扶眼镜。
“我去找省农科院的老同学,把他们最新的数据给我弄来!”
“我……我回家把我叔叔的工程图纸全偷来!”李向阳也吼了一声。
“我负责整理所有文字和数据!”赵亚男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无比坚定。
“计算……计算部分交给我!”吕为民也攥紧了拳头。
绝望的阴霾被驱散,取而代之的,是破釜沉舟的决绝。
张勤拿出自己熬了一夜,写了十几页的草稿,重重拍在桌上。
“好!”
“从今天起,我们高一三班,成立“新星”项目组!”
“第一项任务——攻克立项书!让那些京市专家看看,什么叫h省速度!什么叫三班奇迹!”
“我们要证明,最好的实验室不在京市的高楼大厦里,而在我们这些为了梦想敢拼命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