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元年七月末,赵佶的銮驾历经跋涉,终于重返汴京。太子赵桓率留守文武百官于城外迎驾,山呼万岁之声不绝于耳。尽管南征劳顿,又曾染疾,但征服交趾、开疆拓土的巨大成就感,依旧让赵佶精神焕发。
回宫后,稍事休整,赵佶便立刻在崇政殿召见了留守辅政的参知政事李纲、吏部尚书陈过庭、权知户部尚书事张克公等中枢重臣,首要关心的,便是交趾路的后续治理,尤其是移民实边的进展。
“朕离京这段时日,辛苦诸位爱卿了。”赵佶端坐御座,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交趾新附,徙民实边乃稳固根基之要务。如今进度如何?可有何难处?”
李纲作为新政核心,率先出列禀报,他手持一份户部整理的文书,声音清晰而沉稳:“回陛下,自《鼓励移民交趾路诏》颁行天下以来,各地反响之热烈,远超预期。尤其是两广、福建、江浙等路,濒海临江,民风较中原更为开拓,闻交趾‘一年三熟,授田安家’之利,报名者甚众。”
张克公紧接着补充具体数据,脸上带着一丝繁忙却欣慰的神色:“陛下,截至五月底,据各路上报统计,已有明确意向、正在官府登记造册,准备迁往交趾路的民户,已超过三万七千户!若以每户五口计,便是近二十万口!目前首批六千户,约三万人,已由各地官府组织,分乘官船、沿官道,正陆续南下。后续批次,正按计划编排。”
这个数字让赵佶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但他更关心细节:“沿途安置、路费发放可还顺畅?”
张克公回道:“陛下放心,户部与工部协同,已在主要水陆路线上设立十七处大型补给点,提供粥棚、医药及临时住所。按制,每户发放路费五贯,口粮按程计算,另每丁发放镰刀、锄头各一。虽有损耗,但大体顺畅。”
吏部尚书陈过庭也接口道:“陛下,吏部已遵旨,从近年新科进士及实务特科优异者中,遴选、加派了三百余名官吏,随移民队伍南下,充实交趾路各级官府,专司移民安置、田亩分配及蒙学堂建设等事宜。”
赵佶微微颔首,又问:“军中退役留驻者,情况如何?”
李纲答道:“据广南行营赵遹最新呈报,自愿留驻交趾路的将士,登记在册者已有八千余人,多为伤退或无家室牵挂者。彼等已按军功、伤情,优先分配了上好田亩,部分当地女子成家者,官府亦依诺发放了安家费。此举极大稳定了留驻军心,也对后续移民。”
“好!”赵佶赞了一声,但随即目光变得深邃,“然,徙民易,安民难。使其落地生根,方是成功。均田令在交趾推行,可遇阻力?”
李纲神色一正:“陛下明鉴。据安抚制置使司来报,均田清丈司已在宗泽老将军派兵协助下,于升龙府周边平原地区率先推行。虽有少数旧豪强暗中抵触,散布流言,但经邸报澄清及大军震慑,尚未形成大患。目前已完成初步清丈田亩约四十万顷,正待按制分配。只是……交趾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深入偏远山区时,恐仍有反复。”
赵佶沉吟片刻,决断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策。传朕旨意,交趾路一切新政,凡有阻挠者,无论豪强士绅,首恶必办,胁从者亦需严惩!务必使朝廷仁政,惠及每一户编民。同时,蒙学堂建设要加快,朕要那里的孩童,自小习汉文,知礼仪,心向大宋。”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应道。
听着臣子们汇报着各项有条不紊推进的事宜,赵佶仿佛能看到,无数中原百姓正携家带口,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奔向那片富饶的南方土地。这庞大的人口迁徙与国家融合的工程,正按照他的意志,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