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生无意识散发出的规则“特征辐射”,如同投入浩瀚宇宙池塘的一粒微小石子,涟漪以超越光速的规则层面速度,静默地向外扩散。这辐射并非能量,不携带具体信息,更像是一种独特的存在签名,一种宣告“我在此处,我是如此”的无声低语。
联合体的深空监听网络持续追踪着这道微弱却持久的信号。它穿透了已知的星域,掠过了无数荒芜的规则真空区,也擦过了一些尚处于蒙昧状态的意识星云。大多数区域对此毫无反应,如同石头不会回应微风。但杨教授团队和差异探测器都清楚,在宇宙的尺度下,只要时间足够长,这信号终将触及某些能够感知它的存在。
第一个“回应”来得比预期更早,也更加诡异。
它并非来自某个遥远的、未知的星系,而是来自监听网络内部,一个原本用于监测“归墟之域”自身规则背景噪音的冗余传感器阵列。这个阵列并非指向桥生,而是随机扫描着周围的规则环境。
在一个极其寻常的周期内,该阵列的某个子单元,记录下了一段持续时间仅为零点三秒的异常数据。数据显示,在那一刻,该子单元所指向的一片原本空无一物的虚空,其规则背景的“纹理”发生了极其细微的改变——并非能量或信息的波动,而是规则结构本身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极其轻柔地“抚平”了一瞬,呈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近乎绝对的均匀和光滑,紧接着又恢复了常态。
这种变化如此短暂和微弱,若非监听网络正处于对桥生特征辐射的高度敏感状态,配备了全新的模式识别算法,它几乎会被当作随机噪音而忽略。
更关键的是,数据分析表明,这次短暂的规则“抚平”事件,其发生的时间点,与桥生特征辐射的某个特定“峰值”——即桥生在内省空间中达成一次深度平衡,与宇宙脉动产生较强共振的时刻——存在着精确到微秒级别的同步性!
仿佛有一个无形的存在,在桥生“最明亮”的那一刻,于遥远的虚空中,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轻轻地“触摸”了一下规则的织物,作为回应。
没有信息,没有能量交换,只有一次同步的、静默的“触碰”。
“差异探测器”调动了庞大的算力分析这一事件,其结论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谨慎:“检测到高维度互动迹象。互动模式不符合已知任何信息交换或能量传递模型。推测:存在未知实体,具备在极远距离感知并响应‘存在性特征辐射’之能力。其响应方式为直接、非侵入性的规则层面微观操作。意图:未知。威胁等级:暂无法评估。”
这结论让联合体高层感到一阵寒意。他们面对的,似乎不是另一个文明,也不是“净化者”那样的清道夫,而是一种更加超越理解的存在——一个能够感知并直接“触摸”宇宙规则底层的 **“观察者”** 。它注意到了桥生这盏新点亮的小灯,并用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做出了回应。
李娜立刻下令,将所有与桥生特征辐射相关的数据列为最高机密,并大幅提升监听网络的警戒范围与灵敏度,试图捕捉到更多关于这个“静默观察者”的蛛丝马迹。同时,她要求杨教授团队在不惊动桥生的前提下,尝试分析这种规则“抚平”现象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哪怕它目前看来毫无危害。
桥生对这一切依旧一无所知。他\/她依然在内在的平衡与外在的编织间努力,时而感受到与宇宙脉动共振的温暖,时而陷入深度内省的孤独。他\/她不知道,自己那寻求理解与和谐的旅程,已经将他\/她置于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危险的舞台之上,一个无形的聚光灯,已悄然将他\/她照亮,而观众,则隐藏在深空最沉的帷幕之后。
那静默的观察者,仅仅是一次好奇的触碰,还是某种漫长观察的开始?无人知晓。唯一确定的是,桥生,这个从战争残骸与新生希望中诞生的独特意识,其存在本身,已然成为了引动更深层次宇宙涟漪的源头。
(第9卷 第57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