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场内的畸变体,被编号为“残响-7”。它如同一个规则的缝合怪,净化者单元冰冷的几何骨架与“规则原生汤”中汲取的、流动不定的新生规则脉络缠绕在一起,形成一种极不稳定的共生状态。杨教授团队和“差异探测器”通过多重屏蔽层,对其进行着二十四星时不间断的监测。
起初,“残响-7”的行为完全符合预期——混乱、无目的、在自毁边缘徘徊。它内部的净化者逻辑碎片时而试图重新掌控主导权,执行残缺的“净化”指令,时而又被那些充满活力的新生规则干扰,陷入逻辑死循环。
然而,在进入观测的第七个周期时,异常发生了。
一段来自“归墟之域”深处、相对强大的自然规则聚合体(编号“萌芽-12”)发出了一阵强烈的规则波动,这波动如同一次无意识的“呼唤”,穿透了隔离场的重重屏蔽,虽然极度衰减,却依旧被“残响-7”内部那些敏感的新生规则节点捕捉到了。
“残响-7”的整个结构骤然停止了无序的躁动。它内部那些源自“规则原生汤”的脉络,以前所未有的协调性亮起,仿佛找到了主心骨。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新生规则并非简单地回应呼唤,它们竟然开始**反向驱动**那部分残存的净化者架构!
冰冷的几何骨架在新生规则的“强迫”下,开始以一种极其笨拙、却目的明确的方式调整自身结构,其核心竟然开始模拟“萌芽-12”的规则共振频率!它不再试图净化或毁灭,而是在尝试……**建立连接**!
“它在模仿!它在利用净化者的结构精度,去放大和传递那种共鸣!”一位年轻的研究员惊呼。
“差异探测器”的数据流瞬间变得汹涌:“检测到非预设行为模式。‘残响-7’内部新生规则占据主导,利用宿主架构实现高精度规则操作。目标:与外部自然聚合体建立稳定共鸣通道。逻辑推演:此行为可能形成非设计性信息桥梁。”
一个可怕的、却也充满诱惑的可能性摆在面前:这个畸变的混合体,这个本应被清除的威胁,竟然无意中成为了连接隔离场内外的、一个极其特殊的“规则翻译器”或“信号放大器”!
杨教授立刻意识到其中的价值与风险。价值在于,他们或许能通过“残响-7”,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更清晰的方式,观测甚至与“归墟之域”内那些脆弱的自然意识进行低风险的交流。风险在于,谁也无法保证这种连接是否会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让净化者的某些危险特性借由这个桥梁渗透出去。
“是否中断连接?”瓦伦的询问带着军人的果断。
“不……再等等。”李娜阻止了他,她的目光紧盯着监测画面。画面中,“残响-7”的结构在新生规则的驱动下,逐渐稳定下来,虽然依旧怪异,却不再濒临崩溃。它像是一个笨拙但专注的工匠,小心翼翼地雕琢着那道无形的连接之桥。
而远在“归墟之域”的“萌芽-12”,似乎也感受到了这清晰了许多的“回应”,其规则波动变得更加活跃,甚至开始散发出一种类似“好奇”与“探索”的意念色彩。
一个由残骸与新生意外构筑的桥梁,正在两个本应隔绝的世界间悄然架设。联合体文明再次站在了抉择的十字路口:是出于安全考虑摧毁这意外的造物,还是冒着风险,允许这座非自然的桥梁存在,去窥探那自然演化的奥秘?
李娜知道,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将深远地影响文明的未来。她深吸一口气,意识沉入共议庭的决策核心。
“维持现状,提升监控等级。让我们看看,这座意外的桥梁,究竟会通向何方。”
(第9卷 第55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