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风接过鱼羹,心中暖流涌动。
他环视着一张张质朴的脸,仰头将鱼羹一饮而尽,朗声道:“多谢诸位乡亲!望诸位今后谨守新规,安居乐业。”
渡船缓缓离岸,钱谷站在船头,看着那块木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笑着对何明风说:“大人,此番沅陵之行,既平了地方之乱,得了治理边疆的经验,还留下了一套规制,算是一举三得了。”
何明风望着脚下滔滔北去的沅江水,轻声道:“边地治理,千头万绪,最怕的便是规不立、弊不止。”
“立下规矩,方能断绝后患。”
说着何明风看向钱谷,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你这管账的笔杆子在,能查账,能定规,咱们去石屏州,心里倒是更有底了。”
随行书吏得到钱谷此人,是他的幸运。
有这么一个靠谱的臂膀在,对马上就要到达的石屏州,何明风心中也充满了信心。
不管有什么困难,尽管放马过来吧!
……
渡船驶向对岸,江风猎猎。
钱谷回到舱中,已然在灯下铺开纸笔,开始仔细整理沅陵一案的详细文书。
他将伪契案、税银案分门别类,记录在案。
离了沅陵,何明风一行人沿着驿道西行。
一路翻山越岭,终于进入了贵州地界,抵达了以箫笛闻名天下的玉屏县。
时近黄昏,夕阳给连绵的青山镀上一层金边。
刚至县郊,还未见得县城轮廓,一阵清越悠扬的笛声便随风飘来,钻入众人耳中。
那笛声婉转空灵,如山间清泉漱石,林间微风拂叶,带着几分说不出的古雅韵致。
瞬间涤荡了众人旅途的疲惫。
连一向沉稳的白玉兰都勒马驻足,侧耳倾听,眼中流露出赞赏。
张龙、赵虎这等粗豪汉子也屏住了呼吸。
何四郎更是听得如痴如醉。
然而,正当众人沉醉之际,笛声却戛然而止,如同被利刃切断。
紧接着,一个中年男子带着烦躁的骂声传来。
“吹吹吹!整天就知道吹这破笛子!”
“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做笛子都不赚钱了,老子都快喝西北风了!”
“还不赶紧去把坡上那几头牛牵回来!等着饿死吗?”
这粗俗的骂骂咧咧与方才的清雅笛音形成了尖锐对比,众人皆是一怔。
何明风眉头微蹙,循声望去。
只见前方不远处一片竹林旁,一个穿着打着补丁短褐的瘦弱少年,正低着头。
手里紧紧攥着一支新削的竹笛,面前还站着个怒气冲冲的中年汉子,显然是少年的父亲。
“这位老哥,何事如此动气?”
何明风下马上前,和气地问道。
那中年汉子见何明风一行人衣着气度不凡,不敢怠慢,收敛了些怒气,叹了口气道。
“几位爷是外乡来的吧?见笑了。”
“咱玉屏家家会做箫笛,可如今这光景……唉!”
他指着少年手里的笛子:“就算是有上好手艺,又有什么用!做出来也卖不上价。”
白玉兰闻言,不由得开口道:“这是为何?”
那中年汉子叹了口气:“收笛子的姚老爷把价钱压得极低,可制作笛子的苦竹料,偏偏又被他卡着,价钱反而涨了。”
“忙活一年,连糊口都难!”
说着中年汉子红了眼睛,指着自己儿子就骂:“这不成器的崽子还只顾着吹,能不让人上火吗?”
“竟有此事?”
何明风目光一凝,“老哥,可否详细说说?”
中年汉子像是找到了倾诉对象,倒起了苦水。
原来,玉屏箫笛选料极其讲究。
需用本地特产的特定年份的水竹或紫竹。
县城富商姚百万,联合了几个大户,几乎垄断了县城周边的优质竹料来源。
低价强购,再高价零星卖给工匠。
同时,他又压低了成品箫笛的收购价,两头挤压,让许多靠手艺吃饭的工匠难以为继。
“几位若不信,去县城东头的箫笛市集一看便知。”
谢过这父子,何明风一行人心情略显沉重地进入玉屏县城。
果然,在城东所谓的箫笛一条街上,不见预期中的热闹繁华,反而是一片愁云惨雾。
许多工匠或坐于街边,面前摆着制作精良的箫笛,却无人问津。
或三三两两围坐,唉声叹气,脸上尽是愁苦与无奈。
钱谷不用何明风吩咐,便主动上前,与几位看起来老实巴交的老工匠攀谈起来。
他语气温和,自称是路过对此感兴趣的行商,慢慢套出了话头。
他借来看了一支已完工的长箫,仔细摩挲,询问材质、工艺,然后拿出随身携带的算盘和纸笔,一边问,一边飞快地计算起来。
“老丈,据您所说,往年这等品相的水竹,一斤不过五十文,如今却要六十五文,涨了近三成。”
“而一支如此品质的长箫,往年姚记商号收购价至少一两二钱银子,如今却只给九钱,降了两成还多。”
钱谷拨动着算盘,眉头越皱越紧:“刨去工钱、损耗……制作一支箫,非但无利,竟还要略亏些许!”
“长此以往,难怪诸位难以维系。”
老工匠们见钱谷算得如此精准,句句说在心坎上,纷纷激动起来:“这位先生真是明察秋毫啊!”
“就是这样!那姚百万心黑啊!”
“再这样下去,咱玉屏箫笛的招牌,就要毁在这些奸商手里了!”
何明风在一旁静静听着,面沉如水。
他没想到,刚刚解决了沅陵渡口的官匪勾结,在此地又遇到了劣商垄断盘剥的困境。
翌日清晨,何明风便派出了最得力的钱谷。
手持他那份盖有吏部与都察院关防的正式官凭,以及一封拜帖,前往县衙拜会知县沈清源。
钱谷依旧是那副沉稳模样,对门房胥吏言语客气,却将官凭递得不容置疑。
“有劳通禀沈县尊,石屏州通判何明风何大人,奉旨赴任途经贵县,偶感风寒,于驿馆稍作休憩。”
“特遣在下前来拜会,并呈上拜帖与官凭。”
“何大人对贵县箫笛名产心仪已久,稍后欲亲至衙署,与父母官一叙风土人情,并就地方特产维系之事,略作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