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白沙湾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
林海站在“海溪号”船头,检查着即将带下海的装备。
秦雨正在将最后一批采样瓶装进防水包,她的动作麻利而专注。
“根据水文资料,b点应该就在这附近。”
秦雨指着声纳屏幕上显示的区域,“底质以沙泥为主,夹杂少量碎珊瑚,非常适合藻类附着。”
林海点点头,调整着手中水下无人机的控制器。
这是他用气运值兑换的新装备,小巧却功能强大。他看了一眼视野角落的气运值——87\/100,足够应付今天的探索。
“我先放无人机下去看看情况。”
林海将无人机缓缓放入水中。
透过传回的实时画面,海底世界逐渐清晰。
阳光透过海水,在沙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一群小鱼游过,银白的腹部反射着光芒。这里的地势比现藻林区域略为平缓,水深约四十米,能见度不错。
“看那边,”林海指着屏幕一角,“有片海草长得不错,说明养分充足。”
秦雨凑近观看,发丝被海风吹得轻拂过林海的手臂。
“确实,这片区域看起来很健康。我们选几个点采样吧?”
林海操纵无人机采集了不同区域的底质样本。
随后,他换上潜水装备,准备亲自下海勘察。
“小心点,”秦雨叮嘱道,“虽然比藻林区浅,但四十米也不容小觑。”
林海比了个ok的手势,翻身入水。
水下世界瞬间将他包围。
他调整呼吸,缓缓下潜。压力逐渐增大,但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到达海底后,他拔出随身携带的取样器,开始工作。
沙泥很柔软,他用手轻轻拨开表层,观察下面的成分。
正如秦雨所说,这里底质疏松,富含有机质,是藻类生长的理想环境。
他采集了几个样本,装进特制的网袋中。
就在他准备返回时,一处珊瑚礁后的景象吸引了他的注意。
一片茂盛的海藻在洋流中摇曳,形态与他正在培育的紫藻有些相似,但颜色更为深沉,近乎墨绿。
林海游近观察,发现这片海藻长势极好,叶片肥厚,显然很适合这片水域的环境。
他小心翼翼地采集了一些样本,心中升起一个想法——或许可以尝试将这种海藻与紫藻杂交,培育出更适合在此地生长的新品种。
回到船上,林海将样本递给秦雨,同时描述了那片海藻的情况。
“很有意思,”秦雨仔细观察着墨绿色海藻,“从形态上看,这应该是当地的一种原生藻类,如果能与我们培育的紫藻结合,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返航途中,林海一边驾驶船只,一边思考着移植计划。
b点的条件确实理想,不仅有合适的底质和深度,还有天然的海藻群落,说明生态环境健康。
移植到这里,成功率应该很高。
“我想尽快开始移植,”林海对秦雨说,“就定在三天后,趁下周潮水较缓的时候。”
秦雨点头赞同:“我会准备好所有需要的材料和设备。”
下午,合作社办公室内,林海、苏晓月和秦雨围坐在电脑前。
屏幕上显示着“蓝海优品”采购经理的名片——李静,一个看上去干练的中年女性。
“准备好了吗?”
苏晓月轻声问道,她的手放在鼠标上,随时准备点击连接。
林海深吸一口气,点点头。
他今天特意换了件干净的衬衫,背景也选在了合作社新装修的会议室,看起来专业许多。
视频接通,李静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
她简单寒暄后直入主题:“感谢你们发送的资料,我们对紫藻很感兴趣。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目前的产量和品质稳定性?”
林海从容应答:“我们目前每月能稳定产出五十公斤鲜藻,随着新培育池的建成,下个月预计能提高到一百公斤。所有紫藻都经过海洋大学实验室的检测,这是详细数据。”
他示意秦雨分享屏幕,展示了一系列检测报告。
李静仔细翻阅着,不时点头:“品质确实不错。我们考虑将其纳入高端健康食品系列,但需要独家供应协议。”
林海与苏晓月交换了一下眼神,早有准备。
“我们可以保证优先供应,”林海微笑道,“但独家协议目前还不合适。实际上,我们正在与一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紫藻的医药价值应用。”
他故意透露这个信息,既展示合作社的实力,也暗示紫藻价值不止于食品领域。
李静挑眉,显然对这个信息很感兴趣:“医药应用?这倒是个新方向。那么关于价格...”
经过二十分钟的商讨,双方达成了一个初步协议:“蓝海优品”将以每公斤1200元的价格首批采购二十公斤紫藻,并根据市场反馈决定后续订单。虽然不是独家协议,但这个价格远高于普通海藻,让三人都很满意。
视频会议结束后,办公室内气氛轻松了许多。
“成功了!”苏晓月难得地露出兴奋的表情,“这是合作社第一个高端品牌合作。”
秦雨笑着补充:“而且这个价格很合理,对于后续开发非常有利。”
林海看着两位伙伴,心中充满感激。没有她们的帮助,合作社不可能走得这么远。
傍晚,林海独自一人来到滩涂。落日的余晖将海面染成金色,几只海鸥在空中盘旋。他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思考接下来的步骤。
潮水刚刚退去,滩涂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水洼。
林海穿着防水靴,漫步在湿润的沙滩上,目光扫过沙滩,寻找着可能的海货。
突然,他的【寻踪手套】传来熟悉的震动——一种温和而持续的频率,表示附近有中等价值的收获。
他顺着感应方向走去,在一处礁石缝隙中,发现了几只正在蠕动的海参。
林海小心地将它们拾起,放进随身携带的水桶。这些海参体型饱满,颜色深沉,是上等货色。
在市场上,这样的野生海参能卖到每斤800元左右。
他继续探索,又在不远处发现了一群蛤蜊,粗略估计有十多斤,虽然单价不高,但胜在量多,也能带来两百多元的收入。
这些日常的收获虽然不如藻类合作或沉船探索那么引人注目,却是合作社稳定收入的来源,也是他个人气运值和资金的保障。
回到家中,林海将当天收获的海参和蛤蜊处理好,存放在合作社的临时水箱中,明天一早会有专人送到镇上销售。
晚饭后,他查看了一下气运值——因成功完成海底勘察和达成商业合作,气运值已上升到89\/100。离下一次兑换高级工具又近了一步。
林溪正在客厅画画,画的是海滩上一个人影在夕阳下拾贝的场景,色彩温暖而充满希望。
“哥,你看这幅画怎么样?”林溪抬头问道,脸上带着期待。
林海走近端详,画中的细节让他惊讶——那人影虽小,却能看出是他的轮廓;而海滩的远处,隐约有两艘白色船只的模糊影子,隐藏在晚霞中。
“画得真好,”林海摸摸妹妹的头,“特别是远处的那些细节...很真实。”
林溪开心地笑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加上那些白点,就是感觉应该画上去。”
林海心中一动,林溪的直觉再次让他警觉。
竞争对手仍在附近海域活动,他必须加快藻林移植的步伐。
夜晚,林海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漆黑的海面。
三天后的藻林移植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合作社的新资源开发,更是在竞争对手面前展示实力和主权的方式。
他回想起今天在b点海底看到的那片墨绿色海藻,一个计划在脑中逐渐成形——或许,他可以在移植紫藻的同时,尝试培育那种本地藻类,创造出白沙湾独有的杂交品种。
这不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更是为了保护这片海域的生态,让合作社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月光下,海面波光粼粼,仿佛隐藏着无数秘密和机遇。
林海知道,挑战还在前方,但他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