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的喜庆气氛尚未在山谷中完全散去,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米酒的甜香和篝火的暖意。但陆小龙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温存中。第二天黎明,当晨曦刚刚驱散山谷中的薄雾,他便已站在指挥所前的空地上,目光锐利地扫视着这片被他命名为“家园”的土地。
林婉清为他整理了一下军装的领口,眼神中既有新婚的柔情,也有对他肩负重任的理解和支持。“去吧,”她轻声说,“这里有我。”
陆小龙点了点头,用力握了握她的手,转身大步走向等待着他的岩迈和扎图。个人的幸福如同短暂停泊的港湾,而他的战舰,必须再次起航,驶向充满风浪的未来。他知道,一场成功的突袭和一场喜庆的婚礼,并不能真正巩固“丛林之魂”的根基。强敌环伺,危机四伏,要想在这片残酷的土地上生存下去,乃至实现更大的抱负,必须将这块偶然获得的落脚点,建设成一个真正坚固的、能够自我造血、抵御风暴的根据地。
“岩迈,扎图,”陆小龙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一夜休整后,他的眼神比以往更加深邃,“狂欢结束了。从现在起,我们要把这里变成一根插在敌人心口的钉子,一根他们拔不掉、反而会崩断牙的钢钉!”
“司令,你就下令吧!兄弟们劲头正足!”岩迈摩拳擦掌,婚礼的欢庆似乎也点燃了这位壮汉更高的斗志。
扎图则习惯性地搓着手指,仿佛在琢磨怎么用炸药把山头削平更省事:“司令,是不是先加固防御?我看了,东面那个山坳坳口还有点窄,给我点炸药和人力,我能把它扩成一道一夫当关的险隘!”
陆小龙赞许地看了他们一眼,但摇了摇头:“防御要固,但光是挨打不行。我们要做的,是让这里‘活’起来!”他展开一张亲手绘制的、标注了许多记号的地图,“我们的建设,分三步走:生存、练兵、耳目。”
第一步:生存之本——开垦与积蓄
陆小龙深知,一支军队离不开后勤。依赖袭击和缴获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反而会让自己成为流寇。他选择的这个山谷,有水源,有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具备初步的农耕条件。
“岩迈,你负责‘垦荒’。”陆小龙指向地图上划出的大片区域,“带上所有不担任警戒任务的弟兄,还有愿意参与的家属,清理河谷,开辟农田。我们的种子不多,先从最容易生长的木薯、玉米开始。记住,这不是一时之计,是我们未来能不能吃饱肚子的根本!”
“开荒?”岩迈愣了一下,他更习惯拿枪而不是锄头,“司令,这……兄弟们都是舞刀弄枪的,种地怕是……”
“不会就学!”陆小龙语气斩钉截铁,“我们不是土匪,要扎根,就得有根!告诉兄弟们,今天流汗开垦,是为了明天战场上少流血!谁开垦的土地,将来收获时就有优先分配权!你亲自带头,第一个下田!”
陆小龙深知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命令下达后,他并非只待在指挥所。下午,他便脱下外套,卷起裤腿,拿起一把从村民那里换来的旧锄头,亲自来到河谷,在划定的区域里奋力挖掘。汗水很快浸透了他的衬衫,坚硬的土地震得他虎口发麻,但他没有丝毫停歇。
士兵们看到司令官亲自下田,最初的牢骚和不解迅速转化为惊讶和敬佩。岩迈大吼一声:“都愣着干什么?司令都动手了,咱们还能闲着?让老子看看,谁刨的土比司令还慢!” 刹那间,河谷中热火朝天,锄头起落,号子声声。这种景象,与往日军事训练的肃杀截然不同,却孕育着另一种希望。
陆小龙一边劳动,一边仔细观察。他发现有些来自山区的士兵对农事确实一窍不通,但也有一些出身农家的士兵颇有经验。他立即下令,将这些人组织起来,担任“技术指导”,互帮互学。同时,他安排人记录开垦进度,并规划引水灌溉的简易沟渠。他的思路清晰,不仅是要种出粮食,更是要通过这个过程,进一步凝聚人心,让这支队伍与脚下的土地产生更深的联系。
第二步:强军之魂——军校与训练
开垦的汗水还未干透,陆小龙又将目光投向了军事训练。他知道,一手锄头一手枪,才是乱世生存之道。现有的老兵是宝贵财富,但兵源需要补充,战斗力需要持续提升。简陋的操练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扎图,你的任务最重。”陆小龙指着山谷一侧地势较高、相对隐蔽的区域,“在这里,给我们建一个‘军校’!不需要多豪华,但要实用:射击场、格斗台、障碍场、战术模拟区,一样都不能少!材料就地取材,木头、石头,有什么用什么!你的爆破技术,现在要用来‘建设’,给我炸出合适的场地,平整出训练区!”
扎图眼睛一亮,搞破坏他在行,搞这种“建设性破坏”更是激发了他的创造力:“司令放心!给我几天时间,我保证弄出个像模像样的地方!保证比SNLA总部的训练场也不差!”
“不是不差,是要更好!”陆小龙强调,“我们的条件艰苦,所以更要动脑子。障碍场要模拟真实丛林环境,射击场要有移动靶和隐显靶。岩迈,你配合扎图,从老兵里挑一批骨干,担任教官。新兵招募要立即开始,优先吸纳附近村寨生活困苦、与政府军或吴登有仇的年轻人。但要严格审查,宁缺毋滥!”
陆小龙对军校的构想远超一个简单的训练营。他亲自参与了训练大纲的制定。除了常规的体能、射击、格斗,他特别强调了以下几项:
丛林生存专训: 结合他自身九死一生的逃亡经历和岩坎的教导,要求每个士兵必须掌握在丛林中最基本的觅食、取水、辨向、医疗急救技能。
小分队战术: 突出小组配合、独立作战能力。他认为在未来,大规模阵地战可能减少,灵活的小分队渗透、破袭、侦察才是关键。
意志锤炼: 他借鉴了SNLA军校“地狱周”的部分做法,设计了一套极端的抗压训练,旨在淘汰懦弱者,锻造钢铁神经。他告诉教官:“我要的不是只会开枪的机器,是能在绝境中依然保持冷静和斗志的战士!”
很快,山谷中回荡的不再只是开垦的号子,更有嘹亮的操练口令、清脆的枪声、格斗时的呼喝以及炸药平整场地时的闷响。一种蓬勃的、充满力量感的气息弥漫开来。新兵们带着敬畏和憧憬加入,在老兵的严厉教导下迅速蜕变。陆小龙时常出现在训练场,有时会亲自示范射击技巧,有时会冷酷地指出战术配合的失误,他的目光如同淬火的钢刀,让受训者不敢有丝毫懈怠。
第三步:无形之网——情报与后勤
在狠抓“有形”的耕种和训练的同时,陆小龙同样高度重视“无形”的战力——情报和后勤。吃过被突袭、补给断绝的亏,他绝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他召见了负责侦察和通讯的骨干,其中就有那位在婚礼上弹罐头盒的机灵小子(姑且称为“阿丙”)。陆小龙发现阿丙虽然年纪轻,但头脑灵活,记忆力好,而且因为出身贫苦,对三教九流的人物和市井消息有着天然的敏感度。
“阿丙,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陆小龙严肃地说,“我要你组建一个小组,不拿枪,专攻‘耳朵’和‘嘴巴’。” 他详细阐述了他的构想:
情报网: 以基地为中心,向外辐射。吸收那些走村串寨的小商贩、猎户、甚至乞丐,让他们成为眼线。不需要他们冒险刺探军情,只需留意陌生面孔、不寻常的车辆往来、当地驻军的调动迹象等日常信息,通过约定好的秘密方式传递回来。报酬可以是粮食、盐巴或者微薄的现金。
后勤线: 在相对安全的控制区边缘,尝试建立隐蔽的物资交换点。用缴获的非军用物资(如某些奢侈品)或山货,秘密换取急需的药品、电池、五金工具、乃至弹药。
内部监察: 这个小组还有一个隐秘职能——暗中留意基地内部人员动向,防止敌特渗透和内部动摇分子的破坏。这项工作必须绝对谨慎和忠诚。
“司令,这……我能行吗?”阿丙有些惶恐,又有些兴奋。
“你行的。”陆小龙肯定地说,“我看中的就是你机灵和接地气。记住,情报是生命线,有时候一条消息的价值胜过一个连的兵力。这件事要秘密进行,直接对我负责!”
与此同时,陆小龙也开始着手建立更规范的后勤管理体系。他任命了一位心思缜密、识字且相对公正的老兵(可能叫“老何”)负责物资登记和分配。要求建立简单的账本,对粮食、弹药、被服等主要物资进行入库出库登记,定期核查,杜绝浪费和贪污。虽然初期条件简陋,但他决心从一开始就打下规范管理的基础,避免将来尾大不掉。
挑战与成效
建设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开垦遭遇了坚硬的岩层和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冲垮了部分田埂;军校建设因材料短缺和扎图一次计算失误的小爆破而进度受阻;新兵训练中出现了受伤和畏难情绪;阿丙的情报网刚开始搭建,就差点被一个试图骗取报酬的混混误导。
每当遇到问题,陆小龙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从不一味斥责,而是冷静地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面对开垦困难,他带领大家加固田埂,研究更省力的开垦方法;面对军校建设挫折,他和扎图一起重新勘测计算;面对训练伤亡,他亲自探望伤员,调整训练强度,但坚持高标准不放松;面对情报网的稚嫩,他指导阿丙如何甄别信息,建立更可靠的联络渠道。
他的身影出现在山谷的每一个角落,皮肤被晒得黝黑,手掌磨出了新茧。士兵们看到他们的司令不仅能用枪精准地消灭敌人,也能用锄头开垦未来,能用智慧解决建设中的难题。这种全方位的领导力,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说都更能征服人心。
一个月后,建设初见成效。河谷中,一片片新垦的土地泛着黑油油的光泽,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带来了生的希望。山腰上,一个功能齐全、充满野性气息的训练基地投入使用,喊杀声和枪声此起彼伏,士兵们的技战术水平肉眼可见地提升。而一张无形的、尚显稚嫩但已开始运作的情报网络,正如同植物的根系般,悄悄向周边区域延伸。
傍晚,陆小龙和林婉清再次并肩站在坡地上。眼前的山谷,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注入了人类意志和希望的、生机勃勃的领地。炊烟袅袅,训练归来的士兵们唱着粗犷的歌谣,远处新开垦的田地里,有人还在忙碌。
“看,我们的家。”陆小龙轻声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成就感。
林婉清依偎着他,微笑道:“嗯,像个样子了。不过,我听说最近周围不太平静?”
陆小龙目光投向远方连绵的群山,眼神重新变得锐利:“嗯,阿丙收到消息,有几股不明的武装人员在附近活动,可能是吴登的探子,也可能是其他觊觎这里的势力。我们的建设,看来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了。”
内部建设初步夯实,但外部的风雨,已然临近。陆小龙知道,真正的考验,很快就会到来。他握紧了拳头,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迎接挑战的冷静和决心。他的根据地,正在血与火中,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