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未来之星”计划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清河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引发了持续震荡。市委组织部的灯光,自此经常亮至深夜。制定一个科学、公平、可操作的遴选方案,成了压在所有人肩上的重担——干部选得准不准,关乎事业兴不兴;路子走得正不正,影响风气清不清。
一个月后,经过多轮的调研、座谈和专家咨询,《“清河未来之星”年轻干部培养计划遴选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终于出炉,提交市委常委会审议。方案设计得颇为精心,采用了“综合比选”模式,其中包含几个重要关键环节:
一、资格门槛与组织推荐:明确年龄范围(35岁以下副科级、40岁以下正科级或相当层次)、学历、任职年限等基本条件,采取“个人报名+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单位党组织需对推荐人选的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和廉洁情况严格把关。
二、基础素质方面的笔试:侧重考察政策理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题目紧扣清河市情和当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深度面谈: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相关领域的专家、组织人事干部、甚至邀请部分“两代表一委员”组成面试评选委员会,进行结构化面试,重点考察战略思维、应变能力、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四、实绩评估与群众评议: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人选所在工作单位,通过查阅资料、个别谈话、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其近年来的工作实绩进行量化评估,并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
五、心理素质测评:引入专业心理测量工具,评估人选的抗压能力、性格特质和团队协作倾向。
方案一经公布,立刻成为全市瞩目的焦点。各单位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跃跃欲试,报名踊跃。但水面之下,各种力量的博弈也随之浮现。
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对真正拔尖的业务骨干“舍不得放”,担心影响本单位工作,推荐的人选往往并非最优;有的则出于“送人情”或平衡内部关系,推荐了资历老但潜力平平的干部。相反,一些有背景、有门路的干部,则通过各种渠道打招呼、递条子,希望获得推荐或在后续环节得到“关照”。组织部门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
江辰对此早有预料。他在一次专题听取组织部汇报时,态度鲜明地指示:“遴选工作必须坚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底线!要像防治疫情一样,严防‘说情风’、‘招呼风’。组织部要敢于担当,对不符合条件的,不管谁打招呼,一律挡回去;对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取消资格并严肃处理。我们要选的是真才实学、踏实干事的干部,不是会跑会要的‘活动家’!”
他特别强调:“市委常委要带头表率,不递条子、不打招呼,为遴选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同时,要拓宽视野,不仅关注机关干部,也要关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甚至基层村社、科研院所中的优秀人才。”
随着遴选工作深入推进,笔试、面试环节逐一展开。在面试考场,江辰亲自坐镇,担任主考官。他提出的问题往往高屋建瓴又切中要害,例如:“如果你是北山县分管环保的副县长,面对一个能带来巨大税收但存在环保隐患的项目,你会如何决策?”“请结合清河实际,谈谈你对‘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解。”
面对这些问题,考生们表现各异。有的照本宣科,空泛无力;有的紧张失措,答非所问;但也有人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才华。
原市委办综合处处长、已在东风街道锻炼一年的博士选调生王哲,面对复杂情境题,沉着冷静,分析问题条理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充分结合了基层工作的实际体验,提出了颇具操作性的思路。
研发中心的海归博士秦朗,虽然言语间还带着书卷气,但在回答关于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问题时,从国际经验谈到清河实际,从技术突破到市场落地,展现了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国际视野,提出的观点新颖独到。
一位来自市信访局的“80后”副科长,没有高学历背景,但讲述起处理疑难信访案件的经验时,充满了对群众感情的体察和化解矛盾的智慧。让评委们感受到一种朴实的坚韧,也意识到——衡量干部的标尺,从来不止有“文凭厚度”,更要有“民生温度”。
江辰认真倾听,不时记录,偶尔追问。他从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不同的闪光点:王哲的沉稳干练,秦朗的专业锐气,信访干部的为民情怀……这些都让他感到欣慰。同时,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个别考生眼神中的浮躁和回答里的投机取巧。
经过层层筛选和综合评议,首批30人的“清河未来之星”初步名单终于尘埃落定。王哲、秦朗等人名列其中,但也有一两个背景不凡但能力公认平平者,在江辰的坚持和评委们的共识下被排除在外。名单公示后,总体反响积极,但也有些许议论和质疑。
遴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激烈的博弈和一次公开的宣示。它清晰地传递出市委的用人导向:重实绩、重能力、重潜力。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让一些习惯于“潜规则”的人感到了压力。清河官场的风气,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接下来,如何培养和使用好这些“星”,将是更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