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峪尾矿库治理项目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清河市的范围。那份由多方权威机构共同出具的、数据详实的评估报告,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体积极报道,终于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
一个周四的下午,清河市委办公室接到了省委办公厅的加密电话通知:由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带队,工信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司局负责人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将于下周一到周三,对清河市绿色矿业技术研发及青苔峪示范项目进行为期三天的专题调研。通知要求调研期间不搞迎来送往,简化接待,重在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情况。
这则通知瞬间在清河市委市政府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部委联合调研,规格之高、涉及部门之广,在清河近年来的工作中实属罕见。这既是对清河探索的充分肯定,也是一次极为严峻的“大考”。调研结论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清河的经验能否被国家层面采纳,乃至获得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市长方远既兴奋又紧张,立即召集相关部门部署接待方案,力求每个环节万无一失。江辰则显得更为沉着,他在准备会上强调:“部委领导来调研,是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我们要做的就是展现最真实的情况,不夸大成绩,不回避问题,诚恳听取指导。重点是把我们的探索过程、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效以及今后的思考,原原本本、条理清晰地汇报好。”
调研组的行程安排得紧凑而高效。周一上午,调研组一行悄然抵达,谢绝了冗长的汇报会,直接在江辰、方远等人的陪同下,直奔青苔峪项目现场。
在现场,调研组看得非常仔细。他们不仅查看了中央控制室的实时监测数据大屏,还徒步深入治理区核心,查看设备运行情况,随机抽取点位,使用自带便携设备进行快速检测,与现场技术人员、包括秦朗等年轻工程师进行深入交流,询问技术细节、成本控制、运维难点。甚至,一位司长还临时起意,走访了附近的几户村民,面对面询问他们对治理效果的真实感受。
“老乡,你觉得这治理前后,变化大不大?还有什么担心没有?”
“大!变化太大了!以前这水库的水都不敢靠近,现在你看,多清亮!我们心里也踏实了。就是希望这好技术能一直用下去,别半途而废。”村民朴实而肯定的回答,被调研组人员认真记录。
周二的安排是座谈交流。调研组分别与研发中心的技术团队(林浩、傅院士等)、市政府相关部门、参与项目的高校专家、以及本地矿业企业代表进行了多场小范围、深入的座谈。问题尖锐而专业,直指关键:
“这项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经济性如何?投资回收期大概多长?”
“技术标准体系是否完整?知识产权布局情况怎样?”
“与传统矿业产能的衔接替代过程中,社会成本如何考量?职工安置有无预案?”
“研发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什么?如何避免对财政输血形成依赖?”
面对这些问题,江辰没有大包大揽,而是让相关领域的负责人和技术专家主导回答。林浩团队展示了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报告和专利图谱;方远和相关部门汇报了产业转型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初步方案;傅院士则从行业角度分析了技术推广的路径和挑战。回答有数据、有案例、有思考,也有坦诚面临的困难。
周三上午,调研组进行内部讨论。下午,召开调研意见反馈会。
反馈会的气氛庄重而严肃。调研组组长、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代表调研组发言。他首先肯定了清河市的探索精神和工作成效:
“这几天,我们看了现场,听了汇报,做了交流。总体感觉,清河市委市政府在推动绿色矿业发展方面,认识到位,行动坚决,探索很有价值。特别是青苔峪项目,技术路线选择正确,组织实施有力,治理效果显着,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为全国类似历史遗留污染问题的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研发中心的建设思路,体现了产学研用结合的方向,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也做了有益尝试。”
会场内,清河市的干部们稍稍松了口气。
但司长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严谨:“同时,我们也看到,这项新技术、新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标准缺失、成本优化、市场认可度等共性问题。研发中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与共享、以及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紧接着,他宣布了调研组的初步意见,也是清河最为期待的“干货”:
“基于此次调研情况,调研组初步认为,清河市的探索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具备较好的示范基础。我们计划将清河的实践作为一个重要案例,写入本次调研报告,并向部际联席会议汇报。建议将清河绿色矿业技术研发中心纳入‘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重点培育对象,在重大项目布局、创新平台建设、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同时,支持清河在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和主导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
听到这里,江辰和方远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难以抑制的激动。这意味着,清河的探索正式进入了国家视野,获得了“准生证”,未来有望获得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资源倾斜,站上了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反馈会结束,送走调研组后,市委会议室内洋溢着振奋的气氛。方远市长感慨道:“江书记,这下我们清河可真是闯出一条新路了!国家层面的肯定,比什么都重要!”
江辰虽然欣喜,但头脑清醒:“方市长,各位同志,部委的肯定,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工作的鞭策。这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更重了,标准更高了。接下来,我们要抓紧研究落实调研组的意见,把‘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做实做细,特别是在标准制定上,要抢占先机!同时,要尽快把青苔峪的成功模式,在清河乃至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
高层目光的肯定,如同强心剂,为清河市的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将江辰和他的团队推上了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更大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