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旋紧的瞬间,金属螺纹咬合发出细微的“咔”声。陈御风指尖一收,将它重新塞进夹克内袋,掌心残留着笔杆的凉意。他站在风洞控制室中央,目光从监控屏上收回,城市轮廓早已被试验基地的强光覆盖。无人机群已撤离,天台的对峙结束,但他的思维没有停顿,直接切入飞行王朝系统的数据流界面。
全息投影在意识中展开,前世那份试飞报告自动浮现——2028年F-26原型机失事前0.3秒的抖振记录。频率曲线与当前b7号传感器传回的数据高度重合,误差不足0.7%。这不是巧合,是物理规律的复现。
“周子豪。”他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控制室内低沉的警报音,“调出b7波形,叠加F-26事故段频谱。”
周子豪立刻操作终端,笔记本屏幕分裂为双通道图谱。左侧是实时采集的翼尖振动信号,右侧是陈御风授权提取的系统缓存数据。两条曲线缓缓推进,重合度迅速攀升至91.7%,并在高频区完全咬合。
“气流相位耦合。”陈御风低声断定,“正反馈共振正在形成。”
他抓起对讲机,按下通话键:“张建军,前缘涡流发生器逆时针偏置2.3度,分三阶调整,每步间隔三十秒,执行。”
“收到。”张建军的声音从试验舱外传来,沉稳如旧。
控制屏上,模型左翼边缘的微型导流板开始缓慢转动。第一阶段调整完成,抖振幅度短暂下降,应力云图由深红转为橙黄。不到十秒,频率反弹,红色再度蔓延,裂纹监测数据显示蔓延速度提升至每秒0.52毫米。
“不行。”周子豪盯着屏幕,“支撑梁内部出现微断裂信号,若持续超过十五秒,结构连锁崩塌无法避免。”
陈御风闭眼三秒。系统曾于某次签到解锁“非线性气动弹性补偿算法”,虽未完成转化,但核心公式仍储存在记忆深处。他睁开眼,口述一组微分方程,语速极快:“带入模拟终端,计算最优角度和襟翼响应节奏。”
周子豪双手翻飞,将方程输入自研仿真模块。五秒后,新模型输出结果:**最佳偏置角2.6度,同时要求襟翼缝翼以0.18秒周期进行微幅交替开合,打破相位锁定。**
“二次修正。”陈御风立即下令,“角度调至2.6,襟翼组按V型节奏响应,现在执行。”
指令下达,控制系统重新分配指令流。前缘涡流发生器继续微调,同时机翼后缘的缝翼开始以肉眼难以察觉的幅度开合。十秒后,全息应力图上的血红色区域开始收缩,裂纹蔓延速度从每秒0.52毫米骤降至0.1毫米,随后趋于静止。
“抑制成功。”周子豪轻声说,眼镜片上蒙着一层水雾,手指仍在记录衰减曲线的拐点。
陈御风未松懈。系统提示音响起:“测试协议超时47分钟,自动终止程序将在90秒后启动。若中断,高马赫数段全部数据作废。”
他转身走向主控台,取出钢笔,插入应急权限接口。笔尖与金属触点接触的刹那,飞行王朝系统弹出提示:【检测到关键决策节点,是否申请协议延时?】
他默然确认。
屏幕上跳出人工覆写界面,需输入三级密令并附责任签名。他快速输入指令代码,随后按下指纹认证。系统弹窗闪烁:“需现场主管联合确认。”
张建军快步走来,未多言,直接在副控台调出责任归属协议,刷指纹、输密码,一气呵成。
“延时申请提交。”陈御风盯着倒计时。
周子豪同步启动数据备份协议,将整段动态流拆分为七路加密信道,分别存入本地固态阵列与空中中继节点。每一帧振动波形、每一条温度变化曲线都被完整封存。
倒计时归零前五秒,系统终于弹出绿色提示:“延时许可通过,测试窗口延长六十分钟,数据存档完成。”
控制室内警报解除,只剩下冷却泵低频运转的嗡鸣。张建军靠在控制台边,空军蓝衬衫袖口已被汗水浸湿,他盯着恢复正常流量的液氮回路,轻轻呼出一口气。
周子豪摘下眼镜,用衣角擦去水雾,重新戴上,目光仍锁在终端屏幕上。裂纹监测数值稳定在0.0毫米\/秒,但他的手指还在纸页边缘画着波形图,记录最后一次衰减的细节。
陈御风站在主控台前,钢笔再次旋紧,收入夹克内袋。他没有移动,视线停留在监控屏上。模型机翼表面的应变片仍传输着微弱信号,显示内部残余应力尚未完全释放。
就在此时,系统突然弹出无声提示:【检测到异常振动模态,频率14.7hz,位于右翼根部,持续上升。】
他瞳孔微缩。
那不是结构疲劳的信号。
是某种材料内部能量释放的前兆。
“周子豪。”他声音压低,“右翼根部,14.7hz的谐波,查来源。”
周子豪迅速切换频谱分析模式,调出右翼八组传感器数据。三秒后,他抬头:“不是空气动力引发的……是材料层间在发热,温度梯度差达到1.8摄氏度,正在扩大。”
陈御风立刻调取原料批次记录。该复合材料由周子豪亲自监制,成分无误,但最后一次热压成型时,曾因电力波动导致保压时间缩短12秒。
“缺陷被激发了。”他说。
张建军也注意到异常,快步走到另一台终端前调取红外成像。画面中,右翼根部出现不规则热斑,形状如蛛网,正缓慢扩散。
“再撑二十分钟,数据就能完整闭环。”陈御风盯着热斑边缘,“但现在,我们不知道它会不会突然断裂。”
周子豪的手指停在键盘上方,没有敲下强制冷却指令。
控制室内,三人静立原地,目光聚焦在同一块屏幕上。
热斑边缘,一道细不可见的裂痕正在悄然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