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您的规定,我们的产品不面向英资发行,也不是谁都能参与。再考虑到怡和的信用和背景,还是会有人买账的。”
秦迪听后点点头。
8.6厘,其实已经不低了。
市面上很多金融产品写的年化收益比这高得多,甚至比聚金和汇众还夸张。
但能真正兑现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有的不光赚不到,到期还亏本。
企业债不同,只要怡和没倒,这8.6厘就是稳稳拿在手里。
所以怡和借钱,肯定有人愿意给。
更何况,怡和背后还有汇丰撑腰。
今天的怡和,手段一定比昨天更狠。
秦迪也不怕。
他手上流入港岛的资金,早就超过30亿。
有没有汇丰的支持,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自从昨夜一役后,他在华人商圈里的声望和号召力迅速攀升。
有需要的话,召集齐天庭会的成员,以及那些有意靠拢的华商,像郑裕桐、董昊云这类人,问题不大。
找这些商人做点过桥融资,几十亿可能拿不出来,但十亿左右的规模,应该能筹到。
换句话说,就算不依赖汇丰的支持,秦迪现在也握有大约40亿港币的弹药。
昨天动用了13亿,剩余可调动资金至少还有27亿。
怡和那边,根本不在话下。
除非汇丰突然转性,或者怡和财团把自家资产全抛出去,凑出超过50亿港币,否则这场资金战,他们注定难逃一劫。
否则,再多动作也是白费力气。
这事也不能全怪秦迪下手狠。
怡和前几年扩张得太猛,摊子铺得太大,资金太分散,才给了秦迪逐个击破的机会。
如果怡和每个核心公司都握有40%以上的股权,秦迪根本无从下手。
现在的情况,只能说是怡和自己作茧自缚。
只握着20%、30%的股份,就想稳控核心企业,这种做法本身就埋下了隐患。
当年和记黄埔走的就是同样的路子,结果资金链断裂,最后只能靠汇丰出手才勉强撑住。
如今怡和面对秦迪的狙击,处境与当年的和记黄埔如出一辙。
其实,也并非完全没有应对办法。
关键在于怡和是否愿意壮士断腕,在战略上做出取舍,放弃一些边缘产业,集中资源保住核心业务。
如果怡和选择这条路,秦迪最多也就从中捞点小利,吞下几家无关紧要的子公司。
最终的胜负手,还是落在怡和如何应对,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对抗策略。
秦迪交代梁安德继续盯紧局势,自己则回到办公室,翻看昨天送来的各类报告。
接着,股市开盘。
新一轮大战拉开序幕。
福德证券和晨星投资早已进入战斗状态,梁安德、张嘉俊、张道奇等人各司其职,效率极高,局势牢牢掌控在手,秦迪也没太多需要操心的地方。
确认一切运转正常后,他索性下楼,前往楼下的华·夏星传媒。
这些天,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福德证券和晨星投资上,为狙击怡和做准备,对华·夏星传媒几乎没有过问。
如今,华·夏星传媒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电视台,开始向真正的传媒集团迈进,也逐渐走上正轨。
该去看看了。
晨星中环大厦共42层,原本是鳄鱼恤大厦。
秦迪接手鳄鱼恤之后,就开始逐步收回之前对外出租的大厦空间。
几个月过去,整栋楼里的其他租户几乎都已撤离。
这座大厦总共有42层。除去一些还在翻新的楼层尚未投入使用外,其余的都已被秦迪旗下公司全部接管。
他也为自己的各个企业安排了专属楼层,便于统一管理。
随着公司业务扩张,员工人数不断增长,原有办公场地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以福德证券为例。最初收购这家拥有齐全牌照的证券公司时,员工数量不过十余人。
如今,这家公司已有超过四百名员工。
单看人员规模,就已经跻身港岛证券行业前列。
晨星投资的情况类似。
这是秦迪真正重视的核心企业。
他名下的多数公司与股份,都归属在这旗下。
理论上,这种控股公司并不需要太多人手,只是个管理层级。
现实却正好相反。
晨星投资不仅有人,还需要大量高端人才。
主要成员是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精算师,以及专业的法律团队。
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审核下属公司提交的财务报告、评估证券市场动态等。
任务繁重程度超出想象。
所以,即便晨星投资本身并无实际运营项目,员工数量也达到了三百多人。
梁安德同时担任这两家公司的总经理,统领七百多人,被称作“大总管”并不奇怪。
晨星中环大厦重新分配后,格局发生了变化。
其中,第42层成了秦迪专属空间。整层超过一千平方米,除了一间私人办公室,其余区域正在装修中。
这一层未来将集多功能于一体,设有文化沙龙区、迷你酒吧、图书馆、会客室、休息区,以及临时卧室等。
41层到36层这六层,由福德证券和晨星投资各自占据三成。
35层到30层,归LEZU服装集团使用。
26层至29层,则是华·夏星传媒旗下管理公司和报纸部门的办公场所。
环球电视台刚被收购,还没迁入。
至于刚整合进来的青州英泥公司,现归属鲁班房地产管理,占据了20到25层。
秦迪计划将剩余楼层全部留给环球电视台,因电视台运营团队人数庞大,需要更大空间。
和记黄埔情况特殊。
这家大型企业目前拥有自己的办公场所,条件并不比晨星中环差。
秦迪打算等新总部落成后,再将旗下所有公司集中迁入,提升整体运作效率。
新总部的建设方案已递交港府审批,通过应该不会有问题。
找来的设计师是国际知名的贝聿名大师。
秦迪的要求很明确:这栋总部大厦在落成时,必须位列亚洲乃至全球最高建筑之列。
不仅高,还要大,还要美。设计难度可想而知。
这项任务交给了贝聿名。对方反馈说,仅是初步设计和实地考察,就得花上六个月。
真正动工之后,想在1983年之前看到大厦建成,基本不可能。
四年时间,确实不算短。
但这不是玩游戏,没法按个键就加速完成。
要求又如此严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