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小满的夜露带着草木的清气,漫过函谷关的青石板路。观星台的紫石地面上,\"虚宿\"的刻痕被露水浸得发亮,像块被擦亮的玄玉。尹喜坐在刻痕中央,望着天幕上的虚宿二星——这两颗星今夜格外不同,原本内敛的光晕忽然向外扩张,像朵缓缓绽放的紫莲,将旁边的\"司命司禄\"二星轻轻揽入怀中,《夏小正》\"虚上下,各四星,虚为哭泣事非轻\"的凶兆,此刻竟透出几分温润的生机。

\"关令,您看这虚宿的光晕......\"张诚举着青铜望筒,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望筒里的星象愈发清晰:虚宿的光晕边缘泛着淡淡的银辉,像层流动的水膜,司命星的青芒与司禄星的黄晕在其中交融,形成种奇妙的和谐,\"《夏小正》说'虚宿明润,疫气将散',难道......\"

尹喜没有接话,指尖轻轻按在紫石地面的虚宿刻痕上。露水透过指尖传来微凉的触感,刻痕里的星砂在月光下闪烁,像藏着无数细小的星子。他忽然想起《甘石星经·虚宿篇》\"虚为天府,藏万物,其光晕阔,则主藏生机\",这\"天府\"二字,不正是指能滋养万物的水源吗?

\"张诚,取关城舆图来。\"

舆图铺开在观星台的石案上,羊皮纸的边缘已有些磨损。尹喜用朱砂在图上标出虚宿二星及司命、司禄的方位,连接成的星轨恰好覆盖关城的中南部。\"你看,\"他指着图上的低洼处,\"这些地方的井水要么发腥,要么干涸,百姓饮水多有不便,疫气也容易滋生。\"他顿了顿,指尖重重落在星轨的交点上,\"按虚宿星位,在此处凿十口井,让水源顺着星轨流动,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张诚有些犹豫:\"关令,前几日在西市凿过两口井,水都是浑的,还带着味......\"

\"此一时,彼一时。\"尹喜指着天幕,虚宿的光晕仍在缓缓扩张,连旁边的\"哭星\"(虚宿附属星官)都淡了些,\"虚宿主'藏',以前是藏疫气,现在是藏生机。按《甘石星经·水占》'星轨所至,水泉自涌',跟着星象走,错不了。\"

次日天未亮,关卒们便带着凿井工具出发了。尹喜亲自坐镇,按观星台测得的方位,在第一处星轨交点埋下木桩——那里恰是关城中心的空场,离隔离区最近。老石匠握着錾子,第一锤下去,地面竟发出\"咚\"的闷响,像敲在空心的石上。

\"有戏!\"老石匠眼睛一亮,加快了凿击的速度。錾子落下的节奏,竟与观星台漏刻的滴答声隐隐相合。挖到丈许深时,忽然有水珠从石缝渗出,顺着凿痕往下滴,落在桶里发出清脆的声响。

\"出水了!\"关卒们欢呼起来。

尹喜俯身望去,井水在晨光中泛着清冽的光,映出天空的虚宿星象,像把星星沉在了井底。他让人取来陶罐,盛满井水,水质竟比关城任何一处的水都要纯净,尝在嘴里带着丝微甜,完全没有往日的腥气。

\"按这个法子,把另外九口井都凿出来。\"尹喜吩咐道,\"每口井边都立块石碑,刻上对应的星名,虚宿一、虚宿二......司命、司禄,让百姓知道这水是应星象而来的。\"

接下来的三日,九口井陆续凿成。奇妙的是,每口井的水质都清冽甘甜,且水位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无论取用多少,都不见下降。更奇的是,井水的温度竟随星象变化——白日受太阳照射时微温,入夜后则转凉,与虚宿的星芒强度完全同步。

\"关令,隔离区的病人喝了这井水,呕吐腹泻都减轻了!\"医工老周提着药箱跑来,脸上带着久违的笑意,\"尤其是喝了司命星位那口井的水,高烧退得特别快,像有股劲儿在推着病气往外走。\"

尹喜跟着老周去了隔离区。棚屋里的病人果然精神了些,有人正捧着陶碗喝井水,脸上的潮红消退了不少。李忠的儿子小虎子坐在床边,手里把玩着块井边捡的青石,见了尹喜便喊道:\"关令叔叔,这水好喝,比我家以前的水甜!\"

尹喜摸了摸他的头,望向司命星位的井口方向。那里的石碑在阳光下泛着光,\"司命\"二字被井水的雾气润得发亮。《甘石星经·司命篇》\"司命主生死,其下有水,则主延寿\",原来这井水果真借了星力,能辅助治病。

他又去了司禄星位的井边,见几个妇人正排队打水,桶里的水映出她们的笑脸。\"自从喝了这水,家里人都不闹肚子了。\"个妇人笑着说,\"我家那口子前日还咳嗽,喝了三天井水,今天竟能帮着搬柴火了。\"

尹喜望着井水中的星影,忽然明白虚宿\"天府\"的真意——它藏的不是具体的财物,而是让万物复苏的生机。就像这十口井,看似是人工凿成,实则是虚宿借星象之力,将地下的活水引了出来,滋养关城,涤荡疫气。

入夜后,尹喜再次登上观星台。虚宿的光晕已扩张到最大,将司命、司禄二星完全包容,星芒在紫气中流动,像层薄薄的水膜。他架起望筒,发现井水的水汽竟顺着星轨向上蒸腾,与虚宿的光晕融为一体,形成个循环的气场——地上的水借星力显效,天上的星借水汽增辉,彼此呼应,生生不息。

张诚捧着新录的病例册走来,册上的红笔标记(新增病例)比往日少了大半:\"关令,这几日新增病人只有七个,且症状都较轻,医工说与井水关系很大。\"他指着册上的记录,\"喝井水的病人,痊愈速度比只喝药的快一倍。\"

尹喜翻开《紫气星象录》,提笔写下:\"小满后三日,虚宿光晕扩,包容司命、司禄。依其星位凿井十口,井水清冽,饮之可缓疫症。《夏小正》'虚宿明润,疫气将散',验之。可见生机不在别处,藏于虚空之中,待时而发,如水藏于地,星引之则出。\"

写完,他走到观星台边缘,望着关城的万家灯火。十口井的方向都亮着灯笼,像十颗落在地上的星,与天幕上的虚宿遥相呼应。井水的甘甜气息顺着夜风飘来,混着药草的清香,在关城的夜色里弥漫,让人心里踏实。

老石匠不知何时登上了观星台,手里捧着块从井底凿出的青石,石上天然形成个星状的纹路。\"关令您看,这石头上的星,跟虚宿一模一样。\"他把石头递给尹喜,\"我凿了一辈子井,从没见过这么奇的水,这么奇的石头,想来真是天意。\"

尹喜接过青石,石头的凉意里带着井水的温润。他忽然想起老子说的\"上善若水\",这虚宿引来的井水,不正是最好的注脚吗?它不争不抢,却能滋养万物;它看似柔弱,却能涤荡疫气;它藏于地下,却因星象指引而显现,默默守护着关城的生机。

夜露渐浓,虚宿的光晕开始微微收缩,却比往日更加明亮。尹喜知道,疫病并未完全消退,但虚宿已送来转机,就像这十口井,虽不能立刻治好所有病人,却为关城注入了希望的活水。只要顺着这星象指引的生机走下去,终有一日,疫气会如晨雾般消散,函谷关会再次迎来紫气东来、万物安宁的时刻。

观星台的漏刻\"咚\"地落下一滴水,打在石盘上,与井边传来的汲水声遥遥相和。尹喜将青石放在虚宿的刻痕旁,石上的星纹与刻痕完美重合,仿佛天地早就用石头与星象,写下了\"生机暗藏\"的答案。

UU文学推荐阅读:三国,我妻吕布,在线带飞!明末之木匠天子虚构三国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从我是特种兵开始嘲讽成神应如妖似魔独步惊华:绝世倾城妃猎天争锋半个医士成皇帝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时空穿越者的传奇之旅特工穿古代神秘婴儿,开局遭追杀唐太宗李世民命系我手俺老爹是程咬金大汉帝祚红楼之开局尤氏找上门仙唐:我开局锻造斩仙葫芦公子出巡唐朝小白领大明1840亮剑:一个旅我就敢打太原从屯田开始回到大汉打天下穿越之从小族长开始争霸天下爱乱世三国志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梁臣美景夜公子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穿越水浒的医者大秦:我真的不想当太子啊!明末枭雄贞观之银锤太保战国小大名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三国秘事第二部三国:败家从忽悠曹操开始唐逗卿卿日常之权倾天下魂穿风流八皇子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第一权臣之路三国秘事第三部扛上妖孽太子爷大秦:无双皇子,开局掌掴嬴政大乾:帝国独裁者赘婿皇帝,开局超度十万反贼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陛下快跑吧,三皇子进京了三国:开局获得绝世武力
UU文学搜藏榜:三国之水浒点将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我要改变历史!大汉女副将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赝品太监流不尽的血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我的抗战不一般靖难攻略魔法朋克大唐第一衙内盛宠毒女风华人在亮剑,我的麾下猛将如云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穿越古代灾年,我有一座现代都市!我的帝国无双三国:张角师侄,我快权倾朝野了我在曹营当仓官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号外大明优秀青年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军统财神爷听明朝大佬们吹牛扯淡妙影别动队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农家子弟科举路:逆袭命运翰林郎天国拯救:骑士之途南明太子复仇录造反,从辅佐美艳太后开始嫡妃当宠绯色豪门:高冷总裁私宠妻海权时代红楼大贵族决死军师傻驸马汉室风云录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九皇霸爱:爱妃十三岁抗日之战狼从西汉开始摆烂穿越到骨傲天新明史一等战功崇祯十七年秋
UU文学最新小说:红楼新君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文明火种重生:穿越明末日本开局附身袁绍:我的五虎将不对劲锦衣异世录之铁血锦衣卫原始时代的崛起之路千年一瞬白发如月汉阙惊澜反清复华,成为日不落帝国从死囚到统帅大楚风云传悍卒!从壮丁开始逐鹿中原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中年废材的一百零八条穿越人生路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这个逍遥侯明明超强却过分咸鱼大明熥仔古今倒卖爆赚万亿,缔造黄金帝国汉末许褚:开局坐断东南风起荆南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三国:我截胡刘备成大哥大秦:九皇子生崽成瘾,赵姬乐了明末:兵王太子的铁血中兴这些列强,欺朕太甚长安新火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无限兵源:古代战场的绝对掌控者历史奇人传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一品悍臣轮回井:渣男劫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多尔衮重生之铁血宫阙录三国之青龙镇世未知天命身陷天牢:我的弟弟们是千古一帝再续蜀汉的浪漫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乱匪开局,看我如何倒反天罡!沈少卿探案智霸大夏:从地主傻儿到开国大帝我只做风流皇帝,天下美人皆归朕宋骑天下一人修真传带着八位嫂嫂流放本想混口饭,科举连中六元惊陛下八百铁骑,镇万界奇葩皇帝合集全家天生神力,我靠脑子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