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晚宴的请柬烫着金边,落款处沈氏集团的徽标彰显着邀请方的分量。苏晚晴本要婉拒,但看到乡村教育基金的主题后改变了主意。
宴会设在黄浦江畔的私人会所。她选择了一套简洁的黑色礼服,配饰只戴了珍珠耳钉,却在入场时依然成为了焦点。
苏小姐。一个温润的男声在身侧响起。
转身看见的是一位气质儒雅的男士,约莫三十五六岁,金丝眼镜后的目光谦和而深邃。
沈知行。他微笑伸手,久仰苏总大名。
沈氏集团的少东家,剑桥毕业的哲学博士,慈善界的宠儿——这些标签在苏晚晴脑海中迅速闪过。她礼貌地与他握手:沈总。
整场晚宴,沈知行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他与其他宾客谈笑风生,却总能在她需要时适时出现——在她独处时上前交谈,在她被无聊人士纠缠时巧妙解围,在她对某件拍品感兴趣时贴心介绍。
听说苏总在山区建学校?拍卖环节,他坐在她邻座,声音轻柔。
只是尽绵薄之力。
巧了,他微笑,沈氏今年也在推进类似项目。或许我们可以合作?
他的提议专业而诚恳,列举了几种可能的合作模式,每个方案都显示出对教育领域的深入了解。
晚宴结束,他送她到门口:我的车正好经过外滩,可以送苏总一程。
这时,顾淮之的车恰好停在门前。他摇下车窗,目光在沈知行身上停留一瞬,对苏晚晴说:顺路,上车吧。
车驶上高架,两人一时无言。
沈知行在追求你?顾淮之突然问。
只是正常的商业往来。
他轻笑:他看你的眼神,不像商业往来。
第二天开始,沈知行的追求变得明朗。每天早上的空运鲜花,手写的哲学诗句,精心挑选的绝版书籍。不同于普通追求者的热烈,他的方式含蓄而高雅,每份礼物都附带着独到的见解。
更难得的是他对业务的真诚兴趣。他认真研读每一份财报,提出的建议专业且中肯;他通过沈氏集团的关系网,为引荐了多位国际教育专家;他甚至亲自去山区考察,带回了改进校舍设计的专业意见。
他是个很好的合作对象。连韩梅梅都不得不承认。
苏晚晴确实欣赏沈知行。他博学、儒雅、尊重他人,懂得保持舒适的距离。与他相处轻松愉快,不必担心流言蜚语,因为他的追求光明正大,无可指责。
但每当收到他的礼物,她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另一个人——那个只会送钢笔和相册,连关心都要藏在工作报告里的男人。
周五晚上,沈知行邀请她参加一个小型音乐会。中场休息时,他轻声说:我知道你和顾淮之的传闻。
她正要解释,他抬手制止:我不在意那些。我只相信亲眼所见——你是个值得被认真对待的人。
这句话说得真诚而尊重。
音乐会结束,他送她回家。在公寓楼下,他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希望我没有给你压力。
不会。她实话实说,你一直很绅士。
他微笑:那就好。晚安,晚晴。
这是第一次有人如此自然地叫她的名字,却不让人觉得冒犯。
上楼时,她收到顾淮之的消息:明天去山区,要同行吗?
简单直接的邀请,连个理由都没有。
她握着手机,第一次没有立即回复。
站在窗前,她望着上海的夜景。两个截然不同的男人,两种完全不同的追求方式。
一个如春风般温暖宜人,一个如山风般清冷难测。
而她,需要想清楚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