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叶首先抓住“国家试点”这个尚方宝剑,申请方案很快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积极回应,经过几轮沟通修改,d省被正式确定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破除隐性壁垒、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双试点省份,批复文件下来的当天,郑开叶立即召集相关部门,部署试点启动工作。
“试点不是帽子,是责任状。”郑开叶在动员会上神色严肃,“上级给了我们政策空间和容错机制,是希望我们能为全国探路,我们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绝不能搞花架子,更不能借试点之名行保护落后之实。”
试点工作选择了两个突破口:一是在济州市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率先开展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证券化路径;二是在全省范围内,集中清理涉及地方保护、行业垄断、歧视性补贴等隐性壁垒的政策文件,并建立常态化排查和举报机制。
这项工作由郑开叶亲自主抓,孙明远则在省委层面负责协调和督察,两人配合默契,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形成了强大的推进合力,郑开叶几乎每周都要听取试点进展情况汇报,遇到堵点难点,立即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孙明远则利用省委督查的权威,对推进不力的地区和部门进行约谈问责,并将试点工作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然而,阻力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更加隐蔽。数据要素改革触及一些政府部门将数据视为“私产”的观念,资源共享意愿低;清理隐性壁垒更是直接砸向了一些依靠政策保护生存的“僵尸企业”和特定群体的“饭碗”,反弹强烈,有人到省政府门口“反映情况”,有匿名信举报试点“扰乱市场秩序”,甚至有风声说郑开叶“操之过急”、“不顾实际情况”。
一天晚上,郑开叶接到父亲郑安民的电话。老爷子语气有些担忧:“开叶啊,我听说最近省里动静不小,你冲在前面,得罪了不少人?外面有些风言风语,说你……步子迈得太大了。”
郑开叶心中一暖,知道父亲是关心自己,他平静地回答:“爸,您放心,我现在做的每件事,都有上级精神和省委决策的依据,不是个人蛮干,改革就是要触动利益,得罪人是难免的,但只要出于公心,为了d省长远发展,我问心无愧,吴书记现在也很支持。”
郑安民沉默片刻,叹道:“你有这个心理准备就好,官场如战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自己凡事多留个心眼,保护好自己,家里你不用操心。”
挂了电话,郑开叶沉思良久,父亲的提醒不无道理。越是在顺利的时候,越要警惕潜在的危机,他叮嘱周启,在处理文件、安排行程时要更加细致谨慎,同时也要何晨光加强对一些异常情况的关注。
试点工作就在这种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环境下艰难推进,三个月后,初步成效开始显现,济州的数据交易平台上线运行,吸引了多家科技企业入驻,促成了几笔颇具示范效应的交易;全省清理废除各类隐性壁垒政策文件一百三十余项,市场准入更加公平透明。国家发改委派出的评估组对d省的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方向正确、措施有力、成效初显”,准备将部分经验向全国推广。
领导的调研肯定如同一股东风,瞬间吹散了笼罩在d省上空的滞重空气。省委书记吴政宏的态度发生了显着转变,从之前的“稳字当头”、“前提是稳”,迅速转向强调“深刻领会上级精神”、“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省委常委会的气氛也随之微妙变化,之前对“强基固本”专项行动持保留或观望态度的常委,此刻也纷纷表态支持,至少表面上不再设置障碍。
郑开叶和孙明远都清楚,这并非吴政宏的本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是高层明确的信号让他不得不调整策略,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正确”压力下的顺势而为,但无论如何,这为他们推动改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时机。
“开叶,机会来了,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谨慎。”孙明远在郑开叶的办公室,关起门来低声交谈,窗外是济州的万家灯火,映照着两人既兴奋又凝重的面庞。
“我明白,老领导。”郑开叶给孙明远的茶杯续上水,“吴书记现在的支持,是建立在‘贯彻指示’这个基点上的。如果我们推进得太急、太猛,超出了他心理承受的底线,或者过程中出现任何可能被归咎于‘改革冒进’的纰漏,反弹可能会更猛烈。”
“没错。”孙明远赞许地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沙发扶手,“所以,我们要‘借势’而非‘恃势’。利用当前的良好氛围,把那些我们早就想干、但之前阻力太大的事情,一件件扎实地推进下去,但要讲究策略,特别是要做出‘成效’,用事实说话,让反对者无话可说。”
两人仔细梳理了“强基固本”的待办事项清单,决定抓住几个关键点率先突破:
第一, 加速国家试点落地。 这是领导间接肯定过的方向,具有最高的合法性。郑开叶亲自盯办,要求省发改委、自然资源厅、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以最快速度制定出详尽的试点实施方案,特别是要设计好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和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他指示周启:“方案要务实,目标要明确,但也要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特别是容错纠错机制要写实写细,这是争取吴书记最终拍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