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历颇深、眉宇间凝聚着智慧与沧桑的领导缓缓开口,他弹了弹烟灰,声音沉稳:“开叶这个年轻人,确实是个难得的好苗子,花都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突破技术封锁、扭转治理困境、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这几方面,展现了很强的开拓精神和执行能力,按理说,这样突出的成绩,提拔重用是理所当然的。”
他话锋微微一转,语气中带上一丝审慎:“但是,我们也要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他才三十三岁吧?太年轻了,副部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台阶,掌管一方或一个重要领域,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如此年轻就擢升到这个位置,在我党的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我是担心……拔苗助长啊,荣誉和压力一下子来得太快太大,对他的长远成长未必是好事,是不是可以再压压担子,让他在正厅级的岗位上再多历练一两年,把花都的模式彻底夯实,把根基打得更牢一些?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这番话说得语重心长,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老成持重者的顾虑。
干部队伍的梯次培养、稳健交接,是确保事业长治久安的关键,破格提拔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充分的理由。
另一位气质更显锐利、目光如电的领导接过话头,他习惯性地用手指敲击着桌面:“我不同意‘拔苗助长’这个说法,什么是‘苗’?郑开叶在花都干的哪一件事是‘苗’?那是参天大树才能扛起的重任!芯片壁垒、腐败窝案、毒地治理、城市转型……哪一件是轻松容易的?他不仅扛住了,还干得漂漂亮亮,创造了所谓的‘花都奇迹’!这充分证明了他的成熟度、抗压能力和战略眼光,远超他的年龄!”
他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现在不是论资排辈的时候!我们的事业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这种有能力、有魄力、有担当的‘闯将’‘干将’去打开新局面!花都的模式很好,但仅仅一个花都够吗?多少老工业基地等着转型?多少中部西部省份渴盼发展?多少领域需要‘芯火’这样的突破?让有能力的人尽快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才是对事业最大的负责!年龄不应该成为限制人才发展的天花板!”
支持提拔的一方态度鲜明,理由充分,会议室内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只有茶水氤氲的热气在静静流淌。
又一位领导沉吟片刻,开口道:“两位说的都有道理,郑开叶同志的能力和成绩,确实非常突出,不重用,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也会寒了实干者的心,但年纪轻、晋升快,带来的关注度和压力也是空前的,这对他个人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看,是不是可以在职位安排上做一些考量?既要给他更广阔的舞台,也要提供一个相对能发挥其长处、又能缓冲部分压力的环境?比如,先到国家部委担任副职,熟悉宏观层面的管理和协调,积累工作经验,同时继续分管他擅长的领域,比如工业、科技或者发展改革?这样既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也是一种保护性的培养。”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试图兼顾提拔的必要性与稳健性。
“部委副职固然重要,但恐怕难以充分发挥他主政一方、锐意改革的特长。”先前支持提拔的领导摇头,“他的优势在于基层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执行力,在于能撬动一个地方的发展,让他去部委,某种程度上是把他框起来了,就应该让他去地方,去一个更需要改革突破、更能检验其成色的地方,独当一面,才能真正看出他的斤两!”
讨论逐渐深入,各种可能性被逐一摆上台面分析利弊,有建议直接担任重要省份的常务副省长,有建议到某个面临转型困境的副省级城市担任市长,也有建议到国家重要的新区或综改区担任一把手……
每一位领导的意见都高屋建瓴,着眼于全局和长远,他们讨论的不仅仅是郑开叶个人的升迁,更是国家发展布局中一枚重要棋子的落点,关系到一方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走势。
争论、权衡、比较……各种观点激烈碰撞,又相互吸收,时间在严肃的讨论中悄然流逝。
“同志们讨论得很充分,各种意见都很有见地,郑开叶同志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成绩耀眼,年纪又轻,如何处理,考验着我们......(大家自行脑补,要不过不去)。”
他目光看向组织部的同志:“你们提出的几个方案,包括地方和部委的,都再深入研究一下,做一个更细致的比对分析,我的意见是,副部级待遇和职务可以明确,这是对他过往功绩的应得认可,但具体去向,不必急于一时公布,可以再观察一下,也可以听听他个人的想法——当然,最终要服从组织决定,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时机、最合适的岗位,平稳过渡,争取最好的效果。”
领导的发言,一锤定音,既肯定了郑开叶的功绩,明确了提拔的原则,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审慎的应对之道,更在具体操作上留下了回旋空间,体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平衡艺术。
“同意。”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