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刚刚升腾起的喜悦和激动,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瞬间掐灭。
原本还在兴奋讨论着观众留言的赵小芸,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
苏霓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到每个人的心底。
“霓姐,你是不是……太悲观了?”赵小芸鼓起勇气,手里的数据报告被她捏得微微发皱,“你看这观众反馈,全网都在夸我们敢说真话,我们的主题曲都被顶上热搜了!”
她的话代表了大多数年轻队员的心声。
他们沉浸在首播大捷的荣光里,只看到了鲜花和掌声,却未曾察觉潜藏在阴影中的利爪。
苏霓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将目光投向赵小芸,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小芸,第二期的拍摄计划,人员都到位了吗?”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兜头浇下。
赵小芸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嘴唇翕动了几下,才艰难地开口:“霓姐……我正要跟你说这事。刚刚我去找老陈和小李,想跟他们对一下第二期的拍摄脚本,结果……结果他们部门说,他们已经被调去‘市庆专题组’了。”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老陈,台里最好的外景摄像之一,跟了苏霓团队三年,默契无间。
小李,录音师里的“金耳朵”,总能捕捉到最细微的环境音。
这两个人,是《晨光现场》外采组的顶梁柱!
“那接替他们的人呢?”苏霓的声音依旧沉稳,听不出任何情绪波动。
赵小芸的脸色更白了,声音低得像蚊子哼:“是……是两个刚分来的实习生,连斯坦尼康都扛不稳。”
“轰”的一声,团队里炸开了锅。
“什么?实习生?这是开什么玩笑!”
“市庆专题组年年都有,什么时候这么缺人了,非要从我们这儿抽调核心骨干?”
“这是摆明了要给我们下绊子啊!”
苏霓抬手,轻轻下压,喧闹的会议室立刻安静下来。
她看向几乎要哭出来的赵小芸:“调令呢?”
赵小芸慌忙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纸,双手递了过去。
苏霓接过,目光直接略过那些官样文章,精准地落在了右下角的签发人姓名上——赵德海。
三个字,龙飞凤舞,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威势。
苏霓的指尖在光滑的会议桌上轻轻敲击起来,笃,笃,笃。
那声音不重,却像战鼓的序章,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这不是巧合,更不是什么“统一调配”。
这是外科手术刀般的精准切割,一刀,就砍向了《晨光现场》的动脉。
“我去问问黄主任!”赵小芸急得站起身,“这太不合理了!”
“不用去了。”苏霓淡淡地开口,将那张调令推到桌子中央,“他只会告诉你,这是制作中心的决定,他无权干涉。”
果然,半小时后,赵小芸垂头丧气地回来,复述的话和苏霓的预测一字不差。
黄志远两手一摊,满脸的爱莫能助。
当晚,团队成员人心惶惶地散去,苏霓办公室的灯却亮到了深夜。
她没有去纠结那两个无法改变的人事调动,而是打开了台里的内网系统,开始翻查近一个月的设备借用记录。
屏幕的光映着她清冷的脸庞,鼠标滚轮飞速滑动。
很快,她的动作停住了。
三台用于外景拍摄的主力摄影机,型号索尼pmw-580K,状态栏赫然显示着:技术科暂扣,维护升级。
归还日期:待定。
她的心一沉,又点开了非编室的预约系统。
原本属于他们工作室的黄金时段,从晚上八点到十二点,被一片红色占据,上面标注着“声浪项目组预定”。
留给《晨光现场》的,只剩下凌晨两点到六点的垃圾时间。
抽调核心人力,卡死关键设备,压缩后期时间。
一套组合拳下来,狠辣而周密,几乎堵死了他们制作第二期节目的所有通路。
这已经不是下绊子了,这是要把他们往绝路上逼。
桌上的手机嗡嗡震动起来,是陆承安。
“看来你已经知道了。”电话那头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
“消息传得真快。”苏霓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调动你的人力,卡住你的资源,在执行层面制造无数困难,让你节目难产,或者质量断崖式下跌。这是典型的软性架空,温水煮青蛙。”陆承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对方的策略,“等你反应过来,团队散了,节目黄了,一切都晚了。”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赵德海在台里经营多年,根深蒂固。你走正常程序申诉,只会被无数的‘规定’和‘流程’拖死。你要查,就得从他的流程漏洞下手,找到他破坏规则的证据。”
挂了电话,苏霓在黑暗中静坐了许久。流程漏洞……
次日清晨,苏霓没有像往常一样直奔办公室,而是特意绕道去了行政楼三楼的工会。
工会主席沈玉梅正戴着老花镜,慢悠悠地给窗台上的吊兰浇水。
看到苏霓,她一点也不意外,笑着招了招手:“小苏来了,快坐。我就知道你这两天得来找我聊聊。”
苏霓搬了张椅子坐下,脸上带着晚辈特有的亲近笑容:“沈姐,还不是为了我们工作室那点事。这不,林小满被举报那事儿,还没个定论,我心里总不踏实。”
她巧妙地将话题从自己面临的困境,引到了之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上。
沈玉梅放下水壶,擦了擦手,压低了声音:“小满那事你放心,捕风捉影,查不出什么。倒是你,得自己多加小心。”她凑近了些,声音更低了,“昨天晚上,我看见财务科的人在加班,翻的……是你工作室成立以来的所有报销单据。听说是有人递了材料,要查你们‘虚报劳务费’。”
虚报劳务费!
这五个字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苏霓心上。
如果说卡设备、调人手只是“术”的层面,那查账,就是奔着“毁掉你这个人”去的!
一旦被坐实,不只是丢工作,甚至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沈玉梅看着苏霓骤然凝重的脸色,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折叠的便条,悄悄塞进她手里:“这是我们工会一个老姐妹听来的风声,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她拍了拍苏霓的手背,语重心长,“小苏,小心账目,但更要小心人心。”
苏霓紧紧攥着那张薄薄的便条,纸张的棱角硌得她手心生疼。
敌人不仅在行动上围剿,更在舆论和名誉上布下了无声的绞索。
中午,苏霓端着餐盘,径直走向了食堂的另一头。
技术科科长吴建国正和几个人吹嘘着什么,唾沫横飞。
“吴科!”苏霓笑着走过去,熟稔地坐在他对面,“咱们可是合作了快五年的老搭档了,我那几台机器,就不能通融通融?第二期节目等着米下锅呢。”
吴建国看到苏霓,脸上的笑容一僵,随即打着哈哈:“哎呀,是苏大制片啊!真不是我不帮你,实在是程序上过不去。赵主任亲自下的单子,盯得比谁都紧,说是要为市庆直播做好万全准备,设备一律优先保障。我……我也没办法啊。”
他一边说,一边下意识地想站起来。
苏霓却仿佛没看见,依旧笑意盈盈:“理解理解,吴科你也是奉命行事。那我就不打扰了,你们慢用。”
她干脆利落地起身离开,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但在转身的瞬间,她的余光敏锐地瞥见,吴建国因为起身的动作,裤兜里滑出了一角蓝色的文件夹,上面用加粗的黑体字印着——“声浪项目组”立项报告。
声浪项目组……那个被赵德海预定了非编室时间的神秘项目。
苏霓不动声色地走远,立刻给赵小芸发了条信息:“盯住技术科的吴建国,下班后也跟着,看他去了哪儿,见了谁,做了什么。小心点,别被发现。”
夜色再次笼罩了电视台大楼。
临近午夜,赵小芸才带着一身寒气,脚步匆匆地推开苏霓办公室的门。
她神色紧张又兴奋,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笔记本。
“霓姐,我跟了他一天!”她喘着气,一口气说道,“他下班后没回家,跟‘声浪项目组’的人吃了顿饭,然后……然后一个人去了行政楼的档案室!他有钥匙,进去待了大概半小时才出来。”
“档案室?”苏霓的目光倏然锐利起来,“他去档案室做什么?”
“我不敢跟太近,但他出来的时候行色匆匆,我看到他把几张复印的纸塞进了包里。我等他走了以后,找了档案室值班的王叔,就说我们节目组要查点资料,看了一下近期的复印记录。”赵小芸翻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行,“有了!吴建国,复印文件一份,文件名是……《关于8-17舞美道具坠落事故的处理备忘录》。”
八年前的舞美事故!
苏霓的瞳孔骤然紧缩。
那起事故,是电视台历史上一次不小的丑闻,当时一个刚刚搭建好的舞台背景突然坠落,砸伤了一位舞蹈演员。
虽然事情最后被压了下去,但负责那场晚会的总导演,也就是时任文艺部副主任的赵德海,仕途也从此戛然而止,在那个位置上一待就是八年,再无寸进。
吴建国在这个时候,去复印这份尘封的备忘录……
一个大胆的猜测在苏霓脑中成型。
吴建国是在用这份陈年旧档,作为向赵德海邀功请赏,或者说,进入那个“声浪项目组”的投名状!
而赵德海如此急于打压自己,甚至不惜动用查账这种极端手段,难道也是因为这份备忘录里,藏着比外界所知更深的秘密?
线索,终于串联起来了。
苏霓不再犹豫,拿起手机,再次拨通了陆承安的号码。
电话接通的瞬间,她没有一句废话,声音冷静而清晰,带着一种洞悉全局的强大自信。
“承安,帮我查一个人。”
她的目光穿透深夜的黑暗,仿佛已经看到了棋盘的终局。
“当年那起舞美事故现场,有一个负责清洁的钟点工,姓王,大家都叫她王阿婆。我要知道,她现在是否还在台里做返聘的钟点工,以及,她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