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霓正式调入编制的第三天,江北电视台的大会议室内气氛微妙。
台里隆重召开“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启动会”,表面是为新锐力量搭台铺路,实则暗流涌动,是各方势力重新洗牌的角力场。
胡志强作为新任掌舵人,目光如炬,扫过一张张或期待或审视的脸。
他没有长篇大论,开场便抛出一记重锤:“为鼓励内容创新,打破论资排辈的僵化壁垒,我提议,在本次培养计划中,增设‘特别贡献评议通道’。凡有重大突破性贡献者,可不拘一格,直接进入核心项目序列。”
话音未落,他视线精准地落在角落里的苏霓身上,声音清晰而坚定:“这项提议的蓝本,来自苏霓同志的《关于激活内容生产力的若干建议》。因此,该通道的首任评审委员,就由苏霓同志担任。”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整个会场瞬间被引爆。
无数道目光,夹杂着震惊、嫉妒、猜疑,如探照灯般聚焦在苏霓身上。
她才来几天?
一个凭着《街巷烟火》偶然博得同情的实习生,竟一步登天,成了能决定旁人前途的评审委员?
“开什么玩笑?一个靠哭老太太上位的,现在要来给我们定标准了?”江曼派系残余的几名资深编导聚在一起,压低声音的讥讽却字字清晰,充满了不加掩饰的恶意。
“胡台这是老糊涂了,还是被灌了什么迷魂汤?”
冰冷的嘲讽像针一样扎过来,苏霓却仿佛置身事外,连眼皮都未曾抬一下。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指尖在笔记本上轻轻划过,仿佛在勾勒一个无人能懂的蓝图。
对她而言,这些口舌之争毫无意义,真正的战场,从来不在会议室的唇枪舌剑里。
当晚,她没有理会任何试图拉拢或试探的饭局邀请,而是召集了李建军和刘晓慧,在小小的剪辑室里,将《街巷烟火》的全部原始素材铺陈开来。
“胡台给了我们一把梯子,但能爬多高,得看我们自己。”苏霓的眼神锐利而专注,“《街巷烟火》不能只是一次性的爆款,我要把它升级成一个常态化的深度纪实栏目,成为我们真正的根基。”
李建军和刘晓慧的热血瞬间被点燃。
他们熬了通宵,对每一个镜头、每一段采访进行复盘,试图从中提炼出一套可复制、可升级的方法论。
就在他们埋头苦干之时,张卫东带来了新的风声。
“市融媒体中心要搞一个‘民生纪实周播计划’,面向全市征集方案。”张卫东面色凝重地坐在苏霓对面,“这是个大项目,资源倾斜力度空前。但问题是,他们的指导思想还是老一套,要拍典型,拍模范,就是缺了你那种……真实的烟火气。”
他顿了顿,试探着问:“你的《街巷烟火》概念是现成的,最有希望拿下。有没有兴趣牵头?不过……这必须得以台里的名义申报,项目成果也归台里。”
这几乎是所有体制内创作者的宿命——用才华为单位做嫁衣。
苏霓却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清澈的眼眸里闪烁着野心的光芒:“不,我要用‘声浪传媒’的壳,去做内容的主导方。”
张卫东大吃一惊:“你的意思是……用你那个刚注册的小公司去跟市里的大项目对接?这不可能!他们连门都不会让你进。”
“谁说我要自己去敲门?”苏霓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我要借体制的船,出自己的海。台里负责背书,获取官方准入资格和播出渠道;‘声浪传媒’负责内容制作,掌握核心创作权。”
这番话让张卫东倒吸一口凉气。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让电视台甘心为一个外部小公司做嫁衣?
为了将这个疯狂的想法落地,苏霓找到了陆承安。
听完她的构想,这位资本场上的精英眼中非但没有质疑,反而亮起了棋逢对手的兴奋光芒。
他迅速为她设计了一套精妙的“双轨申报模型”:由江北电视台作为申报主体和播出单位,向市里提交项目备案;同时,电视台与“声浪传媒”签署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委托制作合同,合同中用最严谨的条款明确约定:“该项目的内容策划、摄制主导权及衍生版权,归属乙方‘声浪传媒’所有。”
“这个模式一旦成功,将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胜利。”陆承安指着模型图,语气深沉,“它将成为地方媒体融合改革中,制播分离的一个全新范式。你这是在规则的边缘,开辟一条新路。”
苏霓笑了,那笑容既有少女的明媚,又带着战士的决绝:“那就让第一把火,烧在最僵化、最核心的环节上。”
申报截止日的前夜,一切准备就绪。
张卫东正准备将厚厚的申报材料送出,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原先江曼的心腹,资深编导王莉,也提交了一份名为《城市心跳》的方案!
张卫东拿到那份方案的副本时,手都开始发抖。
这份《城市心跳》不仅同样主打普通人的纪实故事,选题方向与《街巷烟火》惊人地雷同,更可怕的是,方案后附带的三段拍摄样片,无论是画面构图、采访话术,甚至连背景音乐的情绪节点,都与苏霓团队内部测试的样片有着诡异的高度相似!
“她们偷了你的创意!这群小人!”张卫东气得脸色涨红,“这简直是明抢!”
苏霓却异常冷静,她拿过那份文件,目光没有停留在内容上,而是死死盯住了封面上不起眼的收件编号和时间戳。
“不,她们不是偷,是提前拿到了评审流程的内部通报。”她的声音冷得像冰,“她们知道评审组会更看重哪类选题,甚至可能知道我们的切入点。”
她立刻起身,直奔档案室。
在她的坚持下,管理员调出了当天的签收记录。
记录清晰地显示,王莉的《城市心跳》方案,比规定的截止时间晚了整整两个小时才送达。
但就是这份逾期文件,封面上却赫然加盖着一枚鲜红的“特急件”印章,使其绕过了程序限制。
这枚章,就是关键!
陆承安动用了他的技术手段,迅速追踪到电视台内部oA系统的公章使用日志。
半小时后,结果出来了。
审批这枚“特急件”红章的,是分管内容的副台长办公室的一名秘书。
而就在三天前,这位秘书,曾是江曼丈夫私人宴请的座上宾。
证据链形成了闭环。
但苏霓清楚,这点证据只能证明程序违规,或许能让那个秘书受处分,却不足以一击致命,将《城市心跳》彻底踢出局。
对方既然敢做,就一定留了后手,会用“工作疏忽”之类的借口搪塞过去。
办公室里,所有人都看着苏霓,等待她做出决定。
是去向胡志强告状?
还是在评审会上当众揭发?
苏霓沉默了许久,忽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她打开电脑,将自己和团队熬了无数个夜晚才整理出来的,《街巷烟火》完整版拍摄手记——一份包含了选题逻辑、采访伦理守则、镜头语言设计、后期剪辑原则等全部核心创作思路的详细文档,直接公开发布到了电视台的内部论坛上。
并且,她在文末附上了一句话:“好内容不怕抄,怕的是抄袭者没有注入真心的勇气。欢迎各位同行交流、指正,乃至超越。”
这一手,石破天惊!
张卫东几乎要疯了:“苏霓你疯了?你这是把自己的独门秘籍拱手让人啊!她们正愁抄不像,你直接把说明书送过去了!”
苏霓的目光穿透屏幕,仿佛看到了那些躲在暗处窃喜的嘴脸,她轻声道:“他们要抄,就让他们抄。我要让所有人看看,什么是形似,而什么,才是神似。”
次日的项目评审会,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专家组的桌上,并排摆放着《街巷烟火》和《城市心跳》两份方案,以及那份轰动全台的公开手记。
王莉团队的成员们面色苍白,她们没想到苏霓会用这种“自杀式”的打法,将战火烧到了所有人的眼皮底下。
就在专家们就“创意雷同”和“程序正义”争论不休时,会议室的音频系统突然接入了一个威严的声音。
是市委宣传部的郑书记。
“我刚看完苏霓同志在内网发的那本手记。”郑书记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一个搞创作的人,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论全部公开,让大家学习、评判,甚至去超越。这种胸襟和格局,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改革的态度。我们需要的是能引领方向的人,而不是关起门来保护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工匠。”
他的话,一锤定音。
“我宣布,”会议主持人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本次‘民生纪实周播计划’试点项目,唯一入选方案是——《街巷烟火》!”
掌声雷动。王莉的脸在一瞬间变得毫无血色。
散会后,苏霓没有立刻离开。
她独自站在走廊尽头的巨大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城市的车水马龙。
夕阳的余晖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
“你们抄得走形式,可抄不走那份面对每一个普通人时,发自内心的真诚。”她轻声自语,像是在对空气中的对手宣告,也像是在对自己重申。
这时,陆承安悄无声息地走到她身边,递过一个文件夹。
苏霓疑惑地接过,打开一看,标题赫然写着——《关于媒体创新项目知识产权保护及商业模式构建的法律指引草案》。
他的眼神深邃如海,里面映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官司打赢了,但战争才刚刚开始。栏目要播出,就要面对市场最真实的检验。这不仅仅是口碑的较量,更是商业价值的对决。你负责点燃火焰,我来确保这团火,能烧得更旺,烧得更久,并且,不会被任何人轻易扑灭。”
苏霓合上文件夹,心中那根紧绷的弦非但没有松懈,反而因为即将到来的真正考验,而发出了更加激昂的嗡鸣。
是的,内部的斗争只是序曲,当《街巷烟火》的第一期节目,真正呈现在千千万万观众眼前时,那场决定生死的终极审判,才算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