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会议室里,10位专家围坐在椭圆形桌旁。
每个人面前都平铺着集水器样机照片,疏水膜的纹路清晰可见。
旁边摞着的测试报告足有半指厚,纸页边缘已被翻得毛糙。
秦翡坐在靠门的位置,背后垫着灰色靠垫,刚好抵着腰腹的酸胀。
她怀里抱着几张草图,牛皮纸边角被指尖攥得发卷。
桌角的毛豆屏幕亮着微光:“当前分贝:28db,安全”。
她指尖还留着香樟叶的清香——进场前特意绕到楼外摸了摸叶子,掌心的柔软触感和小区老樟树一模一样。
紧绷的神经总算松了些。
“秦小姐,您在疏水膜上贴的棉线,是普通棉纱线,并非专业引流绳。”一位戴黑框眼镜的专家率先开口。
是灌溉领域的刘教授,花白鬓角透着严谨,钢笔尖死死点在照片的棉线处。
“为什么选这种材料?引流效率会不会比专业材料低?”
秦翡抬头,视线落在照片上,语气平静得像聊“螺丝该拧几圈”:“棉纱线吸水后会贴紧膜面,不会像专业引流绳那样翘起来。”
“翘起来的话,水珠会顺着绳子侧面滴到桶外,纯属浪费。”她指尖摩挲着草图折痕,补充道。
“而且棉纱线软,能跟着膜的弧度贴紧,水珠顺着线芯流——就像水顺着吸管走,不会漏。”
她拿起铅笔,在草图空白处画了条弯曲弧线,和疏水膜的下垂造型一模一样。
“更重要的是棉纱线便宜,村里小卖部1块钱一卷,村民自己能换。”
“专业引流绳十几块钱一米,他们舍不得买,坏了就不用集水器了。”
刘教授点点头,飞快记着笔记,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格外清晰:“很实用的考虑。我们之前只想着效率,没考虑村民的使用成本。”
“膜的角度调5度,您是怎么确定的?”上海交大的张教授接话。
他手指点着测试数据,眉头蹙成川字:“我们反向测试了3度和7度:3度水珠流得慢,大半蒸发;7度流得太快,到桶口容易溅出。”
“但为什么偏偏是5度?有流体力学计算依据吗?”
“试出来的。”秦翡指着草图上的“5°”标注。
“我用了4种角度,每种试10次,记录出水速度和浪费量。”
“5度时,水珠每分钟流15滴,刚好顺着桶壁滑下去,不溅也不怎么蒸发。”
“3度每分钟只有8滴,一半蒸发了;7度25滴,10滴会溅出去——所以选5度。”
小陈赶紧接话,手指绞着文件袋带子,语气紧张又恳切:“我们有完整测试记录,从3度到9度的出水数据、蒸发量、风速都标了。”
“等下能发给各位专家参考。”
这时,一位头发微卷的专家突然开口,语气带着商业化热忱:“秦小姐,这集水器效率这么高,有没有考虑和企业合作,推‘民用升级版’?”
“加个智能显示屏,做个好看的外壳,定价200块,城市养绿植的人肯定抢着买。”
“我认识几家家电企业,愿意投资。”
秦翡眼神顿了一下,下意识抿唇,指尖在草图上掐出个浅印。
这类“和技术无关”的问题,她向来不知怎么回应。目光下意识飘向斜对面的陈砚舟。
陈砚舟立刻接话,语气温和却坚定:“目前核心目标是解决干旱地区民生需求,让村民用最少的钱用上集水器,商业化暂时不考虑。”
他敲了敲低湿度测试数据,把话题拉回正轨:“今天主要探讨技术优化,比如湿度低于60%时怎么保证效率,这对西北半干旱地区更重要。”
那位专家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抱歉,是我跑题了。”
他清了清嗓子,换了专业神情:“那聊聊低湿度适配吧。秦小姐,湿度50%时,膜的温度需要降到多少?”
秦翡眼神瞬间聚焦,语气轻快了些,像回到熟悉的领域:“18c左右。”
“模拟舱试过,18c、50%湿度时,一小时能出1.2升水,够浇8棵玉米苗。”
她拿起笔圈出竹架底部:“可以在这儿装个小冰盒,比冰袋耐用,能维持4小时低温,村民中午换一次就行。”
接下来一小时,秦翡完全沉浸在技术里,连靠垫滑下去都没察觉。
“竹架防腐用天然树脂,”她指着草图,语气肯定,“不会污染土壤,和给毛豆涂的保护剂成分一样,对农作物没影响。”
“集水桶底部做10度倾斜,”她划向桶身示意图,“方便倒干净,村里老人也能拎动。”
“棉线一周换一次,肥皂水洗净能重复用3次,成本几乎忽略。”
每句话都简洁精准,专家追问的细节也能立刻回应。
毛豆屏幕弹出小字:“当前分贝:32db,安全~秦小姐回答得超棒!专家们都在记笔记哦!”
秦翡摸了摸毛豆屏幕,冰凉触感让她更安心,嘴角悄悄弯起。
原来专注技术时,“人多”的不适会消失。这些问题和“怎么让轮椅不磨手”一样,都是“需要解决的小事”,简单又安心。
“秦小姐,关于天然树脂的具体品类——”张教授的话刚起头。
就被一阵刻意的轻咳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