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对着镜头说:“好啊!我明天就去实验室,看看你们的细菌培养情况,也帮着把把关。”
“争取让这个方案早点落地,让青川河的水早点变干净。”
挂了连麦,秦翡先伸手擦了擦透明小瓶的瓶身——上面沾着点上次测试溅的淀粉粉末。
她捏起磨砂口试管,往瓶里倒了半管。
淡黄色液体像稀释的蜂蜜,细密的小气泡顺着管壁慢慢往上冒,像撒了把碎星星。
她晃了晃试管,液痕缓缓流下,转头对刚进来的李工和屏幕里的张教授(连麦没断)说:“这就是‘终止剂’,不是农药那种呛人的毒药,是给细菌的‘最后一顿饭’。”
“它们吃完就知道活干完了,该‘下班’,不会赖在河里。”
“自毁开关?”张教授皱着眉往前凑了凑,老花镜滑到鼻尖,手里还捏着本卷边的《环境微生物学》,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调研笔记。
“你可别跟我说是化学药剂!”他声音提高了点,语气里满是顾虑。
“上个月去临河市调研,河面上飘的死鱼能装满三辆三轮车,村民们扛着鱼竿堵在环保局门口,说用硫酸铜杀藻,鱼死了不说,连河边的芦苇都枯了——化学药剂绝对不行,会把河彻底毁了!”
“不是化学药剂,是玉米胚芽和大豆榨完油剩下的粕,提炼出来的提取物。”秦翡把试管举到阳光下,液体透着淡淡的琥珀色光泽。
“我们在培养时就给细菌加了‘营养依赖’,它们的身体里只有分解改性淀粉才能产生能量。”
“就像人只吃米饭才能饱,没了米饭,再饿也不会啃树皮。”
“等淀粉耗完,细菌48小时内就会没力气,不繁殖也不爬,最后自然死亡,河底的纤毛虫还会把它们当点心吃,变成淤泥的养分,一点污染都不留。”
她翻开方案补充页,指尖划过“自毁机制”三条细则——纸页边缘沾着点蓝色墨水,是上次修改时不小心蹭的。
“第一个是‘淀粉耗尽自停’——我们算过无数遍,用电子秤称了三次。”
“1公斤改性淀粉刚好够1000个胶囊里的细菌,分解500立方米河水里的污染物,不多不少。”
“就像给工人定了工作量,活干完了,饭也吃完了,准时‘下班’,不会赖在河里占地方。”
李工突然攥着手机插话,屏幕上是张村王主任发的语音转文字,还配了张竹篮的照片。
“我刚跟王主任打电话,他说村民们已经在河边搭了三个临时投放点。”
“用老竹竿围了200米的圈,竹竿上绑了红布条当标记,怕投错地方。”
“对了,李大叔还把家里的非遗竹篮找出来了——就是他老伴当年跟老艺人学的,用蜂蜡煮过的水竹编的,不漏水,刚好装胶囊,一次能装50个,比塑料盆方便多了!”
“蜂蜡煮过的竹篮?那确实好用。”秦翡笑了笑。
“我外婆家也有一个,装米装面都不潮,没想到还能装胶囊。”
“这样投放的时候,胶囊不会洒,也不会沾到水提前溶解。”
“第二个是‘过量繁殖干预’。”秦翡接着说,目光落回试管上。
“要是遇到极端天气,比如明天突然升温到30c,细菌繁殖快了,我们就投终止剂——这里面的特殊蛋白质,细菌吃了会触发‘休眠基因’,像按下暂停键。”
“既不繁殖也不分解有机物,最后被其他微生物吃掉。”
“风启的实验室测过,他们把终止剂混在鱼食里喂鲫鱼,24小时后鱼还在抢食,鳞片都发亮,一点事没有。”
“终止剂自己也会降解成氨基酸,跟肥料似的,还能让水草长得更绿。”
小陈突然从抽屉里翻出测试报告,报告夹在《环境监测规范》里,翻的时候差点掉出张银杏书签。
“张教授您看!这是上周三的测试记录。”
“我们把终止剂按1:1000的比例倒进有水草的鱼缸,三天后测叶绿素含量,比没加的鱼缸还高了15%。”
“水草叶子绿得发亮,连鱼缸壁上的青苔都少了,证明真没伤害。”
“第三个是‘全程安全测试’。”秦翡接过报告举到镜头前,上面的红色印章“风启科技实验室认证”格外显眼,边缘还有测试员的手写签名。
“风启模拟了30种极端环境,比如水温从15c骤升到35c,ph值从7.2降到5.5。”
“甚至混了化工厂偷偷排的废水——就是上次我们取样时发现的那种,细菌都没变异。”
“终止剂的降解率也是100%,符合国家地表水2类标准,能直接浇地,玉米苗不会烂根。”
“风启科技-陈”的弹幕很快发来截图,是刚出炉的实时监测数据,表格里的数字还带着点热乎气,右下角标着“测试时间:今日10:23”。
【最后一组测试刚结束!淀粉耗尽后细菌48小时死亡率100%,未发现变异菌体;终止剂对河虾、田螺的急性毒性测试均为‘无毒性’,24小时降解率100%,可以放心用!】
张教授盯着截图看了半分钟,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节奏跟他平时讲课敲黑板一样。
终于点了点头,语气里的严肃少了几分,多了些认可:“这个‘自毁开关’确实考虑周全了。”
“之前我总担心细菌变成新的污染源,现在看来,你们连它们的‘退路’都找好了——既让它们干活,又不让它们捣乱。”
“比有些只顾着眼前、不管后续的方案强多了,不容易。”
李工激动得攥紧了方案纸,纸角都被捏出了褶子,还差点碰倒桌上的笔。
“太好了!我现在就去局里找王局长推进治理许可,顺便跟王主任说投放点的事!”
“村民们昨天还在群里发视频,李大叔正用软布擦那个非遗竹篮,说要让竹篮也‘干干净净去干活’——这次肯定能让青川河的水变干净!”
秦翡把试管里的终止剂倒回小瓶,盖紧盖子时还特意拧了两圈,生怕漏出来污染培养皿。
“投放前我们再测一次,把淀粉和细菌的量再核对三遍,用电子秤精确到克。”
“就像做饭,米和水得按比例来,多了糊锅,少了夹生——治理污染也一样,差一点都不行。”
“不能让村民们白等,也不能浪费了李大叔的好竹篮。”
弹幕里,“青川河村民老李”的留言带着张照片——照片里的老槐树叶子发黄,树干上挂着个红绸带,树下摆着个油亮的竹篮。
【谢谢秦小姐!谢谢张教授!俺把家里的非遗竹篮找出来了,蜂蜡煮的,不漏水!等河水变干净,俺们用这竹篮装第一桶水,浇村里的老槐树,它去年还开了满树花呢!】
“环保小卫士”:【主播太细心了!连细菌的“下班时间”都算好,还考虑到用非遗竹篮装胶囊,既环保又实用,这才是真的生态治理!】
小陈把终止剂放进蓝色试剂盒,贴上“青川河专用-终止剂”的标签,还在旁边画了个小竹篮图案。
“风启的传感器下午两点就能到,我跟他们技术部的小刘说好了,到了先在校准仪上测半小时——上次有个传感器偏差了0.3米。”
“这次得测准位置,别让细菌跑错治理区,辜负了李大叔的竹篮。”
秦翡点头,把方案、培养皿和终止剂摆成一排,像摆好了一套治病的工具。
“嗯,明天上午先给每个胶囊装传感器,下午再测一次细菌的分解效率。”
“做事得有始有终,不能开头认真,结尾马虎——不然之前熬的五个通宵,还有李大叔擦竹篮的功夫,全白费了。”
张教授突然在连麦里补充道:“明天我带台便携式检测仪去,是德国进口的,比你们实验室的灵敏三倍。”
“咱们现场测终止剂的降解速度,这样申请许可时更有说服力。”
“对了,把你们的测试报告发我一份,我加个专家意见,盖上研究所的章,能快点批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