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伞”总部的现金流警报仍未解除。地推铁军播下的种子需要时间生长,而公司的日常运营、人员工资、服务器费用,每一项都在持续消耗着所剩无几的现金储备。林薇深知,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快速补充现金流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必须与公司核心业务相关,不能是饮鸩止渴的短期借贷。她的目光,最终锁定在那家刚刚达成试点合作的龙头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身上——应收账款变现。
一、 解剖麻雀:从试点案例中寻找金融切入点
那家龙头企业(化名“恒远制造”)试点成功的第一笔订单融资,虽然金额不大,但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林薇立刻组织了一个包括财务、法务、技术在内的精干小组,对这笔交易进行彻底的“解剖麻雀”。
他们发现,恒远制造向上游供应商(李老板的厂子就属于这一类)采购时,通常给予45-90天的付款账期。这对于恒远来说是合理的资金周转安排,但对于李老板这样的小供应商来说,却意味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去垫付原材料款和人工成本,从而不敢接大单,或者被迫接受高成本的民间借贷。
“我们的机会就在这里。”林薇在复盘会上指出,“恒远制造的信用是优质的,它确认过的订单和应收账款,就是一笔潜在的、几乎零风险的优质资产。如果我们能帮助李老板们将这笔‘未来的钱’提前变现,我们就能从中找到商业模式。”
二、 设计模式:夹缝中的金融创新
直接放贷?“智伞”没有金融牌照,也绝无可能动用所剩无几的现金。林薇的思路是:搭建平台,连接资产与资金。
她设计的模式分为几步走:
1. 资产确认与数字化:利用与恒远试点合作的基础,技术团队开发了一个极简的接口。恒远制造的相关负责人,在内部审批流程完成后,对合格供应商的合格应收账款进行在线“确权”操作。这一步通过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真实、不可篡改,生成一份数字化的“应收账款凭证”。
2. 资产打包与推荐:“智伞”平台将这些经过核心企业确权的应收账款凭证,按照金额、账期、供应商信用(结合其使用“企业风险速查”工具的历史行为数据)等进行分类和初步风险评估。
3. 资金方引入:林薇亲自出马,不再去找那些门槛高高在上的大型银行,而是瞄准了本地的城商行、农商行、以及一些正规的保理公司。她的说辞极具针对性:“我们提供的是经过优质核心企业确权的应收账款,底层资产清晰,风险极低。我们不仅提供资产包,还提供全程的技术支持,确保交易流程透明、资金流向可控。你们只需要评估核心企业的信用和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即可,大大降低了你们的尽调成本和风险。”
4. 交易促成与收费:一旦资金方认可资产并愿意提供融资,“智伞”平台则作为技术服务和信息撮合方,向融资成功的供应商收取一笔较低比例(例如1%-2%)的服务费。对于资金方,则不收费,以此吸引他们入场。
这个模式的核心在于,“智伞”不碰资金,不承担信用风险,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两件事:用技术确保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用平台连接供需双方。
三、 破冰之旅:说服第一个资金方
说服资金方是最大的难点。金融机构天性保守,对于“智伞”这种名不见经传的科技公司提出的新模式,充满了疑虑。
林薇选择了本地一家规模较小但以创新灵活着称的城商行——农商银行作为首个突破口。她准备了厚厚一沓材料,不仅仅是方案本身,还包括恒远制造的财务报表、行业地位证明、试点交易的完整流程记录和数据审计报告、以及“智伞”的技术安全保障白皮书。
会谈进行得异常艰难。农商银行的信贷部总经理提出了无数个问题:
“你们如何保证恒远确权操作不被内部人滥用?”
“应收账款重复融资怎么办?”
“资金直接划给供应商,万一供应商挪用资金,到期无法交货,导致恒远拒付,风险如何控制?”
“你们的系统被黑客攻击了怎么办?”
林薇和技术顾问一一解答,展示了加密授权流程、区块链登记查重机制、以及资金闭环管理的设计(资金方直接付款给供应商的原材料上游厂家,确保专款专用)。她甚至承诺,“智伞”可以先行投入技术力量,帮助农商银行搭建一个临时的系统对接环境,供他们进行小规模测试。
最终打动对方的,不是天花乱坠的技术名词,而是林薇拿出的一份对恒远制造上游百家供应商的抽样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这部分被压抑的融资需求规模巨大,且因为缺乏有效渠道而无法满足。“这是一个全新的、风险可控的优质资产池,”林薇最后强调,“贵行如果能率先切入,将获得显着的先发优势。”
农商银行最终同意,拿出少量资金,进行一个极小范围的封闭测试。
四、 首单落地:流程磨合与价值证明
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在磕磕绊绊中启动。
恒远制造发出了新的订单,并对李老板厂子对应的应收账款进行了确权。
李老板在“智伞”的地面服务人员指导下,在App上提交了融资申请。
“智伞”平台将这笔应收账款凭证推送给了农商银行。
农商银行的风控人员通过对接的接口,核验了恒远的确权状态和交易细节,确认无误。
资金没有直接给李老板,而是根据协议,由农商银行直接支付给了李老板指定的原材料供应商。
三天后,李老板急需的原材料顺利入库,生产线得以持续运转。
整个流程中,“智伞”的平台像一条透明的管道,清晰地展示着资金的流向和资产的状态,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
成功后,李老板激动地给地推人员打电话:“太好了!这下再也不怕接大单了!”而农商银行方面,也惊讶于整个流程的顺畅和透明,开始对后续合作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
五、 血脉初通:模式复制与现金流改善
虽然第一笔业务的服务费微不足道,但其象征意义和模式价值巨大。
林薇迅速总结经验,形成标准化的推广方案。她派团队去接触恒远制造的其他供应商,同时也开始物色其他行业、其他区域的龙头企业,用恒远的成功案例作为“敲门砖”。
另一方面,她开始接触更多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复制与农商银行的合作模式。
慢慢地,“智伞”的平台上,开始有了细微但稳定的现金流流入。每一笔服务费虽然不多,但贵在持续且风险极低。它不再仅仅依靠烧钱度日,而是开始拥有了一丝微弱的自我造血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切入供应链金融,“智伞”找到了一条将自身技术能力与真实商业场景、金融需求紧密结合的路径。它不再是飘在空中的概念,而是真正成为了商业世界“现金血脉”的一部分,虽然还只是一条极其细微的毛细血管,但已经看到了通向下一个节点的希望。现金流的严冬依然寒冷,但冰层之下,已然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活下去的希望,又增加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