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子边缘,一座略显陈旧的磨坊静静矗立。磨坊的墙壁由青砖砌成,因岁月的侵蚀,砖缝间长出了些许青苔。走进磨坊,一股潮湿而又带着谷物香气的味道扑面而来。在磨坊的中央,一块巨大的石磨盘横卧在那里,它犹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村子里古老的磨面记忆。
石磨盘分为上下两扇,上扇磨盘略小,中间有一个圆孔,那是用来投放谷物的地方。下扇磨盘较大且平整,周围有一圈浅浅的凹槽,用于收集磨出的面粉。磨盘的表面布满了细密的纹理,这些纹理在长期的研磨过程中被磨损得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出当初工匠们精湛的雕琢技艺。连接上下磨盘的是一根粗壮的木轴,木轴已经有些腐朽,却依然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位置。
陆延踏入磨坊,目光立刻被石磨盘吸引。他缓缓走到磨盘前,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磨盘上的纹理,感慨道:“这石磨盘,曾经可是村子里的宝贝,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陆延的眼神中满是敬畏与怀念,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往昔的岁月。
在过去,每当收获了小麦、玉米等谷物,村民们便会挑着担子,带着自家的谷物来到磨坊。大家排着队,等待着使用石磨盘。轮到陆延家时,父亲会把谷物倒入磨盘的圆孔中,然后推动磨盘上的木把手,开始一圈又一圈地转动。陆延则在一旁帮忙,看着金黄色的麦粒缓缓落入磨盘,随着磨盘的转动,渐渐变成细腻的面粉,从磨盘边缘的缝隙中流淌出来,心中满是新奇与期待。
在没有电的年代,石磨盘的转动全靠人力。每次磨面,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但村民们从未抱怨过。大家互相帮忙,轮流推动磨盘,在磨坊里一边劳作,一边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磨坊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陆延还记得,小时候过年,家里总会用石磨盘磨出的面粉制作各种美食。母亲会用新鲜的面粉蒸出白白胖胖的馒头,炸出金黄酥脆的油条,包出香气四溢的饺子。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陆延的味蕾,更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家的温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磨面机逐渐取代了石磨盘。石磨盘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搁置在磨坊里。但它在村民们心中的地位从未改变,它是村子里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村民们对过去艰苦而又充实生活的回忆。
“这石磨盘,见证了村子里的农耕岁月,也见证了村民们的勤劳与智慧。”陆延站起身来,望着石磨盘,感慨地说道。这时,你也走进磨坊,点头说道:“是啊,它是我们乡村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陆延和你商量着如何保护和利用石磨盘,让它成为村子里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或许可以在磨坊里设置一个小型的展览区,展示石磨盘的历史、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农耕工具;或许可以定期举办传统磨面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磨坊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石磨盘上,为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石磨盘在岁月的长河中,将继续以它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村子里的故事,传承着乡村的记忆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