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五月,京城已是榴花似火、槐香满庭。宫墙内的御花园里,牡丹褪去了芳华,芍药开得正盛,红的、粉的、白的花朵簇拥在一起,衬着青砖黛瓦,愈发显得富丽堂皇。按照大靖祖制,每年五月初一要举办宗室宴会,召集皇室宗亲齐聚宫中,联络亲情、共话家国。对于萧承泽与萧承月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热闹的家宴,更是学习宫廷礼仪、领悟处世分寸的重要课堂。
宴会前三日,负责教导皇室礼仪的张姑姑便住进了东宫。张姑姑在宫中任职三十年,历经三朝,不仅精通各类宫廷礼仪,更深谙礼仪背后的人情世故。她穿着一身深紫色的宫装,发髻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温和却不失威严的神情,一举一动都透着端庄得体。
“太子殿下,公主殿下,宫廷宴会不同于寻常家宴,宾客皆是皇室宗亲,身份有别、辈分各异,礼仪上的分寸尤为重要。”张姑姑坐在东宫的暖阁里,面前摆放着一份宗室名录,“礼仪并非死板的规矩,而是待人接物的分寸,既要彰显皇家的威仪,又要让宾客感受到尊重与暖意,这才是礼仪的真谛。”
萧承泽穿着一身天青色的常服,端坐一旁,认真倾听。他深知宗室关系关乎朝堂稳定,这场宴会不仅是联络亲情,更是维系宗室和睦的重要场合,丝毫不能马虎。萧承月则穿着浅粉色的衣裙,手中捧着一方绣帕,眼中满是好奇。她平日里在宫中随性惯了,对于这些繁琐的礼仪,虽觉得有些枯燥,却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张姑姑先从最基础的仪容仪表讲起:“殿下们需谨记,宴会当日,衣着要华贵却不张扬,妆容要淡雅却不失端庄。太子殿下应穿明黄色常服,佩戴玉带,彰显储君身份;公主殿下可穿正粉色宫装,缀以珍珠流苏,既符合公主身份,又不失少女娇憨。言行举止要沉稳有度,不可大声喧哗,不可随意走动,入座、起身、举杯、行礼,皆要从容不迫。”
接着,张姑姑重点讲解了不同身份宾客的行礼规范:“对待皇叔辈的亲王,需行全礼,双手交叠于腰侧,屈膝躬身,腰杆挺直,目光平视对方鞋面,口中问候‘皇叔安好’;对待同辈的郡王、郡主,行半礼即可,屈膝轻点,问候‘王兄\/王姐安好’;对待长辈宗亲中的命妇,如王妃、太妃,行礼时要侧身避让,体现晚辈的恭敬。”
张姑姑一边讲解,一边亲自示范,动作标准流畅,既端庄又不失温婉。“行礼时,关键在于分寸。身份尊贵者,礼要足,以示敬重;辈分相近者,礼要简,以示亲近;若对方曾有过错或身份特殊,礼既要到位,又不能过分谦卑,以免失了自身身份。”
说到这里,张姑姑特意停顿了一下,看向萧承月:“公主殿下,此次宴会,安郡王也会出席。安郡王是先帝的弟弟,辈分尊贵,但此前因过错被圈禁三年,去年才改过自新,恢复爵位。对待安郡王,行礼时既要体现晚辈对长辈的恭敬,又不能过于谄媚,要保持公主应有的端庄,让他感受到朝廷的宽容与尊重,这便是最难的分寸。”
萧承月闻言,心中暗暗记下。她曾听宫人提起过安郡王,说他年轻时性情桀骜,因参与谋逆被圈禁,后来在圈禁期间潜心读书,反思己过,去年陛下念及宗室亲情,才恢复了他的爵位。对于这样一位身份特殊的长辈,她确实需要好好把握礼仪的分寸。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张姑姑让宫人扮演不同身份的宗亲,进行模拟演练。萧承泽学得很快,无论是对亲王的全礼,还是对同辈的半礼,都做得标准规范,语气沉稳,举止得体。萧承月则略显生疏,起初行礼时要么过于僵硬,要么过于随意,张姑姑耐心地一一纠正:“公主殿下,行礼时腰杆要挺直,不可弯腰驼背;屈膝的角度要适中,太深显卑微,太浅显傲慢;眼神要温和,面带微笑,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
萧承月认真听从张姑姑的指导,一遍遍地练习。她对着铜镜,调整自己的姿势和表情,直到行礼时既端庄大方,又自然得体。演练到向“安郡王”行礼时,她起初有些犹豫,不知该如何把握分寸。张姑姑在一旁提醒:“公主殿下,记住,你是大靖的公主,身份尊贵,行礼是出于晚辈的恭敬,而非畏惧。目光要平和,语气要真诚,既要让安郡王感受到尊重,也要让他明白,你代表的是朝廷的体面。”
萧承月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对着扮演安郡王的宫人,双手交叠于腰侧,屈膝躬身,角度恰到好处,既没有像对亲王那样行全礼,也没有像对同辈那样行半礼,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安郡王安好。”她的声音温和清脆,眼神平和,面带微笑,既不失公主的端庄,又透着晚辈的谦逊。
张姑姑满意地点点头:“很好,公主殿下,就是这个分寸。礼仪的核心是尊重,无论是对待尊贵的亲王,还是改过自新的郡王,只要心怀尊重,把握好分寸,就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也能彰显自己的身份。”
经过三日的反复演练,萧承泽与萧承月已经熟练掌握了宴会的各项礼仪。宴会当日,天色未明,宫人便开始为他们梳妆打扮。萧承泽换上明黄色常服,腰间佩戴着成色上好的玉带,头戴金冠,身姿挺拔,眉宇间透着储君的沉稳与威仪。萧承月则换上正粉色宫装,裙摆上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样,腰间缀着一串珍珠流苏,行走时轻轻摇曳,头上梳着双环髻,插着两支珍珠发簪,脸上施着淡雅的妆容,既娇俏动人,又端庄得体。
巳时三刻,宗室宴会在御花园的澄瑞亭举行。澄瑞亭位于御花园中心的湖边,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周围点缀着奇花异草,湖面上荷叶田田,荷花初绽,景色宜人。亭内摆放着数十张案几,案几上摆满了精致的菜肴、点心和美酒,香气四溢。
宗室宗亲们陆续抵达,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华贵服饰,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谈,气氛热闹而融洽。萧玦与苏清鸢坐在主位上,接受宗亲们的问候。萧承泽与萧承月站在父母身侧,面带微笑,迎接前来的宾客。
第一位前来的是秦王,他是萧玦的亲弟弟,辈分尊贵,身份显赫。萧承泽与萧承月连忙上前,萧承泽率先行礼:“皇叔安好。”他双手交叠,屈膝躬身,行全礼,动作标准,语气恭敬。萧承月紧随其后,同样行全礼,声音温和:“皇叔安好。”
秦王笑着扶起他们:“泽儿、月丫头都长这么大了,礼仪周全,真是越来越懂事了。”
接着前来的是几位同辈的郡王和郡主,萧承泽与萧承月行半礼,问候道:“王兄安好”“王姐安好”,语气亲切,举止随意却不失分寸,让同辈的宗亲们感受到了亲近。
不久,安郡王缓缓走来。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常服,须发已有些花白,脸上带着岁月的痕迹,眼神平和,没有了年轻时的桀骜,多了几分沉稳与内敛。他走到萧玦与苏清鸢面前,躬身行礼:“臣弟参见陛下,参见皇后娘娘。”
萧玦笑着抬手:“皇弟免礼,坐吧。”
安郡王谢过之后,转身看向站在一旁的萧承泽与萧承月。萧承泽率先上前,躬身行礼:“侄儿参见安郡王。”他的行礼标准而恭敬,既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又不失储君的身份。
随后,萧承月走上前。她深吸一口气,回忆着张姑姑的教导,双手交叠于腰侧,屈膝躬身,角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没有行全礼那般隆重,也没有行半礼那般随意,而是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恭敬。她的腰杆挺直,眼神平和地看向安郡王,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声音清脆悦耳:“侄女参见安郡王,愿安郡王身体康健,万事顺意。”
安郡王看着眼前的小公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欣慰的笑容。他没想到,这位年幼的公主竟然如此懂礼仪、知分寸。她的行礼既没有因为他曾有过错而显得轻视,也没有因为他的辈分而显得过分谦卑,恰到好处的恭敬,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尊重与暖意。
安郡王连忙伸手扶起她,语气温和:“公主殿下免礼。”他仔细打量着萧承月,笑着对萧玦与苏清鸢说道:“陛下,皇后娘娘,公主殿下真是个聪慧通透的孩子。不仅懂礼仪,还懂分寸,待人接物恰到好处,将来定能成为宗室与百姓都爱戴的公主。”
萧玦与苏清鸢闻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苏清鸢握住萧承月的手,柔声说道:“月丫头,往后要继续保持这份分寸与恭敬。”
萧承月点点头,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宴会正式开始,萧玦举杯致辞:“今日召集各位宗亲齐聚一堂,共赏春光,共话亲情。近年来,大靖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离不开各位宗亲的鼎力支持。愿我们宗室和睦,同心协力,共护大靖江山,让百姓永享太平。”
宗亲们纷纷举杯回应:“愿陛下圣体康健,愿大靖江山永固!”
酒杯碰撞声清脆悦耳,宴会气氛愈发热烈。席间,宗亲们相互敬酒,谈笑风生。萧承泽与萧承月按照张姑姑教的礼仪,依次向各位宗亲敬酒。他们走到每一位宗亲面前,行礼、举杯、问候,语气真诚,举止得体,既彰显了皇家的威仪,又让宗亲们感受到了晚辈的恭敬与暖意。
向秦王敬酒时,萧承月依旧行全礼,语气恭敬:“皇叔,侄女敬您一杯,愿您事事顺心,福寿安康。”
秦王笑着饮下酒,说道:“月丫头有心了,也祝你健康成长,越来越优秀。”
向同辈的顺平郡主敬酒时,萧承月行半礼,语气亲切:“王姐,妹妹敬你一杯,愿我们姐妹情谊长存。”
顺平郡主笑着说道:“月妹妹真可爱,姐姐也敬你一杯。”
轮到向安郡王敬酒时,萧承月依旧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分寸。她躬身行礼,举杯说道:“安郡王,侄女敬您一杯。听闻您在圈禁期间潜心读书,反思己过,这份毅力与决心,让侄女十分敬佩。愿您往后的日子,平安顺遂,乐享天伦。”
安郡王闻言,心中更是感动。他没想到,这位小公主竟然还知道他在圈禁期间的事情,而且没有丝毫轻视,反而表达了敬佩之情。他站起身,郑重地饮下酒,说道:“多谢公主殿下的体谅与敬佩。臣弟定当铭记过往的教训,往后一心向国,不负陛下与皇后娘娘的宽容,不负公主殿下的厚爱。”
萧承月看着安郡王眼中的真诚,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的礼仪与分寸,不仅让安郡王感受到了尊重,更化解了他心中的隔阂与自卑。
宴会席间,还有不少宗亲主动与萧承泽、萧承月交谈。萧承泽应对自如,既谈论家国大事,又闲聊家常,言语间透着储君的远见与沉稳;萧承月则温柔得体,认真倾听宗亲们的话语,偶尔回应几句,既不抢话,也不冷场,让每一位与她交谈的宗亲都觉得舒服自在。
有一位年迈的太妃拉住萧承月的手,絮絮叨叨地说起了往事。萧承月耐心地倾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微笑,没有丝毫不耐烦。太妃笑着说道:“月丫头真是个好孩子,懂事又贴心,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毛躁。有你这样的公主,真是大靖的福气。”
萧承月笑着说道:“太妃过奖了,能听太妃讲述往事,是侄女的荣幸。”
宴会持续了三个时辰,直到夕阳西下,宗亲们才陆续告辞。送走最后一位宗亲,萧承泽与萧承月跟着萧玦与苏清鸢回到了寝宫。
卸下沉重的头饰,换上舒适的常服,萧承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走到苏清鸢身边,依偎在母亲怀里,说道:“母亲,今天的宴会真累呀,要记那么多礼仪,还要应对那么多宗亲。”
苏清鸢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道:“累但有收获,对不对?你今天在宴会上的表现非常好,尤其是对待安郡王的礼仪,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连你父皇都对你赞不绝口。”
萧承月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得意,说道:“母亲,我现在明白了。礼仪不是死板的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动作,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让每个人都觉得舒服、被尊重。对待尊贵的亲王,要行全礼,体现敬重;对待同辈的宗亲,要行半礼,体现亲近;对待安郡王这样身份特殊的长辈,既要恭敬,又不能卑微,让他感受到尊重与平等。”
苏清鸢闻言,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许。她点点头,说道:“月丫头,你能明白这一点,比学会所有礼仪动作都重要。礼仪的本质不是形式,而是人心。无论是对待宗室亲王,还是对待普通百姓,无论是身处繁华的宫廷,还是身处偏远的乡村,都要心怀尊重,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感受。这样的礼仪,才能真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戴。”
萧承泽也走了过来,说道:“母亲说得对。今天的宴会让我明白,宗室和睦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而维系宗室和睦,不仅需要朝廷的恩威,更需要我们用真诚的态度、得体的礼仪,去尊重每一位宗亲,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就像对待安郡王,我们用恰当的礼仪让他感受到了朝廷的宽容与尊重,他才能真心悔过,为国家效力。”
萧玦坐在一旁,看着一双儿女的成长,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说道:“泽儿、月丫头,你们都长大了,懂得了礼仪的真谛。作为皇室子女,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皇家的形象,都关乎着国家的稳定。往后,无论你们身处何种场合,都要谨记‘尊重’二字,以礼待人,以情动人,这样才能赢得宗室的支持,赢得百姓的爱戴,才能更好地守护大靖的江山。”
萧承泽与萧承月重重地点点头,将父母的话深深记在了心里。
夜色渐深,宫墙上的宫灯亮起,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皇宫。萧承月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的宴会,心中感慨万千。她明白了,礼仪不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待人接物的智慧;分寸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无论是对待身份尊贵的亲王,还是改过自新的郡王,无论是对待年迈的太妃,还是同辈的宗亲,只要心怀尊重,把握好分寸,就能让彼此都感受到温暖与善意。
景和六年五月的这场宗室宴会,成为了萧承月成长路上的重要一课。它让她不仅学会了宫廷礼仪的规范,更领悟了礼仪背后的人情世故与处世智慧。在未来的岁月里,她将带着这份对礼仪的深刻理解,以端庄得体的举止、真诚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智慧与温柔,赢得宗室的喜爱与百姓的爱戴,成为大靖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而萧承泽也在这场宴会中,进一步明白了宗室关系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用礼仪与分寸维系亲情、凝聚人心,为将来治理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