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三月,春回大地,京城早已花团锦簇,而千里之外的西北边关,却依旧寒风凛冽。连绵的祁连山巅仍覆盖着皑皑白雪,戈壁滩上的狂风卷着沙砾,呼啸而过,吹动着军营里的旗帜,发出猎猎声响。苏清鸢带着萧承泽与萧承月,踏上了前往西北边关的路途——她要让孩子们亲眼看看,是谁在用血肉之躯守护着大靖的万里河山,让他们明白“国泰民安”四个字背后,藏着多少边防将士的坚守与牺牲。
经过十余日的长途跋涉,慰问队伍终于抵达了西北边关的主力军营——镇西军大营。远远望去,军营依山而建,城墙由青砖砌成,高大坚固,城头上旌旗林立,士兵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刃,神情肃穆,目光锐利如鹰,时刻警惕着远方的动静。镇西军大将军秦岳早已率领众将领在营门外等候,见到苏清鸢带着两位皇嗣前来,连忙上前躬身行礼:“末将秦岳,率镇西军全体将士,恭迎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公主殿下!”
“秦将军免礼。”苏清鸢温和地说道,“我们此次前来,是代表陛下和朝廷,慰问坚守在边关的将士们。大家辛苦了。”
“为陛下和朝廷效力,为大靖守护疆土,是末将与将士们的本分,不辛苦!”秦岳声音洪亮,充满了军人的刚毅。
走进军营,一股浓厚的军伍气息扑面而来。练兵场上,士兵们正在进行各种训练,有的在练习射箭,有的在操练刀法,有的在演练阵法,呐喊声、兵刃碰撞声、战马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阳刚之气。萧承泽的目光立刻被练兵场上的射箭训练吸引了,他睁大眼睛,看着士兵们拉弓、搭箭、瞄准、发射,动作一气呵成,箭矢如流星般射出,精准地命中靶心。
“好!”萧承泽忍不住欢呼起来,眼中满是崇拜与向往。
秦岳见状,笑着说道:“太子殿下若是感兴趣,不妨让将士们教您几招。”
萧承泽连忙点头:“真的可以吗?太好了!”
一位名叫赵虎的老兵走上前来,他身材高大魁梧,脸上带着风霜的痕迹,双手布满老茧,是军中有名的神射手。他对着萧承泽躬身行礼:“末将赵虎,参见太子殿下。殿下若想学习射箭,末将愿为殿下引路。”
赵虎取来一把适合孩童使用的小弓和几支羽箭,递给萧承泽:“殿下,这把弓力道较轻,适合初学者。拉弓时,左手持弓,右手拉弦,目光要瞄准靶心,屏住呼吸,然后松手发射。”
萧承泽接过弓,感觉沉甸甸的。他按照赵虎的指导,左手握住弓身,右手拉住弓弦,想要用力拉开。可无论他怎么使劲,脸都憋红了,弓弦也只拉开了一小半,根本无法搭箭发射。他有些沮丧地放下弓,说道:“这弓好沉啊,我拉不开。”
赵虎笑着说道:“殿下不必灰心。拉弓不仅靠力气,还要靠技巧。您看,拉弓时要腰部发力,肩膀放松,将力气集中在手臂上,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赵虎一边说,一边再次示范,他左手持弓,右手轻松地拉开弓弦,弓身弯成了一个完美的弧形。“您再试试,感受一下发力的技巧。”
萧承泽点点头,再次拿起弓,按照赵虎的指导,调整姿势,腰部发力,肩膀放松。这一次,他果然感觉轻松了一些,弓弦拉开了大半。他连忙搭箭瞄准,屏住呼吸,松手发射。箭矢“嗖”地一声射出,却偏离了靶心,落在了地上。
“没关系,殿下第一次射箭,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赵虎鼓励道,“射箭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熟能生巧。末将刚入伍时,也是射不准,练了整整三年,才成为神射手。”
萧承泽没有放弃,他一次次地拉弓、搭箭、发射,虽然箭矢大多偏离靶心,但他的姿势越来越标准,力道也越来越稳。练了半个时辰,他的手臂已经酸痛难忍,额头上布满了汗水,却依旧坚持着。赵虎看着他执着的样子,眼中满是赞许:“殿下有毅力,将来定能成为射箭高手。其实守边关和射箭是一个道理,不仅要勇猛,有足够的力气,还要有谋略,懂得观察地形、分析敌情,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萧承泽停下动作,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问道:“赵大哥,守边关是不是很危险?会不会经常遇到敌人?”
赵虎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回殿下,边关确实危险。北方的匈奴时常会南下侵扰,烧杀抢掠,残害百姓。我们这些将士,就是要坚守在边关,抵御匈奴的入侵,保护边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时候,我们会与匈奴展开激烈的战斗,将士们难免会受伤,甚至牺牲。但只要能守住疆土,保护百姓,我们就算付出再多的代价,也心甘情愿。”
萧承泽看着赵虎脸上的伤疤,又看了看练兵场上其他将士,他们大多面带风霜,有的身上还带着未痊愈的伤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他想起了在燕云看到的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想起了京城里繁华热闹的市井,原来这一切的和平与安宁,都是这些边防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与此同时,萧承月则跟着苏明玥来到了军营医馆。军营医馆设在军营的一角,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几位军医正在为受伤的士兵诊治,有的士兵在训练中扭伤了筋骨,有的在之前的战斗中留下了伤疤,还有的被箭矢划伤了皮肤。苏明玥一进医馆,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为受伤的士兵换药、包扎。
萧承月看着士兵们伤口上的血迹和绷带,心中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心疼。她走到一位手臂被箭划伤的年轻士兵身边,士兵的手臂上缠着厚厚的绷带,血迹已经渗透了绷带,看起来伤势不轻。萧承月小声问道:“士兵大哥,你的伤口疼吗?”
年轻士兵抬起头,看到是公主殿下,连忙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回公主殿下,不疼,小伤而已。”
苏明玥笑着对萧承月说:“月丫头,要不要试试为这位士兵大哥换药?”
萧承月犹豫了一下,然后重重地点点头:“好!”
苏明玥为萧承月准备好草药、纱布和剪刀,耐心地指导道:“换药时,要先轻轻解开绷带,注意不要碰到伤口,然后用干净的布擦拭伤口周围的血迹,再将草药均匀地敷在伤口上,最后用纱布包扎好,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
萧承月按照苏明玥的指导,小心翼翼地解开士兵手臂上的绷带。伤口暴露出来,血肉模糊,还带着淡淡的血腥味,萧承月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但她还是强忍着害怕,继续操作。她用干净的布轻轻擦拭着伤口周围的血迹,动作轻柔,生怕弄疼士兵。然后,她拿起草药,均匀地敷在伤口上,再用纱布一圈一圈地包扎好,最后打了一个漂亮的结。
“好了,士兵大哥。”萧承月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年轻士兵看着手臂上整齐的绷带,感激地说道:“多谢公主殿下!殿下包扎得又好又舒服,比军医大哥包扎得还仔细。有皇后娘娘和公主殿下惦记着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就算受伤了,我们也毫无怨言!”
萧承月看着士兵眼中的真诚与坚定,心中深受触动。她没想到,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就能让士兵如此感动。这些边防将士远离家乡和亲人,坚守在条件艰苦的边关,忍受着孤独与寂寞,甚至面临着生命危险,却依然无怨无悔,只为了守护大靖的疆土和百姓。他们真是太伟大了。
萧承月又跟着苏明玥为其他受伤的士兵换药、包扎,她的动作越来越熟练,也越来越有耐心。她一边为士兵们包扎伤口,一边和他们聊天,询问他们的家乡、家人,听他们讲述边关的故事。士兵们虽然大多不善言辞,但都非常友善,他们会给萧承月讲一些战斗中的趣事,也会给她讲边疆的风土人情。萧承月听得津津有味,对这些边防将士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
中午,苏清鸢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士兵们的营房。营房里的陈设非常简单,几张木板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床上铺着薄薄的被褥。士兵们正在吃午饭,饭菜很简单,一碗糙米饭、一碗炖菜,还有几个馒头。苏清鸢和孩子们也坐下来,和士兵们一起用餐。
萧承月拿起一个馒头,咬了一口,感觉有些粗糙,不如宫里的馒头松软香甜。但她看着身边的士兵们吃得津津有味,也大口吃了起来。“虽然没有宫里的饭菜好吃,但这是士兵大哥们在边关能吃到的最好的饭菜了。”她心里想道,“他们为了保护我们,吃了这么多苦,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饭后,秦岳带着苏清鸢和孩子们参观了军营的烽火台。烽火台建在军营后方的山顶上,高达数丈,由砖石砌成,非常坚固。站在烽火台上,极目远眺,能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广袤无垠的戈壁滩。秦岳指着远方说道:“娘娘,殿下,公主,从这里往西北方向走百里,就是匈奴的领地。一旦发现匈奴入侵,我们就会点燃烽火,通知周边的军营和朝廷,做好战斗准备。”
萧承泽望着远方的烽火台,又看了看连绵的群山,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沉重的责任感。他想起了赵虎说的话,想起了受伤士兵的笑容,想起了士兵们在练兵场上的呐喊。他转头对随后赶来的萧玦(萧玦处理完朝中事务,特意赶来与妻儿汇合)说道:“父亲,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能在京城里安心读书、生活,能有太平盛世,都是因为这些边防士兵在默默守护。他们用生命守护着大靖的疆土,守护着我们每一个人。将来我做了君主,一定要让他们衣食无忧,没有后顾之忧。我要提高士兵们的军饷,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的家人能得到妥善的照顾,让他们在边关也能感受到朝廷的温暖和关怀。”
萧玦闻言,眼中满是欣慰与感动。他走上前,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道:“泽儿,你能有这样的想法,父亲很为你骄傲。边防将士是国家的柱石,是百姓的守护者,朝廷确实应该善待他们。你记住今天的感受,将来一定要兑现你的承诺,让每一位坚守在边关的将士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苏清鸢也说道:“泽儿说得对。将士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我们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朝廷会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军饷待遇,改善军营生活条件,设立专门的机构,照顾将士们的家人,让他们能安心戍边。”
萧承月也说道:“父亲,母亲,我也要为士兵大哥们做些事情。我要跟着姑姑好好学习医术,将来为更多受伤的士兵诊治,减轻他们的痛苦。我还要亲手做一些肥皂、衣物,送给士兵大哥们,让他们在边关也能用上干净的东西,穿上暖和的衣服。”
秦岳和在场的将士们听到两位皇嗣的话,都深受感动。秦岳再次躬身行礼:“多谢太子殿下、公主殿下的体恤!末将代表镇西军全体将士,感谢朝廷和娘娘、殿下的关怀。我们定当更加努力地训练,坚守边关,绝不辜负陛下、娘娘和殿下的期望,绝不辜负大靖百姓的信任!”
接下来的几天,苏清鸢带着孩子们走遍了镇西军的各个营区,慰问了驻守在不同关卡的将士们。他们给将士们送去了粮食、衣物、药品等慰问品,与将士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训练情况。萧承泽跟着士兵们一起训练,虽然很多项目他都做不好,但他始终坚持着,体验着士兵们的艰辛;萧承月则继续在医馆里帮忙,为受伤的士兵换药、包扎,用她的善良和温柔温暖着每一位将士。
在与将士们的相处中,孩子们还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一位名叫陈勇的士兵,为了保护战友,在战斗中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没有离开军营,而是留在军营里,负责照顾战马;有一对兄弟,一起参军来到边关,哥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弟弟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接过了哥哥的武器,继续坚守在边关;还有一位老兵,已经在边关驻守了二十年,很少回家,他的妻子带着孩子来到边关探望他,一家人团聚的场景,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萧承泽和萧承月,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与“牺牲”的含义。他们知道,边防将士们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他们也有家人,也有牵挂,但为了国家和百姓,他们选择了坚守与奉献。
离开边关的那天,镇西军全体将士都来到营门外送行。士兵们排列整齐,向苏清鸢和两位皇嗣敬礼,眼中满是不舍与感激。萧承泽和萧承月坐在马车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军营和将士们的身影,心中满是感慨。
“哥哥,士兵大哥们真的太伟大了。”萧承月轻声说道,眼中泛起了泪光。
萧承泽点点头,说道:“是啊,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一定要记住他们的付出,将来好好报答他们。”
坐在一旁的苏清鸢握住孩子们的手,柔声说道:“孩子们,你们要记住,和平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需要有人为之守护、为之牺牲。这些边防将士,就是和平的守护者。你们将来无论身居何种位置,都要始终铭记他们的贡献,善待他们,关爱他们,让大靖的疆土永远安宁,让百姓永远过上太平日子。”
萧承泽和萧承月重重地点点头,将母亲的话深深记在了心里。
景和六年三月的边关慰问之旅,成为了萧承泽与萧承月成长路上最难忘的一课。它让孩子们亲眼目睹了边防将士的艰辛与坚守,感受到了“国泰民安”的来之不易,更让他们明白了“责任”与“牺牲”的重量。在未来的岁月里,这趟边关之行将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对边防将士的敬畏与感激,始终坚守着守护国家、体恤百姓的初心,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守护好大靖的万里河山,让每一位坚守在边关的将士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让每一位大靖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共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