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二月,京城的春寒尚未完全褪去,御书房内却暖意融融。窗外的柳枝抽出了嫩黄的新芽,随风轻摆,带来了淡淡的春天气息。按照皇室的教学安排,博学多识的周先生开始为萧承泽讲授《史记》中的治国篇章,而萧承月则在一旁旁听,偶尔也会就感兴趣的内容提问。这堂经史课,不再是简单的故事复述,而是要让孩子们从历史的兴衰得失中,领悟治理国家的核心要义,明白“以民为本”的千古真理。
周先生是前朝的翰林学士,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穿着一身藏青色的儒衫,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坐在御书房的案前,面前摆放着一本泛黄的《史记》,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注解。萧承泽穿着一身天青色的常服,端坐在案前,腰背挺直,神情专注;萧承月则穿着浅粉色的衣裙,坐在哥哥身旁,手中捧着一本《列女传》,偶尔抬头看向周先生,眼中满是好奇。
“太子殿下,今日我们来讲《史记·孝文本纪》中的‘文景之治’。”周先生翻开《史记》,声音沉稳而有力,“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他在位二十三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汉景帝刘启一起,开创了汉朝最繁荣稳定的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萧承泽点点头,问道:“先生,‘文景之治’是怎样的景象?百姓们的生活是不是很好?”
“正是如此。”周先生笑着回答,“文景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充盈,国库富足,社会安定,犯罪率极低。史书上记载,当时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有的甚至腐烂变质;府库里的铜钱多得用不完,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都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推行仁政的结果。”
“那汉文帝推行了哪些仁政呢?”萧承泽追问道,眼中满是求知的欲望。
周先生缓缓说道:“汉文帝的仁政,核心是‘体恤百姓、与民休息’。首先,他减免了繁重的赋税。秦朝末年,赋税沉重,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汉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将田赋从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后来甚至连续十二年免征田赋,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其次,他重视农桑,鼓励百姓耕种。他多次下诏书,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要求各级官员亲自带头耕种,还设立‘力田’官,奖励勤劳耕作、粮食丰收的农户。此外,他还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如肉刑,改用笞刑,体现了对百姓生命的尊重。”
讲到这里,周先生停顿了一下,看着萧承泽,问道:“太子殿下,你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要减轻百姓的负担?为什么要重视农桑?”
萧承泽皱着小眉头,认真思考起来。他想起了父皇在帝王之术课上的教导,想起了在燕云秋收时看到的百姓劳作的场景,想起了惠民医馆里百姓看病时的艰辛。他沉默了片刻,抬起头,看着周先生,说道:“先生,我想,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只有根扎得深、长得壮,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百姓富足了,才能安心种地、织布,国家才能有充足的粮食和布匹,才能收取赋税,充实国库;百姓安居乐业了,才不会起来反抗,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强盛。如果百姓生活困苦,吃不饱、穿不暖,就会心生怨恨,甚至揭竿而起,国家就会陷入动荡,就像秦朝一样,最终走向灭亡。”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就像我们在燕云看到的,当年燕云遍地流民,土地荒芜,国家不仅收不到赋税,还要花费大量的钱财救济流民;后来父皇和母后推广高产作物、整顿吏治,减轻百姓的负担,百姓们才有了活路,开始安心种地,燕云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百姓们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向国家缴纳赋税,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强盛。这和汉文帝减免赋税、重视农桑的道理是一样的,对吗?”
周先生闻言,眼中满是惊喜与赞许,他连连点头:“太子殿下说得太好了!孺子可教也!你能举一反三,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深刻理解‘百姓是国家根本’的道理,将来定能成为一位体恤百姓、励精图治的君主。”
周先生继续说道:“太子殿下说得没错,汉文帝之所以能开创‘文景之治’,正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了百姓的重要性。他曾说过:‘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他知道,只有让百姓专心务农,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才能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减免赋税,就是为了让百姓能有更多的积蓄,用于改善生活、扩大生产;重视农桑,就是为了鼓励百姓积极耕种,提高粮食产量。这一系列政策,看似是让国家暂时减少了收入,实则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是‘藏富于民’的智慧。”
“藏富于民?”萧承泽好奇地问道,“先生,什么是‘藏富于民’?”
“‘藏富于民’,就是让百姓富裕起来,让财富集中在百姓手中。”周先生解释道,“百姓富裕了,就会增加消费,带动商业的发展;百姓有了积蓄,遇到灾荒年景,就不会流离失所,国家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进行救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就会安定,国家的统治才能稳固。反之,如果国家一味地搜刮百姓,将财富集中在国库中,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国家最终也会走向衰败。”
萧承泽点点头,说道:“先生,我明白了。就像一个家庭,如果父母把所有的钱财都自己拿着,不给孩子们用,孩子们就会吃不饱、穿不暖,无法健康成长;如果父母把钱财分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孩子们才能安心学习、努力工作,整个家庭才能越来越兴旺。国家和家庭是一样的道理,只有让百姓富裕起来,国家才能越来越强盛。”
“太子殿下比喻得非常恰当。”周先生赞许地说道,“国家与百姓,就像父母与子女,休戚与共,荣辱相依。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好;国家强盛了,才能更好地保护百姓。汉文帝正是懂得了这个道理,才推行了一系列体恤百姓的政策,最终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一旁的萧承月,虽然主要在看《列女传》,但也认真听着周先生和哥哥的对话。她对《史记》中的治国篇章虽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对《列女传》中的贤女故事却情有独钟。《列女传》是西汉刘向编撰的一部记载古代妇女事迹的着作,其中收录了许多品德高尚、才智出众的贤女故事,如孟母三迁、陶母截发留宾、岳母刺字等。
萧承月看到《列女传》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好奇地问道:“先生,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呢?”
周先生笑着回答:“公主殿下,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就跟着别人学习哭丧;孟母把家搬到集市附近,他又跟着别人学习做生意;孟母最后把家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才开始跟着先生学习诗书礼仪,最终成为了一代儒家大师。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同时也体现了孟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萧承月点点头,又翻到“陶母截发留宾”的故事。故事中,陶侃的母亲湛氏,家境贫寒,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湛氏没有钱买酒肉招待,就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居,换来了酒肉,招待客人。萧承月看完这个故事,感动地说道:“陶母真是太伟大了!她为了招待客人,竟然剪下自己的长发,真是一位贤德的母亲。”
周先生说道:“是啊,陶母不仅贤德,还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她经常教导陶侃,要勤俭节约、待人友善、为国效力。陶侃后来成为了东晋的名将,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这都离不开陶母的悉心教导。《列女传》中的这些贤女,虽然身份不同,事迹各异,但都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出众的才智,她们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家人,甚至影响着社会,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萧承月合上《列女传》,眼中满是敬佩的神情。她转头对坐在一旁的苏清鸢说道:“母亲,我也要像《列女传》中的贤女一样,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用的人。我要学习她们的善良、勇敢和智慧,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为百姓做事,做一个让父皇母后骄傲、让百姓爱戴的公主。”
苏清鸢一直坐在御书房的角落,安静地看着孩子们上课。她听到女儿的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道:“月丫头说得真好。《列女传》中的贤女,不仅有高尚的品德,还有一颗为他人、为国家着想的心。你要向她们学习,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还要有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关心百姓的疾苦,用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做实事。作为公主,你不一定需要像男子一样驰骋沙场、治理国家,但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幸福贡献力量。”
“母亲,我知道了。”萧承月认真地说道,“我以后要多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我想跟着姑姑学习医术,将来为百姓看病,减轻他们的痛苦;我还想学习纺织、制皂等手艺,把学到的技术教给百姓,让他们能织出更多的布、做出更好用的肥皂,改善生活。我要像陶母一样,勤俭节约,待人友善;像孟母一样,注重修养,以身作则。”
苏清鸢摸了摸女儿的头,柔声说道:“母亲相信你一定能做到。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做一个有用的人,核心都是‘以人为本’,要时刻把别人放在心上,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别人、温暖别人。就像汉文帝一样,虽然他是帝王,但他心中始终装着百姓,所以才能开创盛世;就像《列女传》中的贤女一样,虽然她们是女子,但她们用自己的品德和才智,影响着身边的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周先生也赞许地说道:“公主殿下有这样的志向,实在难得。‘巾帼不让须眉’,历史上有许多女子,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留下了千古美名。公主殿下只要坚守初心,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贤公主。”
接下来,周先生又继续为萧承泽讲解“文景之治”的其他内容,包括汉文帝如何虚心纳谏、如何节俭治国等。汉文帝在位期间,生活非常节俭,他的宫殿、服饰、车马都非常简朴,从不铺张浪费。他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计算费用,得知需要一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便立刻放弃了这个想法。
“太子殿下,汉文帝的节俭,不仅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更重要的是为百姓树立了榜样。”周先生说道,“君主是百姓的表率,君主节俭,百姓就会跟着节俭,社会风气就会变得淳朴;君主奢侈,百姓就会竞相效仿,导致铺张浪费,加重百姓的负担。汉文帝正是以身作则,带头节俭,才让整个社会形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为‘文景之治’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萧承泽点点头,说道:“先生,我明白了。作为君主,不仅要体恤百姓、重视农桑,还要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不能因为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肆意挥霍国家的财富,要把国家的钱财用在刀刃上,用在改善百姓生活、增强国家实力上。就像父皇一样,他虽然是大靖的皇帝,但生活也非常节俭,从不铺张浪费,还经常教导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财物。”
“太子殿下说得对。”周先生说道,“陛下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他推行的许多政策,都和汉文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陛下重视农桑,推广高产作物,减轻百姓赋税;陛下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听取大臣和百姓的意见;陛下节俭治国,以身作则,为百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是因为陛下的励精图治,大靖才能有今天的繁荣稳定。太子殿下要好好向陛下学习,也要向汉文帝学习,将来继承皇位后,继续推行仁政,让大靖的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萧承泽重重地点点头,说道:“先生,我一定会的。我会牢记您的教导,牢记父皇母后的教诲,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努力学习治国之道,将来做一位体恤百姓、励精图治、勤俭节约的君主,让大靖的盛世长久延续。”
这堂经史课,整整持续了三个时辰。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领悟了治理国家的核心要义,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御书房的窗户,洒在孩子们的脸上,为他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课后,萧承泽和萧承月没有立刻离开御书房,而是留在那里,继续讨论着课上所学的内容。
“哥哥,你将来要做像汉文帝一样的贤君,让百姓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对吗?”萧承月问道。
“是啊。”萧承泽说道,“我要向汉文帝学习,减免赋税、重视农桑、勤俭节约、虚心纳谏,让大靖的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越来越强盛。到时候,我还要请你帮忙,你用医术为百姓看病,用手艺帮助百姓改善生活,我们一起为百姓做事。”
“好啊!”萧承月开心地说道,“我们一言为定!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将来好好辅佐你,让大靖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苏清鸢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堂经史课,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以民为本、励精图治”的种子。在未来的岁月里,这颗种子将在知识的浇灌下,在实践的滋养中,逐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孩子们始终坚守“为百姓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的初心,成为有作为、有担当的君主和公主,守护好大靖的盛世江山。
萧玦处理完政务回到寝宫,听苏清鸢讲述了孩子们在经史课上的表现,欣慰地说道:“清鸢,周先生教得好,孩子们也学得认真。能从历史中领悟治国之道,明白‘百姓是国家根本’的道理,这比任何书本知识都重要。”
苏清鸢笑着说道:“是啊,泽儿能将‘文景之治’与燕云的现实联系起来,理解‘藏富于民’的智慧,月丫头能从《列女传》中汲取力量,立志做一个有用的公主,这都是他们成长的表现。”
萧玦点点头,说道:“经史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学习经史,不是为了背诵典故,而是为了从历史的兴衰得失中吸取教训,从古代贤君贤臣的事迹中学习治国之道。希望孩子们能坚持学习经史,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将来成为合格的继承者,让大靖的基业代代相传。”
景和六年二月的这堂经史课,成为了萧承泽与萧承月成长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它让孩子们从历史中汲取了智慧,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更坚定了他们“以民为本、服务百姓”的信念。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将带着这份信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努力成长为让百姓爱戴、让国家骄傲的优秀继承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续写大靖的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