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十月,秋意已深。京城的银杏叶铺满了青石路,而千里之外的燕云大地,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金色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饱满的麦穗随风摇曳,田埂上随处可见忙碌的农户,镰刀收割庄稼的“沙沙”声、马车运送粮食的“轱辘”声、孩童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秋收画卷。苏清鸢带着萧承泽与萧承月,踏上了前往燕云的路途——她要让孩子们在这片曾荒芜如今丰饶的土地上,亲身感受秋收的辛劳与喜悦,真正读懂“粒粒皆辛苦”的深意。
经过数日的行程,他们终于抵达了燕云。当年的流民聚集地,如今已变成了炊烟袅袅的村落;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种满了庄稼;百姓们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愁苦,取而代之的是丰收的喜悦。看着眼前的景象,萧承泽想起了父皇在帝王之术课上的讲述,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母亲,燕云真的变了好多,和父皇说的当年完全不一样了。”
苏清鸢笑着点头:“是啊,当年这里遍地流民、土地荒芜,如今能有这样的景象,都是百姓们用双手一点点打拼出来的。今天,我们就要和他们一起收割庄稼,体验秋收的辛苦。”
他们的目的地是当年农桑司的试验田,如今这片田地已分给了农户王大伯家耕种。王大伯是燕云本地人,当年曾是流民,多亏了苏清鸢推广的高产作物和朝廷的扶持,才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见到苏清鸢带着两位皇嗣前来,王大伯和家人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迎了上来:“皇后娘娘,殿下,公主,你们怎么来了?一路辛苦,快到屋里歇歇。”
“王大伯不必客气,我们今天是来帮你收割庄稼的。”苏清鸢笑着说道,“泽儿和月丫头从没体验过秋收,正好让他们跟着你学学,感受一下丰收的不易。”
王大伯闻言,连忙摆手:“娘娘,这可使不得!收割庄稼又脏又累,哪能让殿下和公主动手?”
“王大伯,您别这么说。”萧承泽撸起袖子,露出小小的胳膊,“我早就想体验一下收割庄稼了,您就教教我吧。这点苦我能吃。”
萧承月也跟着点头:“是啊,王大伯,我们想和你们一起收割,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
见孩子们态度坚决,苏清鸢也在一旁劝说,王大伯只好答应:“那好吧,殿下和公主要是累了,可一定要说啊。”
王大伯家的田里种满了玉米,金黄的玉米穗饱满硕大,剥开外皮,露出一排排晶莹剔透的玉米粒,像珍珠一样耀眼。王大伯拿起一个玉米,示范着说道:“殿下,剥玉米要先把外面的苞叶撕开,然后抓住玉米穗,用力一掰,就能把玉米从秸秆上掰下来了。你们试试,小心点,别划破手。”
萧承泽学着王大伯的样子,走到玉米秸秆前,双手抓住玉米穗,用力往下掰。可玉米穗长得很结实,他使出了浑身力气,脸都憋红了,才勉强把一个玉米掰下来。看着手中沉甸甸的玉米,萧承泽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掰下来了!我掰下来了!”
王大伯笑着说道:“太子殿下真厉害!刚开始都这样,多掰几个就熟练了。”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萧承泽更加有干劲了。他一个接一个地掰着玉米,动作越来越熟练,速度也越来越快。可没过多久,他的手上就磨出了红印,隐隐有些发疼。王大伯看到了,连忙说道:“殿下,您的手都磨红了,快歇歇吧,别再掰了。”
萧承泽摇了摇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道:“王大伯,这点疼不算什么。您每天都要做这么多活,手上肯定磨出老茧了,比我辛苦多了。我还能坚持。”
说完,他又继续掰起了玉米。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田地里,滋润着这片丰收的土地。萧承泽的小脸上满是坚定的神情,他知道,每一个玉米都来之不易,都是农人种地的心血,不能因为一点疼痛就放弃。
萧承月则跟着王大娘和其他农妇学剥玉米皮。她坐在田埂上,面前放着一堆刚掰下来的玉米。王大娘教她:“公主殿下,剥玉米皮要先把最外面的几层厚皮撕掉,然后把里面的薄皮和玉米须清理干净,只留下最里面的一两层薄皮,这样玉米既好储存,又不容易发霉。”
萧承月按照王大娘的指导,小心翼翼地剥着玉米皮。玉米须很细,粘在手上很不舒服,玉米皮边缘也有些锋利,不小心就会划破手指。可她没有放弃,耐心地剥着每一个玉米。她把剥好的玉米一个个摆放在一起,整齐地排列着,像一排金色的小塔。
“大娘,您看我剥得好不好?”萧承月举起一个剥好的玉米,笑着问道。
王大娘凑上前一看,笑着点头:“公主殿下剥得真好看!比我剥得还整齐。这些玉米剥得干净,储存起来就方便多了。”
得到夸奖,萧承月更加认真了。她一边剥玉米皮,一边和王大娘聊天:“大娘,这些玉米收回家后,都用来做什么呀?”
王大娘回答道:“回公主殿下,这些玉米用处可多了。可以磨成玉米面,做成窝窝头、玉米粥、玉米饼;也可以留着当种子,明年再种;还能用来喂猪、喂鸡,让牲畜长得更壮。”
萧承月点点头,看着手中的玉米,说道:“原来玉米有这么多用处。这些都是农人们辛苦种出来的,一定要好好收起来,不能浪费。”
她找来一个布袋,把剥好的玉米一个个装进袋子里,装满一袋后,又找来绳子把袋口系好,放在一旁。“这样就不会弄丢了,也不会受潮了。”她自言自语道。
苏清鸢没有动手收割,而是站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偶尔会走上前,帮孩子们擦擦汗水,叮嘱他们注意安全,更多的时候则是看着他们在田地里忙碌,感受着他们的成长。
旁边的田地里,其他农户也在忙着收割。有的在掰玉米,有的在割小麦,有的在运送粮食,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忙得热火朝天。苏清鸢走到一位正在割小麦的老农身边,问道:“老人家,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老农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道:“回娘娘,今年的收成好得很!玉米一亩地能收七八百斤,小麦也能收五六百斤,比往年强多了。这都多亏了娘娘推广的高产作物和朝廷的好政策,我们才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苏清鸢点点头:“这都是你们自己辛苦的结果。只有付出了汗水,才能有好的收成。”
老农说道:“是啊,种地就是这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春天播种,到夏天浇水、施肥、除虫,再到秋天收割,一年忙到头,就盼着秋收这一天。虽然辛苦,但看到这么多粮食,心里就踏实了。”
苏清鸢看着老农脸上的笑容,心中不禁感慨:百姓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只要能有好收成,能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了。作为皇室子女,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体恤百姓的辛劳,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中午时分,太阳渐渐升高,气温也随之上升。孩子们已经忙碌了一上午,脸上满是汗水,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了,紧紧贴在身上。王大伯夫妇再三劝说,他们才停下手中的活计,跟着王大伯回到家里休息。
王大伯家的房子是青砖瓦房,虽然不算奢华,但收拾得干净整洁。王大娘为他们准备了简单的午饭:几个玉米饼、一碗玉米粥、一盘炒青菜,还有一小碟咸菜。
萧承泽和萧承月早就饿了,拿起玉米饼就大口吃了起来。玉米饼虽然粗糙,但很有嚼劲,带着淡淡的玉米香味;玉米粥软糯香甜,喝下去很舒服;炒青菜虽然没有放太多油盐,但很清爽可口。
“真好吃!”萧承月一边吃,一边说道,“虽然没有宫里的饭菜好吃,也没有那么多花样,但这是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吃着更香、更踏实。”
萧承泽也点点头:“是啊,这玉米饼和玉米粥都是用我们今天收割的玉米做的,吃起来特别有意义。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母亲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苏清鸢笑着说道:“你们能明白就好。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人的汗水,从播种到收割,要经过无数道工序,付出无数的辛劳。以后你们无论在哪里,都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一粒米、一口饭。”
孩子们重重地点点头,继续大口吃着午饭。他们吃得很认真,把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没有剩下一点。
下午,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孩子们又跟着王大伯来到田里,继续收割庄稼。有了上午的经验,他们的动作更加熟练了,效率也更高了。萧承泽掰玉米的速度越来越快,手上的红印虽然越来越深,但他丝毫没有在意;萧承月剥玉米皮的手法也越来越娴熟,剥好的玉米一个个整齐地摆放在一起,像一座小小的金山。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地里,为玉米秸秆和麦穗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经过一天的忙碌,王大伯家的玉米终于收割完了,一堆堆金黄的玉米堆在田埂上,像一座座小山。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我们今天收获了这么多玉米,真是太开心了!”萧承月拍着手说道。
王大伯笑着说道:“这都是殿下和公主的功劳。有你们帮忙,我们提前了一天完成收割。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王大伯,您别这么说。”萧承泽说道,“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真正辛苦的是你们,是你们用双手种出了这么多粮食,养活了一家人。”
晚上,他们住在了王大伯家里。王大伯家的房间虽然简单,但很干净。躺在床上,萧承泽和萧承月还在回味着白天的秋收体验。
“哥哥,今天掰玉米虽然很累,手上也磨疼了,但我觉得很有意义。”萧承月说道,“我现在终于知道了,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农人们真的太辛苦了。”
萧承泽点点头:“是啊,以前在宫里,我从来没想过种庄稼这么不容易。从春天播种,到夏天浇水、施肥、除虫,再到秋天收割,要付出这么多的辛劳。以后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苏清鸢走进房间,看着孩子们疲惫却满足的样子,柔声说道:“今天累坏了吧?早点休息,明天我们还要去看看其他农户的秋收情况。”
“母亲,我们不累。”萧承泽说道,“今天的体验让我学到了很多,我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也明白了农人的辛劳。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百姓们做更多的事,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苏清鸢摸了摸儿子的头,欣慰地说道:“你们能有这样的感悟,就是这趟燕云之行最大的收获。记住今天的感受,记住农人的辛劳,将来才能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君主和公主。”
接下来的几天,苏清鸢带着孩子们走访了燕云的多个村落,查看了不同农户的秋收情况。他们跟着农户们一起割小麦、收玉米、脱粒、晾晒,体验了秋收的每一个环节。孩子们的手上磨出了水泡,皮肤也被晒黑了,但他们丝毫没有抱怨,反而越来越有干劲。
在走访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农户们丰收的喜悦,也看到了他们劳作的艰辛。有的农户为了赶在下雨前把粮食收回家,连夜收割;有的农户因为家里人手少,只能夫妻两人轮流劳作,休息时间很少;还有的农户因为年迈体弱,收割庄稼时显得格外吃力。
看到这些,萧承泽的心中很不是滋味。他对苏清鸢说道:“母亲,农人们真的太辛苦了。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他们收割庄稼的时候能轻松一点?比如改良收割工具,让收割速度更快、更省力。”
苏清鸢笑着点头:“泽儿说得对。改良农具确实能减轻农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秋收效率。回去以后,我会让工部和农桑司的官员们研究一下,改良收割工具,推广先进的收割技术,让农人们能更轻松地收割庄稼。”
萧承月也说道:“母亲,我们还可以在每个村落设立一个粮食晾晒场,让农户们不用再把粮食搬到自家院子里晾晒,这样也能节省很多力气。”
“月丫头这个主意也很好。”苏清鸢说道,“回去以后,我们会考虑你的建议,为百姓们解决实际问题。”
几天后,苏清鸢带着孩子们离开了燕云。临走时,王大伯和村民们都来送行,他们手里拿着自家种的玉米、小麦,硬是要塞给孩子们:“殿下,公主,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粮食,你们带回去尝尝,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萧承泽和萧承月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他们看着村民们淳朴的笑容,心中满是感动。
坐在回程的马车上,萧承泽和萧承月还在讨论着燕云的秋收体验。他们明白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农人的汗水和辛劳;他们懂得了,幸福的生活不是凭空来的,而是靠双手一点点打拼出来的;他们更坚定了,将来要为百姓做事,让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信念。
景和五年十月的燕云秋收之旅,成为了萧承泽与萧承月成长路上最深刻的一课。它让孩子们真正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感受到了农人的辛劳与伟大,也让他们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在未来的岁月里,这趟秋收体验将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百姓的体恤之心,对劳动的敬畏之情,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守护好大靖的盛世江山,让每一位百姓都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